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设计思想】本课的着眼点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从 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本课设置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 养为目标来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的前 提下,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抗争 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 特征的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和人生品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教材分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本课有 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 机的加深》。【学情分析】高一阶段学生处于初高中衔接的阶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本 课中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三个历史事件,在初中阶段 的学习主要是集中在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方面,对于如何正确分析三个历史事 件的深远影响,辩证地去评价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学生均没有涉及 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前提下,通过史料实证。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解 释,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初步具备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戊戌维新运动原因及影响,义和团运动运动的评价,八国联军侵华的背 景、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培育学生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通过本课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要素梳理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义 和团运动形势图》的研习,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通过探析教材中《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问题 探究栏目、课件中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的训练,培 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4、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理解戊戌维新 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5、家国情怀通过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学习,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培育学 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 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2.难点:认识挽救民族危亡的艰辛努力。 【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 PPT2.教学方法:启发教学、史料研读、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做了哪些 努力,其成效如何 从而导入本课。讲授新课:一 .戊戌维新运动请同学们依据图片,归纳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2(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推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把儒家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托古改制)。向学生介绍康有为将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据乱世、太平世、升平世及实 行的不同制度。2.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 条约》。(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自下而上推动变法。①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②成立团体:强学会和保国会③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等④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4、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内 容政 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经 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 矿业;举办邮政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军 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从内容中肯定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并与国外的君主立宪制进行比较,得出3其不足之处。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5、结果: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②康、梁出逃;③“戊戌六君子”;(学生齐读谭嗣同的一段话,感受其为变法甘愿流血牺 牲的崇高精神)④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6.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根据材料归纳)材料一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 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 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 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 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 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百日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 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2)具体原因:①缺乏严密的组织;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守旧势力强大; 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操之过急,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7、意义(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背景)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 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内容)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4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影响)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 传播。(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二 、义和团运动1.原因(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2)反洋教斗争的兴起。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2.过程(1)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 式兴起;(2)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 怒;(3)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3.结果:失败(从各方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中得出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4.评价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齐声回答。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 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5(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 渊。(3)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经过(简略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皇城危急, 此时南方诸省是何反应 引出东南互保。3.《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 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 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 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 制义和团的意向。(PPT 指出东南互保区域,并简要评价东南户保:中央权威的 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4.结果:战败并签订条约请同学从书中找出条约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每项内容带来的危害,标志着中 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结新课】《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维新派发动戊戌维新,义和团 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救亡图存,但最终都无力回天,随着八国联军侵华,《辛 丑条约》的签订,中国最终沦为双半深渊,危机进一步加深。但自强不息、不 屈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挽救民族危亡、实现 民族独立的斗争将不断引向深入。【作业设计】1、康有为声称:“凡西人之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6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A.意在以复古为旗帜谋求思想解放 B.仍末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 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板书设计】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 .戊戌维新运动 二 .义和团运动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期间,七年三件大事, 仅凭一节课是上不完的,必须有所取舍。于是我将重点放在中国人民为挽救危局 所作的努力上。在备课过程中,新教材与初中教材、老人教版教材有很大的差异,相较于老 教材,这节课教材关于知识点的内容偏少,需要教师的补充,但附带材料较为新7颖,可惜的是我并没有将他们很好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运用仍需加强。 我对具体内容的取舍仍存在很大的困惑,譬如维新变法的内容,在设计中我是将 变法内容直接呈现,服务于学生分析维新变法的进步性,但内容是否有更好的用 法 义和团运动究竟如何向学生表述清楚,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方面。本节 课线索应该还是清晰的,但由于自己阅读量偏少,不够新颖。这些都是我需要继 续加强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节奏过快,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应该将更多的 时间留给学生思考。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