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4六上·丰台期末)走进语文,认识鲜活的人物形象——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毛主席用强有力的声音向全世界发出( ① )的xuān gào,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随着马宝玉第一个跳下悬崖,狼牙山上响起( ② )háo mài的口号声;当老支书用shā yǎ的嗓音喊出“党员排在后边”,( ③ )的人们立刻按照顺序排队;贝多芬按下qín jiàn,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使盲姑娘陶醉其中; 金黄的圆月下,广阔的瓜地里,xiàng 带银quān 的闰土是那么自由快乐……同学们,让我们沉浸在课文中,感受语文带给我们的魅力吧!
1.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从下列每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括号内。
①A.庄严 B.严肃
②A.壮观 B.壮烈
③A.凌乱 B.惊慌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是(  )。
A.屹立(yì ) B.悬崖(xián)
C.嗓音(sǎng) D.陶醉(zuì )
4.下列句子中“陶醉”与文段中“陶醉”表达情感不同的是(  )。
A.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中,因为自然都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B.初冬时节,黄山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美景令人陶醉。
5.(2024六上·丰台期末)走进语文,欣赏祖国美丽的风光——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 ① 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 ② 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lín xún],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结合句意体会桂林山的特点,第①处应填   ,第②处应填   。
A.险
B.奇
(2)在文段的括号里填入最恰当的标点,正确的选项是(  )。
A., , B.; ; C.。 。
(3)文中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样写是为了(  )。(多选)
A.运用夸张,突出山的特点
B.描写细致,使特点形象生动
C.情感强烈、读起来有气势
6.(2024六上·丰台期末)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为下面句子各选一个恰当的词语。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A.   山倒海 B.心   肉跳 C.斩钉   铁
D.技高一    E.   风凛凛 F.暴   无遗
G.居高   下 H.念念有   
(2)中国有14亿人口,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   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更美好。
(3)2022年10月15日,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李德鑫,在世界技能大赛中   ,战胜了多个国家的选手,夺得了家具制作项目组的冠军。
7.(2024六上·丰台期末)根据积累填空。
(1)中国古代思想家用“金、木、水、火、土”,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形成   学说。中医借鉴这样的学说,认为不同颜色的食物有益身体健康,倡导大家合理食用   食物。
A.五方
B.五行
C.五音
D.五彩
(2)中国戏曲作为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行内术语已经演变成日常用语。如:有的人说话、办事条理清楚,就可以用   来形容; 有的人接受过正规教育和训练,我们就说他是   。
A.粉墨登场
B.有板有眼
C.字正腔圆
D.科班出身
8.(2024六上·丰台期末)诗人在描绘景色时,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请根据描述选择恰当诗句。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诗人把眼前所见的江月之景和心中孤寂之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诗句“   ”。
(2)“   ”这两句诗把美丽的田园风光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3)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红军指战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诗句是“   ”。
9.(2024六上·丰台期末)小明从陕西旅游归来画了一幅画。看到他的画,我们想到诗句“(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2024六上·丰台期末)根据积累把文段补充完整。
(1)A.柔美
B.明朗
C.舒服
D.清鲜
我从草原归来后,在日记里引用了老舍的话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A.志在太山
B.不复鼓琴
C.破琴绝弦
D.志在流水
《伯牙鼓琴》中,“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   ”,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11.(2024六上·丰台期末)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特别喜欢歌咏的对象。看到夏夜的景象,我们脑海中涌现出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月夜景象:   ,   。
(2024六上·丰台期末)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渤海。黄河全长约为5465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仰头( )在我国北部广阔的大地上。
乙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可是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潮湿,土地肥沃,处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横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系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运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超群。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开封和安阳都在黄河流域。这些古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对全中国有深远影响,还促进了亚洲邻国的文化发展。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当时的日本曾派大批留学生来到长安进行学习,将唐朝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河,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片大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绚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黄河发源于   ,流经九个省区,最后注入   。
②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写出了黄河   、   的特点。
③短文2至5自然段围绕“中华民族的摇篮”,从   、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区、   、形成的文化影响亚洲邻国四方面介绍黄河。
1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中国古代文明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②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③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唐代文化促进了亚洲邻国文化发展。   
14.选择。(均单选)
①词语“屈指可数”意在形容   ;词语   意在形容水流曲折蜿蜒。
A.数量稀少
B.排名第一
C.千溪百川
D.千回百转
②结合句子的意思,下列词语中的“   ”填入第1自然段画线处最恰当。
A.腾飞
B.横卧
C.盘踞
D.挺立
③要想了解黄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应该阅读   。
A.第1自然段
B.第2自然段
C.第3自然段
D.第4自然段
15.为了表达对黄河的深情,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把文中的一个拟人句抄写在横线上。
16.黄河博物馆的“民族摇篮”展区为了呈现黄河文明发展历程和灿烂的黄河文化,设置了“王朝中心”这个单元。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介绍博物馆设置此单元的理由。
(2024六上·丰台期末)三人行
①“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
②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次他没有走到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③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提高了声音,“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儿‘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拣了两片车前菜叶子,摸索着放进指导员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
④好容易走到那棵树下,王吉文弯腰放下小周,忽然发现树下还躺着一个同志。他连忙关切地问:“怎么了?”“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替我上缴吧。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你要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⑤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有的战士在战斗中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英勇献身。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
⑥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和一匹马。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师长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
⑦师长看了看他们,默默地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这个同志伤得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背上他走!”师长严厉地说。“我,我已经背了一个……”“同——志……”师长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说完,师长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⑧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眼前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这,仿佛是对这个命令的补充说明。他兴冲冲地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当他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这一次自己渐渐不能支持了,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 “已经走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⑨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 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话:“……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力量啊!他负了这么重的伤,还背我们走了这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现在………”
⑩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蔚蓝的天空。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1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短文以“行”为线索,写了王吉文背着小周行,   行,   行。
18.填空。
①第③段自然段“增加点儿‘营养’ ”中的“营养”是指   。
②黄元庆因为   和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和王吉文一起走。
③第⑨自然段中“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中的“那么股子劲儿”指的是   。
19.选择。(第2题单选,其他题均多选)
①第②自然段画横线语句中,把纱布捻子比喻成“一把小锉”,突出了纱布捻子   。
A.坚硬和粗糙
B.带来的剧痛
C.能来回拉动
②下面语句“   ”和第⑤自然段画波浪线部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A.位卑未敢忘忧国
B.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送人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③作者在塑造王吉文这个主要人物时,除了语言描写以外,还运用了   描写。
A.神态
B.心理
C.动作
D.外貌
④短文开头和中间两次写到“干枯的、孤零零”的叶子。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如实描绘草地树木的样子
B.突出草地环境寒冷、凄凉
C.与结尾的蓝天、白云对比
D.为衬托三位战士意志坚强
20.“师长眼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此时师长心里想到了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写出来。
21.如果请你为这篇小说创作一幅插图,要表现出红军指战员的精神品质。你准备画什么?请简要写出画的内容和理由。
22.(2024六上·丰台期末)题目:生活处处有 。
要求: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确定好想表达的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运用恰当的方法安排好材料,将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600字左右。不能写诗歌。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宣告、豪迈、沙哑、琴键、项圈
2.①A;②B;③B
3.B
4.A
【知识点】词汇运用;字音;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语段阅读、汉字读音、看拼音写汉字、多义词、选字词填空。认真阅读,结合课文内容作答。
看拼音写词语,重要的是读准声母和韵母,注意调号,多拼读两遍就不会出错,平时要规范汉字的书写,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汉字,把字写规范、写整齐、写美观。
1.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结合语境写出答案即可。书写时要注意“豪迈”的“豪”不要写成同音字“毫”,“沙哑”的“沙”不要写成形近字“纱”,“琴键”的“键”不要写成同音字“健”
故答案为:宣告、豪迈、沙哑、琴键、项圈
2.考查了选字词填空。①庄严:庄重而严肃。严肃:郑重;认真。结合语境应填“庄严"。②壮观:指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壮烈:勇敢有气节。结合语境应填"壮烈”。③凌乱:杂乱又不整齐,没有秩序。惊慌:害怕慌张。结合语境应填“惊慌"。
故答案为:①A;②B;③B
3.考查了汉字读音。A、C、D正确。B.有误,“悬"读“xuán”。故选B。
故答案为:B
4.考查了多义词。从“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使盲姑娘陶醉其中"可知,“陶醉"意思是表示很满意地沉浸其中。由此可知,B句表达情感相同,A.不同,意思是过分沉醉于某种事物。故选A。
故答案为:A
5.【答案】(1)B;A
(2)B
(3)B;C
【知识点】写景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了根据内容选择填空的能力。结合“—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可知第①处选“奇";结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lín xún],好像—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可知,第②处选"险”。
(2)考查了加标点的能力。第二句由三个“桂林的山真......啊呵,......"这种并列分句组成,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3)考查了修辞手法。第二句由三个“桂林的山真......啊,...."这种并列分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好处是情感强烈、读起来有气势,描写细致,使特点形象生动。
故答案为:(1)B、A(2)B(3)B、C。
【点评】语段选自《桂林山水》。文章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6.【答案】(1)排;惊;截;筹;威;露;临;词
(2)排山倒海
(3)技高一筹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了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此题要求在日常学习中多进行词语积累,识记字形。
(1)排山倒海、心惊肉跳、斩钉截铁、技高—筹、威风凛凛、暴露无遗、居高临下、念念有词
(2)排山倒海:推倒大山,翻转大海。形容声势浩大,力量巨大。
(3)技高一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故答案为:(1)排、惊、截、筹、威、露、临、词(2)排山倒海(3)技高一筹。
【点评】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多积累的好习惯,多读多背多写。
7.【答案】(1)B;D
(2)B;D
【知识点】词汇运用;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和选字词填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代表着该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1)中国古代思想家用“金、木、水、火、土”,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形成五行学说。中医借鉴这样的学说,认为不同颜色的食物有益身体健康,倡导大家合理食用五彩食物。故分别选:B、D。
(2)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有板有眼: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科班出身:旧时招收儿童培养为戏曲演员的组织。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历。根据词义和语境应分别选:B、D。
故答案为:(1)B、D(2)B、D。
【点评】统文化包括了许多方面,如语言、文学、艺术、礼仪、节日、信仰等等。
8.【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意思: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似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更与人相亲。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意思: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细浪"和“泥丸"夸小困难,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思: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1)结合释义和语境“江月之景和心中孤寂之情"可知,故选B。
(2)结合释义和语境“美丽的田园风光"可知,故选D。
(3)结合释义和语境“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可知,故选C。
故答案为:(1)B(2)D(3)C。
【点评】考查诗歌词句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根据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做题。
9.【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诗文词句理解、图表(漫画)分析。做题时要能理解诗歌大意。注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B.“—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意思:庭院外—条小河护卫环绕着园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绿色。
C.“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意思: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意思: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新。
结合释义和图片,图中两座山,一条小河围绕着农田,故可想到诗句“—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故答案为:B
【点评】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根据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做题。
10.【答案】(1)D;B
(2)C;B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选字词填空。完成时要注意辨析字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1)柔美:柔和而优美。明朗:光线充足。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清鲜:清新、洁净。结合语境应依次填入“清鲜、明朗"。
(2)志在太山:我生来胸怀大志,要报效祖国。不复鼓琴:不再弹琴。破琴绝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弹琴。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结合语境应依次填入“破琴绝弦、不复鼓琴"。
故答案为:(1)D 、B(2)C、 B
【点评】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11.【答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见。
描写蛙声阵阵的夏夜美景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故答案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
【点评】考查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
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答案】12.巴颜喀拉山;渤海;流程漫长;流域广大;黄河流域的环境;黄河的古代文明
13.错误;正确;正确
14.A;D;B;B
15.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
16.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程流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①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②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③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④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12.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①由句子"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渤海"可知答案。②"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多万平方公里”,这个句子通过列数字,说明了黄河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③读第②自然段可知,因为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所以说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因为黄河流域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所以黄河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自然原因。第③自然段介绍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区。第④段介绍黄河的古代文明。第⑤段介绍形成的文化影响亚洲邻国。
故答案为:①巴颜喀拉山、渤海。②流程漫长、流域广大。③黄河流域的环境、黄河的古代文明。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判断。①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可知,中国古代文明都发源于黄河流域的说法错误。②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系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运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超群。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可知,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说法正确。③从“当时的日本曾派大批留学生来到长安进行学习,将唐朝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唐代文化促进了亚洲邻国文化发展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
14.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①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头就可以计算出数目。形容数量少。千回百转:形容回环往复或曲折复杂,意在形容水流曲折蜿蜒。故依次选择A、D。②腾飞:飞腾;飞起。横卧︰横躺着。盘踞:盘结据守;占据。挺立:直立。根据语境应该选择"横卧”,故选B。③文章第2自然段介绍了黄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故选B。
故答案为:①A D ②B ③B
15.本题考查修辞方法。拟人句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文中“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就属于拟人句。
故答案为: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
16.考查开放探究。从“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可知,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所以黄河是当之无愧的“王朝中心"。
故答案为: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答案】17.背着黄元庆;小周和黄元庆拖着王吉文
18.车前菜叶子;受伤;永往直前,毫不后退
19.BC;C;ABC;BC
20.师长想到了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们。
21.茫茫草地上,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互相搀扶着走着。这幅画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难的顽强意志。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这篇短文它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行的段情景。这是一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文本,明确主旨,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要结合全文内容来体会作答。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中“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和一匹马。他心里顷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师长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可知,短文以“行"为线索,写了王吉文背着小周行,背着黄元庆行,小周和黄元庆拖着王吉文行。
故答案为:背着黄元庆/小周和黄元庆拖着王吉文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短文中“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儿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拣了两片车前菜叶子,摸索着放进指导员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可知,“增加点儿营养"中的“营养"是指车前菜叶子。②根据短文中“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油布,指着小腿肚上—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 '王吉文安慰他。"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替我上缴吧。我叫黄元庆......""可知,黄元庆因为受伤和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和王吉文一起走。③根据短文中“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可知,第⑨自然段中“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中的“那么股子劲儿"指的是永往直前,毫不后退。
故答案为:①车前菜叶子;②受伤;③永往直前,毫不后退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①根据短文中“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次他没有走到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他艰难地—步—挨地向前走着。"可知,第②自然段画横线语句中,把纱布捻子比喻成“—把小锉”,突出了纱布捻子能来回拉动和带来的剧痛。故选BC。②“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送人"的意思是祖宗传下来的国土,应当用生命来捍卫,一尺一寸也不能让敌人占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意思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根据意思可知,第⑤自然段画*~~ ~~"部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故选C。
③根据短文中“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儿‘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拣了两片车前菜叶子,摸索着放进指导员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好容易走到那棵树下,王吉文弯腰放下小周,忽然发现树下还躺着一个同志。他连忙关切地问:‘怎么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 '王吉文安慰他。"“有的战士在战斗中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英勇献身。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可知,作者在塑造王吉文这个主要人物时,除了语言描写以外,还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故选ABC。④根据短文中“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阵酸楚:有的战士在战斗中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英勇献身。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可知,短文开头和中间两次写到“干枯的、孤零零"的叶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与结尾的蓝天、白云对比,突出草地环境寒冷、凄凉。故选BC。
故答案为:①BC②C③ABC④BC
20.本题考查情景写话。根据短文中“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眼前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这,仿佛是对这个命令的补充说明。"可知,师长心里想到了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们。
故答案为:师长想到了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们。
21.本题考查开放探究。根据对短文的理解为这篇小说创作—幅插图,表现出红军指战员的精神品质即可。如:茫茫草地上,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互相搀扶着走着。这幅画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难的顽强意志。
故答案为:茫茫草地上,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互相搀扶着走着。这幅画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难的顽强意志。
22.【答案】生活处处有快乐 要说让我感到最快乐的是,莫过于“十一"长假去乡下奶奶家参加家人们组织的“挖土豆大赛”了。
去年“十一"长假,我终于盼来了去乡下奶奶家的机会,可以去令人向往的农村,看望奶奶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农家小院特有的朴素与宁静,这一切对我这样一个城市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奢求。在享受的同时,我当然没有忘记要帮助奶奶秋收。这不,我们现在就开始了“挖土豆大塞”,比比谁挖的土豆最大。
脱下外衣,换上轻便的工作装,拿起工具,准备开工喽!
由于初来乍到,对比赛工作很不熟悉,照猫画虎是不可以的,没办法,为了取得好成绩,只好请教“资深""农民——奶奶,来解答我的疑问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讲解,我终于初步了解了最简单的步骤。在我看来,这挖土豆的难度一点都不比语文、数学等功课来得容易。
接下来就是比赛的时间了。我先用手试探地摸了摸方向,确定后,我双手握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我挖土豆的处女作,几番努力之后,在弄坏五六个土豆宝宝的前提下,终于挖出了那如同宝藏的完整的一个土豆,尽管它才像新生婴儿的小拳头一般大,可我还是很高兴,这是自己的第一个“劳动果实"啊!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更加有了获得“挖土豆大塞"冠军的信心,初生牛犊不怕虎嘛!我挥动着锄头,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土豆,而它似乎也对我有了好感,越挖越大,最魁梧的居然像吃饭用的小碗一般大小,上天对我可真是眷顾,这个土豆让我成了“挖土豆大塞""中名副其实的冠军! 得了冠军,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当然,不仅高兴比赛结果,更快乐在比赛过程中。最后奶奶用我挖到的土豆王和其它几个“士豆小兵"做了炒土豆丝,我吃起来比任何一顿都香,因为那有我的一份功劳啊!
由于这场特殊的比赛,让我倍感今年的“十一”过的具有更大的意义,在举国欢庆佳节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农民伯伯为了全社会人民辛勤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以后,我会帮他人多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人变得快乐,自己也变得快乐。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首先明确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生活处处有_"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写作文之前,要根据习作要求选好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
【点评】文章构思巧妙,以讲故事引出中心,既点明了中心,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层次井然有序。
1 / 1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4六上·丰台期末)走进语文,认识鲜活的人物形象——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毛主席用强有力的声音向全世界发出( ① )的xuān gào,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随着马宝玉第一个跳下悬崖,狼牙山上响起( ② )háo mài的口号声;当老支书用shā yǎ的嗓音喊出“党员排在后边”,( ③ )的人们立刻按照顺序排队;贝多芬按下qín jiàn,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使盲姑娘陶醉其中; 金黄的圆月下,广阔的瓜地里,xiàng 带银quān 的闰土是那么自由快乐……同学们,让我们沉浸在课文中,感受语文带给我们的魅力吧!
1.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从下列每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括号内。
①A.庄严 B.严肃
②A.壮观 B.壮烈
③A.凌乱 B.惊慌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是(  )。
A.屹立(yì ) B.悬崖(xián)
C.嗓音(sǎng) D.陶醉(zuì )
4.下列句子中“陶醉”与文段中“陶醉”表达情感不同的是(  )。
A.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中,因为自然都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B.初冬时节,黄山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美景令人陶醉。
【答案】1.宣告、豪迈、沙哑、琴键、项圈
2.①A;②B;③B
3.B
4.A
【知识点】词汇运用;字音;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语段阅读、汉字读音、看拼音写汉字、多义词、选字词填空。认真阅读,结合课文内容作答。
看拼音写词语,重要的是读准声母和韵母,注意调号,多拼读两遍就不会出错,平时要规范汉字的书写,按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汉字,把字写规范、写整齐、写美观。
1.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结合语境写出答案即可。书写时要注意“豪迈”的“豪”不要写成同音字“毫”,“沙哑”的“沙”不要写成形近字“纱”,“琴键”的“键”不要写成同音字“健”
故答案为:宣告、豪迈、沙哑、琴键、项圈
2.考查了选字词填空。①庄严:庄重而严肃。严肃:郑重;认真。结合语境应填“庄严"。②壮观:指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壮烈:勇敢有气节。结合语境应填"壮烈”。③凌乱:杂乱又不整齐,没有秩序。惊慌:害怕慌张。结合语境应填“惊慌"。
故答案为:①A;②B;③B
3.考查了汉字读音。A、C、D正确。B.有误,“悬"读“xuán”。故选B。
故答案为:B
4.考查了多义词。从“即兴创作了《月光曲》,使盲姑娘陶醉其中"可知,“陶醉"意思是表示很满意地沉浸其中。由此可知,B句表达情感相同,A.不同,意思是过分沉醉于某种事物。故选A。
故答案为:A
5.(2024六上·丰台期末)走进语文,欣赏祖国美丽的风光——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 ① 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 ② 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lín xún],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结合句意体会桂林山的特点,第①处应填   ,第②处应填   。
A.险
B.奇
(2)在文段的括号里填入最恰当的标点,正确的选项是(  )。
A., , B.; ; C.。 。
(3)文中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样写是为了(  )。(多选)
A.运用夸张,突出山的特点
B.描写细致,使特点形象生动
C.情感强烈、读起来有气势
【答案】(1)B;A
(2)B
(3)B;C
【知识点】写景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了根据内容选择填空的能力。结合“—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可知第①处选“奇";结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lín xún],好像—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可知,第②处选"险”。
(2)考查了加标点的能力。第二句由三个“桂林的山真......啊呵,......"这种并列分句组成,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3)考查了修辞手法。第二句由三个“桂林的山真......啊,...."这种并列分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好处是情感强烈、读起来有气势,描写细致,使特点形象生动。
故答案为:(1)B、A(2)B(3)B、C。
【点评】语段选自《桂林山水》。文章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6.(2024六上·丰台期末)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为下面句子各选一个恰当的词语。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A.   山倒海 B.心   肉跳 C.斩钉   铁
D.技高一    E.   风凛凛 F.暴   无遗
G.居高   下 H.念念有   
(2)中国有14亿人口,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   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更美好。
(3)2022年10月15日,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李德鑫,在世界技能大赛中   ,战胜了多个国家的选手,夺得了家具制作项目组的冠军。
【答案】(1)排;惊;截;筹;威;露;临;词
(2)排山倒海
(3)技高一筹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了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此题要求在日常学习中多进行词语积累,识记字形。
(1)排山倒海、心惊肉跳、斩钉截铁、技高—筹、威风凛凛、暴露无遗、居高临下、念念有词
(2)排山倒海:推倒大山,翻转大海。形容声势浩大,力量巨大。
(3)技高一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故答案为:(1)排、惊、截、筹、威、露、临、词(2)排山倒海(3)技高一筹。
【点评】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多积累的好习惯,多读多背多写。
7.(2024六上·丰台期末)根据积累填空。
(1)中国古代思想家用“金、木、水、火、土”,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形成   学说。中医借鉴这样的学说,认为不同颜色的食物有益身体健康,倡导大家合理食用   食物。
A.五方
B.五行
C.五音
D.五彩
(2)中国戏曲作为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行内术语已经演变成日常用语。如:有的人说话、办事条理清楚,就可以用   来形容; 有的人接受过正规教育和训练,我们就说他是   。
A.粉墨登场
B.有板有眼
C.字正腔圆
D.科班出身
【答案】(1)B;D
(2)B;D
【知识点】词汇运用;其他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和选字词填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代表着该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1)中国古代思想家用“金、木、水、火、土”,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形成五行学说。中医借鉴这样的学说,认为不同颜色的食物有益身体健康,倡导大家合理食用五彩食物。故分别选:B、D。
(2)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有板有眼: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科班出身:旧时招收儿童培养为戏曲演员的组织。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历。根据词义和语境应分别选:B、D。
故答案为:(1)B、D(2)B、D。
【点评】统文化包括了许多方面,如语言、文学、艺术、礼仪、节日、信仰等等。
8.(2024六上·丰台期末)诗人在描绘景色时,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请根据描述选择恰当诗句。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诗人把眼前所见的江月之景和心中孤寂之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诗句“   ”。
(2)“   ”这两句诗把美丽的田园风光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3)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红军指战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的诗句是“   ”。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意思: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似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更与人相亲。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意思: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细浪"和“泥丸"夸小困难,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思: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1)结合释义和语境“江月之景和心中孤寂之情"可知,故选B。
(2)结合释义和语境“美丽的田园风光"可知,故选D。
(3)结合释义和语境“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可知,故选C。
故答案为:(1)B(2)D(3)C。
【点评】考查诗歌词句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根据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做题。
9.(2024六上·丰台期末)小明从陕西旅游归来画了一幅画。看到他的画,我们想到诗句“(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诗文词句理解、图表(漫画)分析。做题时要能理解诗歌大意。注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B.“—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意思:庭院外—条小河护卫环绕着园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绿色。
C.“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意思: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D.“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意思: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新。
结合释义和图片,图中两座山,一条小河围绕着农田,故可想到诗句“—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故答案为:B
【点评】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根据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做题。
10.(2024六上·丰台期末)根据积累把文段补充完整。
(1)A.柔美
B.明朗
C.舒服
D.清鲜
我从草原归来后,在日记里引用了老舍的话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A.志在太山
B.不复鼓琴
C.破琴绝弦
D.志在流水
《伯牙鼓琴》中,“锺子期死,伯牙   ,终身   ”,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答案】(1)D;B
(2)C;B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选字词填空。完成时要注意辨析字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选择填空。
(1)柔美:柔和而优美。明朗:光线充足。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清鲜:清新、洁净。结合语境应依次填入“清鲜、明朗"。
(2)志在太山:我生来胸怀大志,要报效祖国。不复鼓琴:不再弹琴。破琴绝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弹琴。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结合语境应依次填入“破琴绝弦、不复鼓琴"。
故答案为:(1)D 、B(2)C、 B
【点评】选词填空题还考查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11.(2024六上·丰台期末)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特别喜欢歌咏的对象。看到夏夜的景象,我们脑海中涌现出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月夜景象:   ,   。
【答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见。
描写蛙声阵阵的夏夜美景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故答案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片
【点评】考查古诗文默写。古诗文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
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024六上·丰台期末)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渤海。黄河全长约为5465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仰头( )在我国北部广阔的大地上。
乙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可是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潮湿,土地肥沃,处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横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系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运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超群。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开封和安阳都在黄河流域。这些古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对全中国有深远影响,还促进了亚洲邻国的文化发展。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当时的日本曾派大批留学生来到长安进行学习,将唐朝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河,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片大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绚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黄河发源于   ,流经九个省区,最后注入   。
②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写出了黄河   、   的特点。
③短文2至5自然段围绕“中华民族的摇篮”,从   、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区、   、形成的文化影响亚洲邻国四方面介绍黄河。
1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中国古代文明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②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③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唐代文化促进了亚洲邻国文化发展。   
14.选择。(均单选)
①词语“屈指可数”意在形容   ;词语   意在形容水流曲折蜿蜒。
A.数量稀少
B.排名第一
C.千溪百川
D.千回百转
②结合句子的意思,下列词语中的“   ”填入第1自然段画线处最恰当。
A.腾飞
B.横卧
C.盘踞
D.挺立
③要想了解黄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应该阅读   。
A.第1自然段
B.第2自然段
C.第3自然段
D.第4自然段
15.为了表达对黄河的深情,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把文中的一个拟人句抄写在横线上。
16.黄河博物馆的“民族摇篮”展区为了呈现黄河文明发展历程和灿烂的黄河文化,设置了“王朝中心”这个单元。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介绍博物馆设置此单元的理由。
【答案】12.巴颜喀拉山;渤海;流程漫长;流域广大;黄河流域的环境;黄河的古代文明
13.错误;正确;正确
14.A;D;B;B
15.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
16.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文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程流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①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②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③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④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12.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①由句子"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渤海"可知答案。②"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多万平方公里”,这个句子通过列数字,说明了黄河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③读第②自然段可知,因为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所以说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因为黄河流域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所以黄河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自然原因。第③自然段介绍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区。第④段介绍黄河的古代文明。第⑤段介绍形成的文化影响亚洲邻国。
故答案为:①巴颜喀拉山、渤海。②流程漫长、流域广大。③黄河流域的环境、黄河的古代文明。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判断。①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可知,中国古代文明都发源于黄河流域的说法错误。②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系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运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超群。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可知,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说法正确。③从“当时的日本曾派大批留学生来到长安进行学习,将唐朝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唐代文化促进了亚洲邻国文化发展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
14.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①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头就可以计算出数目。形容数量少。千回百转:形容回环往复或曲折复杂,意在形容水流曲折蜿蜒。故依次选择A、D。②腾飞:飞腾;飞起。横卧︰横躺着。盘踞:盘结据守;占据。挺立:直立。根据语境应该选择"横卧”,故选B。③文章第2自然段介绍了黄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故选B。
故答案为:①A D ②B ③B
15.本题考查修辞方法。拟人句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文中“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就属于拟人句。
故答案为: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
16.考查开放探究。从“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可知,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所以黄河是当之无愧的“王朝中心"。
故答案为: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2024六上·丰台期末)三人行
①“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
②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次他没有走到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③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提高了声音,“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儿‘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拣了两片车前菜叶子,摸索着放进指导员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
④好容易走到那棵树下,王吉文弯腰放下小周,忽然发现树下还躺着一个同志。他连忙关切地问:“怎么了?”“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替我上缴吧。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你要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⑤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有的战士在战斗中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英勇献身。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
⑥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和一匹马。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师长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
⑦师长看了看他们,默默地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这个同志伤得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背上他走!”师长严厉地说。“我,我已经背了一个……”“同——志……”师长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说完,师长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⑧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眼前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这,仿佛是对这个命令的补充说明。他兴冲冲地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当他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这一次自己渐渐不能支持了,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 “已经走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⑨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 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话:“……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力量啊!他负了这么重的伤,还背我们走了这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现在………”
⑩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蔚蓝的天空。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1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短文以“行”为线索,写了王吉文背着小周行,   行,   行。
18.填空。
①第③段自然段“增加点儿‘营养’ ”中的“营养”是指   。
②黄元庆因为   和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和王吉文一起走。
③第⑨自然段中“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中的“那么股子劲儿”指的是   。
19.选择。(第2题单选,其他题均多选)
①第②自然段画横线语句中,把纱布捻子比喻成“一把小锉”,突出了纱布捻子   。
A.坚硬和粗糙
B.带来的剧痛
C.能来回拉动
②下面语句“   ”和第⑤自然段画波浪线部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A.位卑未敢忘忧国
B.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送人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③作者在塑造王吉文这个主要人物时,除了语言描写以外,还运用了   描写。
A.神态
B.心理
C.动作
D.外貌
④短文开头和中间两次写到“干枯的、孤零零”的叶子。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如实描绘草地树木的样子
B.突出草地环境寒冷、凄凉
C.与结尾的蓝天、白云对比
D.为衬托三位战士意志坚强
20.“师长眼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此时师长心里想到了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写出来。
21.如果请你为这篇小说创作一幅插图,要表现出红军指战员的精神品质。你准备画什么?请简要写出画的内容和理由。
【答案】17.背着黄元庆;小周和黄元庆拖着王吉文
18.车前菜叶子;受伤;永往直前,毫不后退
19.BC;C;ABC;BC
20.师长想到了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们。
21.茫茫草地上,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互相搀扶着走着。这幅画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难的顽强意志。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这篇短文它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行的段情景。这是一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文本,明确主旨,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要结合全文内容来体会作答。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中“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和一匹马。他心里顷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师长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可知,短文以“行"为线索,写了王吉文背着小周行,背着黄元庆行,小周和黄元庆拖着王吉文行。
故答案为:背着黄元庆/小周和黄元庆拖着王吉文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根据短文中“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儿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拣了两片车前菜叶子,摸索着放进指导员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可知,“增加点儿营养"中的“营养"是指车前菜叶子。②根据短文中“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油布,指着小腿肚上—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 '王吉文安慰他。"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替我上缴吧。我叫黄元庆......""可知,黄元庆因为受伤和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和王吉文一起走。③根据短文中“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可知,第⑨自然段中“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儿"中的“那么股子劲儿"指的是永往直前,毫不后退。
故答案为:①车前菜叶子;②受伤;③永往直前,毫不后退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①根据短文中“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这次他没有走到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他艰难地—步—挨地向前走着。"可知,第②自然段画横线语句中,把纱布捻子比喻成“—把小锉”,突出了纱布捻子能来回拉动和带来的剧痛。故选BC。②“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送人"的意思是祖宗传下来的国土,应当用生命来捍卫,一尺一寸也不能让敌人占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意思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根据意思可知,第⑤自然段画*~~ ~~"部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故选C。
③根据短文中“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儿‘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从怀里拣了两片车前菜叶子,摸索着放进指导员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就靠这东西塞肚子。""好容易走到那棵树下,王吉文弯腰放下小周,忽然发现树下还躺着一个同志。他连忙关切地问:‘怎么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 '王吉文安慰他。"“有的战士在战斗中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英勇献身。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可知,作者在塑造王吉文这个主要人物时,除了语言描写以外,还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故选ABC。④根据短文中“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阵酸楚:有的战士在战斗中面对死亡无所畏惧、英勇献身。但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面前,容易莽撞地选择—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可知,短文开头和中间两次写到“干枯的、孤零零"的叶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与结尾的蓝天、白云对比,突出草地环境寒冷、凄凉。故选BC。
故答案为:①BC②C③ABC④BC
20.本题考查情景写话。根据短文中“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眼前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这,仿佛是对这个命令的补充说明。"可知,师长心里想到了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们。
故答案为:师长想到了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们。
21.本题考查开放探究。根据对短文的理解为这篇小说创作—幅插图,表现出红军指战员的精神品质即可。如:茫茫草地上,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互相搀扶着走着。这幅画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难的顽强意志。
故答案为:茫茫草地上,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互相搀扶着走着。这幅画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苦难的顽强意志。
22.(2024六上·丰台期末)题目:生活处处有 。
要求: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确定好想表达的中心意思,围绕中心意思运用恰当的方法安排好材料,将重点部分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600字左右。不能写诗歌。
【答案】生活处处有快乐 要说让我感到最快乐的是,莫过于“十一"长假去乡下奶奶家参加家人们组织的“挖土豆大赛”了。
去年“十一"长假,我终于盼来了去乡下奶奶家的机会,可以去令人向往的农村,看望奶奶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农家小院特有的朴素与宁静,这一切对我这样一个城市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奢求。在享受的同时,我当然没有忘记要帮助奶奶秋收。这不,我们现在就开始了“挖土豆大塞”,比比谁挖的土豆最大。
脱下外衣,换上轻便的工作装,拿起工具,准备开工喽!
由于初来乍到,对比赛工作很不熟悉,照猫画虎是不可以的,没办法,为了取得好成绩,只好请教“资深""农民——奶奶,来解答我的疑问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讲解,我终于初步了解了最简单的步骤。在我看来,这挖土豆的难度一点都不比语文、数学等功课来得容易。
接下来就是比赛的时间了。我先用手试探地摸了摸方向,确定后,我双手握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我挖土豆的处女作,几番努力之后,在弄坏五六个土豆宝宝的前提下,终于挖出了那如同宝藏的完整的一个土豆,尽管它才像新生婴儿的小拳头一般大,可我还是很高兴,这是自己的第一个“劳动果实"啊!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更加有了获得“挖土豆大塞"冠军的信心,初生牛犊不怕虎嘛!我挥动着锄头,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土豆,而它似乎也对我有了好感,越挖越大,最魁梧的居然像吃饭用的小碗一般大小,上天对我可真是眷顾,这个土豆让我成了“挖土豆大塞""中名副其实的冠军! 得了冠军,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当然,不仅高兴比赛结果,更快乐在比赛过程中。最后奶奶用我挖到的土豆王和其它几个“士豆小兵"做了炒土豆丝,我吃起来比任何一顿都香,因为那有我的一份功劳啊!
由于这场特殊的比赛,让我倍感今年的“十一”过的具有更大的意义,在举国欢庆佳节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农民伯伯为了全社会人民辛勤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以后,我会帮他人多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人变得快乐,自己也变得快乐。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首先明确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生活处处有_"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写作文之前,要根据习作要求选好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
【点评】文章构思巧妙,以讲故事引出中心,既点明了中心,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层次井然有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