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第三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小蝌蚪找妈妈》第三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巩固对“灰、迎”等生字的认识,准确书写“两、就”等课后要求会写的字。
清楚地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整个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表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借助图片和文字提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蝌蚪寻找妈妈过程中的艰辛和坚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色的特点。
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及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如小蝌蚪在寻找妈妈过程中的焦急、期待等。
让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生动地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5 分钟)
复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灰、迎、阿、姨、宽、龟、顶、披、鼓”等生字,并用生字组词造句,巩固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回顾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情节,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细读课文(15 分钟)
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蝌蚪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找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并在课文中划出来。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板书。
教师讲解: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片,详细讲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小蝌蚪的身体变化。
3. 分角色朗读(15 分钟)
角色分配: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等角色。
朗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角色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例如,小蝌蚪的语气要天真、好奇;鲤鱼的语气要亲切;乌龟的语气要缓慢;青蛙的语气要亲切、慈祥。
小组展示:各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4. 讲故事(10 分钟)
教师示范:教师根据图片和板书,生动地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学生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关键词,自己练习讲述故事,可以先在小组内讲,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讲。
故事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评选出“故事大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总结拓展(5 分钟)
总结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小蝌蚪的坚持和勇敢。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青蛙?”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长尾巴
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
尾巴消失
青蛙:四条腿、宽嘴巴、绿衣裳、白肚皮、大眼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对于学生在讲故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讲述故事。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青蛙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