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刘胡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刘胡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刘胡兰》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会认 “刘、兰” 等 10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 “血”,会写 “民、反” 等 8 个生字,正确读写 “年轻、村子” 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刘胡兰为了严守党的机密,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不屈、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 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胡兰与敌人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刘胡兰与敌人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感受她的英雄形象。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刘胡兰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将刘胡兰的革命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及手段 准备相关课件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刘胡兰》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 教师播放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感受刘胡兰在敌人面前的勇敢和坚定。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片段中的主人公是谁?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对刘胡兰的初步认识,如刘胡兰很勇敢、不怕敌人等。 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对。刘胡兰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她为了严守党的机密,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不屈,最后光荣牺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刘胡兰》,了解她的英雄事迹。”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介绍刘胡兰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刘胡兰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了解刘胡兰的出生年月、籍贯、主要事迹等。 教师介绍刘胡兰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让学生了解刘胡兰生活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书要求。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同学、老师请教。同时,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让学生找出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的生字,进行分类认读。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词语,巩固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年轻、村子、知道、广场、民兵、收买、威胁、牺牲” 等,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看图片等方式进行理解。 教师让学生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齐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刘胡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为:课文主要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刘胡兰是一个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英雄。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分析生字的特点和难点。 分类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反、道”。 教师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刘、村、被”,注意左窄右宽的写法;上下结构的生字 “关、兵”,注意上宽下窄的写法;单一结构的生字 “民、反”,注意写得紧凑一些;半包围结构的生字 “道”,注意先里后外的笔顺。 教师重点指导 “反、道” 两个生字,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和笔顺。 “反” 字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道” 字先写里面的 “首” 字,点和撇要写短,四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辶” 的平捺要写得舒展。 学生练习书写,展示反馈。 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 教师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表扬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书写生字。同时,收集有关刘胡兰的资料,准备在第二节课上分享。”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教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胡兰》,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刘胡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教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她与敌人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教师板书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朗读第一自然段,理解故事的起因。 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通顺、流利。 教师提问: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如时间(1947 年 1 月 12 日)、地点(云周西村)、人物(刘胡兰)、事件起因(刘胡兰被捕)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被捕” 的意思,感受刘胡兰面临的危险处境。 学习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体会敌人的凶残和刘胡兰的坚定。 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男生读敌人的话,女生读刘胡兰的话,教师读旁白。 教师提问:敌人用了哪些手段逼迫刘胡兰?刘胡兰是如何回应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收买、威胁、毒打” 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敌人的凶残和无耻。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刘胡兰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如 “我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 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胡兰的语言和动作,如 “大声回答”“愤怒地回答”“挺起胸膛”“走到铡刀跟前” 等,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毛主席对刘胡兰的高度评价。 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崇敬之情。 教师提问: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的内容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的含义,感受毛主席对刘胡兰的高度评价和崇敬之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刘胡兰的革命精神对后人的影响和激励。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介绍刘胡兰的其他事迹。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刘胡兰的其他事迹,如参加儿童团、做妇女工作、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等。 教师提问:“听了刘胡兰的其他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 交流分享收集的资料。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有关刘胡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刘胡兰的其他方面,如家庭背景、成长经历、英雄故事等。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和补充,丰富学生对刘胡兰的认识。 联系实际,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刘胡兰的革命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刘胡兰的精神?”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刘胡兰的革命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在生活中要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在面对不良行为时要敢于斗争、维护正义等。 朗诵诗歌,表达敬意。 教师带领学生朗诵一首赞美刘胡兰的诗歌,如《刘胡兰颂》《英雄刘胡兰》等,表达对刘胡兰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刘胡兰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的感受。也可以画一幅关于刘胡兰的画,配上文字说明。”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被刘胡兰的事迹所感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朗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