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 白新课导入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明月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将月融于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使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他的《静夜思》《古朗月行》,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重点)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同时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希望天下的王侯都能使国家安定,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知识链接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预习检查读准字音、掌握字形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qiāng)(xī)(yú)预习检查读准韵律节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连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抽生朗读全班齐读预习检查疏通诗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李白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圆的秋月,半轮,半边,半个,即上弦月或下弦月。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译文: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任务一:初读诗歌 梳理诗意疏通诗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发。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顺流而下。今重庆一带。末句抒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译文: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或友人)了,多么想念你啊!任务一:初读诗歌 梳理诗意指同住峨眉的友人。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烘托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2.尝试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营造的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3.《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4.诗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言情。情景之间,意象“月”有怎样的作用呢?诗人李白运用了典型意象“月”,营造了青山吐月、月映清江的优美意境,表达了自己离开家乡外出闯荡时的憧憬和喜悦。同时山月与人万里相随,衬托了“思君不见”的怅惘。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意象、意境知识拓展:意:诗人主观情感(情意)象: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物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情意+物象=意象意:诗人主观情感(情意)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象的集合)诗歌通过意象集合所表现出来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境界意象+意象=意境意象,寄托着诗人情感的客观景物,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意境,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意象是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5.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又抒发了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寓情于景,通过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合作探究任务二:再读诗歌 合作探究6.齐读诗歌,说说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拓展延伸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诗中的月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全诗通过对月的描写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的连用,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这首诗写于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之时。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峨眉山——秋叶行舟,青山吐月江行的独特体验;内心的憧憬、喜悦;对友人的思念平羌——顺流而下,月映清江清溪、三峡——连夜赶路,渐离故土渝州——直接抒情,思念友人课堂练习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2、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 。3.《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谢谢聆听谢谢观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峨眉山月歌》歌曲视频.mp4 《峨眉山月歌》视频朗读.mp4 峨眉山月歌——歌曲.mp3 峨眉山月歌音频朗读.mp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