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明确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测量。 了解降水的不同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熟悉降水量的六个等级划分标准。 能够独立制作简易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学会准确记录降水量数据,完善天气日历的记录。 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其测量降水量。 准确理解和记忆降水量的六个等级。 (二)教学难点 理解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 培养学生课后持续进行降水量观测的能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及手段 准备相关课件等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重点突出降水的画面。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其中关于降水的信息呢?你们知道下雨天时,我们怎么知道雨下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学生自由回答,可能会提到雨滴的大小、下雨的时间长短等。 教师介绍气象学家使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强调下雨、下雪、下冰雹都是降水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降水形式。 教师导入本课课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测量降水量。” 板书课题:测量降水量。 (二)知识铺垫 复习天气现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很多天气现象。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天气现象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在这些天气现象中,哪些与降水有关呢?” 引导学生回忆与降水相关的天气现象。 学生回答:“雨天、雪天、冰雹天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确降水的不同形式。 介绍降水量的概念 教师提问:“什么是降水量呢?我们为什么要测量降水量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降水量就是下雨的多少。”“测量降水量可以知道天气的情况。” 等。 教师解释:“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测量降水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状况,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例展示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让学生认识到测量降水量的重要性。 (三)实验探究一:制作简易雨量器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降水量的重要性,那我们怎么测量降水量呢?气象学家使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简易雨量器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用塑料杯、玻璃杯、瓶子等。”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思考制作简易雨量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步骤和方法: (1)选择一个直筒透明的容器,如塑料杯或玻璃杯。 (2)在容器外壁上画一条垂直直线。 (3)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 刻度对准容器内底部。 (4)用剪刀将刻度条修剪整齐,确保刻度清晰可读。 教师提问:“根据上面的步骤,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容器要直筒透明。”“刻度条要贴直。”“0 刻度要对准容器内底部。” 等。 教师展示教学课件,总结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注意事项: (1)容器必须上下口径一致,直筒透明,以便准确测量降水量。 (2)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0 刻度对准容器内底部,确保测量的起点准确。 (3)刻度条要贴直,避免出现倾斜,影响测量结果。 (4)可以用胶带纸将刻度条固定牢固,防止脱落。 进行实验 学生参照教学课件,用准备好的材料分组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时要小心,不要划伤手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对简易雨量器进行装饰,使其更加美观。 评比展示 将各组制作的简易雨量器进行评比,评选出制作最好、最标准的雨量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容器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直筒透明。 (2)刻度条的制作是否规范,刻度是否清晰可读。 (3)整体外观是否美观,是否有创意。 教师对评选出的优秀雨量器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验探究二:模拟降雨,练习使用简易雨量器 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喷壶模拟降雨时,喷壶嘴与容器口保持大约 5 - 10 厘米距离,均匀降雨,避免雨水溅出容器。 (2)读数时,视线要与容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确保读数准确。 (3)测量的单位是毫米,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 (4)重复模拟降水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模拟测量降水量,并填入记录表格。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记录数据,不要忘记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纠正错误。 总结回顾 学生完成随堂学第 4 题,总结回顾测量降水量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制作简易雨量器时的注意事项,如容器的选择、刻度条的制作等。 (2)模拟降雨时的注意事项,如喷壶的使用方法、读数的方法等。 (3)测量结果的处理方法,如取平均值等。 (五)实验探究三:比较确定降水等级 展示标准 教师展示教学课件,降雨量等级标准如下: 小雨:24 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10 毫米。 中雨:24 小时内降水量 10 - 25 毫米。 大雨:24 小时内降水量 25 - 50 毫米。 暴雨:24 小时内降水量 50 - 100 毫米。 大暴雨:24 小时内降水量 100 - 250 毫米。 特大暴雨:24 小时内降水量大于 250 毫米。 学生判断 学生比较本小组测量的降水量与等级表上的数值,判断本小组模拟的是哪个等级的降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判断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判断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全班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本小组模拟的降雨等级以及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将各小组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师提问:“大家对各小组的汇报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一些观点,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 (六)研讨与交流 认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如何测量降雨的降水量,那如何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将雪融化成水后再进行测量。 教师总结:展示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如何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当雪降落到地面后,将其收集起来,待其融化成水,然后用雨量器进行测量。测量的方法与测量降雨的降水量相同,注意读数时要保持视线与水面平行,单位是毫米。 理解杯子口径对降水量测量的影响 教师提问:“有些同学可能会担心,我们使用的容器口径不同,会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结果呢?” 引导学生思考杯子口径与降水量测量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因为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水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与容器的口径大小无关。无论使用多大口径的容器,只要测量的方法正确,都能得到准确的降水量数据。 区分毫米和毫升 教师提问:“在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单位是毫米,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谁能说一说毫米和毫升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毫米是长度单位,用来表示降水量的深度。毫升是体积单位,用来表示液体的容量。”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强调在测量降水量时要正确使用单位,避免混淆。 拓展教学 完善天气日历的记录 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降水量的方法。现在,请大家在下雨天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天气的变化,也可以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记录降水量时,要注明测量的日期、时间、降水量等级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介绍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我们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数据绘制成柱状图,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首先,我们要确定横轴和纵轴的代表意义,横轴可以表示时间,纵轴可以表示降水量。然后,根据测量的数据,在相应的位置上绘制柱状图。最后,可以给柱状图添加标题、坐标轴标签等,使其更加清晰可读。”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段时间内的降水量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降水量柱状图,并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柱状图中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如哪个时间段降水量较多,哪个时间段降水量较少等。 (八)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测量降水量,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我们学会了制作简易雨量器,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知道了降水量的六个等级,还了解了降水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我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回答:“我们首先提出了如何测量降水量的问题,然后设计了制作简易雨量器的实验。我们通过实验测量了降水量,并与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得出了我们模拟的降雨等级。最后,我们通过讨论和总结,了解了降水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板 书 设 计 测量降水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