【核心素养目标】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它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 连,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的基础。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声现象实例,引导 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旨在加深学生对物理世界的理解。
本节教材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 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策略
教材还通过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构建声音传播的物理模型,使抽象概 念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教材还涉及声速、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等知识点,为后 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固体、 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同时,学生能够了解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的关系,初步 掌握估测声速的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培养初 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 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信息并归纳科学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特殊测量方法的掌握,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是不是让我们 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 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又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这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 体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 播需要介质的原理,并能识 别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 度的影响。
课内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首先,我们来看声音的产生。请大家拿 出你们的笔和纸,轻轻摩擦它们,注意听发生了什 么 ” (学生动手实验,发出声音) 教师:“大家听到了什么 对,这就是声音。那 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 教师:“非常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摩擦笔和纸时,纸面产生了微小的振动,这些 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形成了我们听到的声音。不仅仅 是笔和纸,所有的声音,包括我们说话的声音、乐器 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敲响音叉并观察振动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科 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 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 力。
教师:“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声音的产生,我们来 做一个小实验。请看这个音叉(展示音叉),当我用 橡胶锤敲击它时,你们听到了什么 ” (教师敲击音叉,学生听到声音) 教师:“现在,我把音叉放入水中,你们看到了 什么 ” (学生观察,看到水面上有波纹产生) 教师:“这些波纹就是音叉振动引起的水面波 动,它们证明了音叉确实在振动。这就是声音产生的 本质——物体的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怎么产生 的,那么它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这就是声 音的传播。” 演示实验: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我 们来看这个实验。这是一个真空罩(展示真空罩), 里面有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并 开启)。现在,请大家闭上眼晴,仔细听。” (学生闭眼聆听,但听不到声音) 教师:“大家听到了什么 对,几乎听不到声音。 这是因为真空罩内几乎没有空气,也就是没有传播声 音的介质。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 。 ” 讲解介质种类 教师:“那么,哪些物质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 质呢 答案是固体、液体和气体。比如说,我们刚 才听到的鸟鸣声,就是通过空气这个介质传播到我们 耳朵里的。而当我们把耳朵贴在墙上时,还能听到隔 壁房间的声音,这是因为声音也可以通过固体——墙 壁传播。” 三、声速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声速。声速是指声 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 气体中最慢。” 举例说明 教师:“比如说,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约 是5200米/秒,而在水中的速度大约是1500米/秒, 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340米/秒(注意:实际值可 能因温度和介质性质而异,此处为简化说明)。这也 是为什么我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雷声,会比看到闪电稍 晚一些,因为声音需要通过空气这个相对较慢的介质 传播到我们这里。” 四、课堂互动 教师:“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
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声音产生和传播有关的现 象,并尝试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它。”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释, 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思维延伸 五、总结与作业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 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不同介质 中声速不同。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 活中去,发现更多有趣的声现象。” 作业布置: 1.观察并记录家中或校园内三种不同的声现 象,并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它们。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 传播速度的影响(例如,比较声音在木头和 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 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 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基本单位:米 (m)
2. 常用单位: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等
3. 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4.测量方法:选、放、读、记
二、时间的测量
1.基本单位:秒 (s)
2. 常用单位:分钟 (min) 、小时 (h) 等
七、教学反思
在教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课时,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了更直观、更深 入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积极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勇于提出 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这让我倍感欣慰。然而,在反思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 学生在理解声速与介质关系时仍显吃力,可能是由于相关概念较为抽象,需要更多的直观展 示和耐心讲解。其次,课堂时间分配上还有待优化,一些实验环节虽然生动有趣,但占用了 较多时间,导致后续的理论讲解略显仓促。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课前准备,设计更多易于理解的直观教具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抽象概念;二是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三 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 堂上有所收获。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 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