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句子。2.理清思路、层次,通过朗读品味韵律美,背诵全文。3.结合作者生平,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深切期望、爱子情深和君子情怀,思考 现实意义。【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层次,通过朗读品味韵律美,背诵全文。2.结合作者生平,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深切期望、爱子情深和君子情怀,思考 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课本导入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说到:“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其中,父母更是对我们寄予厚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理解题意。诫子书,诫:劝诫、劝勉之义。 书:书信[备课]“诫”在书上指告诫。实际上这个词在《易辞》中是这样解说的: “《易辞》警也、命也、告也”“小惩而大诫”,可见,诫比惩罚的程度都要深。 从这个字的解读入手,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是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伐中,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不久后,他便因病 去世,病逝前,他会嘱咐自己的儿子些什么呢 二.诵诫子名文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静思子自知。”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自由朗读:准确流畅,节奏分明,提示断句标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读出韵味 对比朗读:(1)领起词: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穿插对“夫“的讲解;读好特别之 处的顿音,文章最后一句用的“!”极富情感,要将情感读出来,就要在“将复 何及”这四个字之间作短暂拖音,最后一个字拖音尤其延长突出。(2)对称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熟读成诵。(全班齐读) 5.出现最多的一个字:以。这篇文章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但有一个字在文中反复出现,那就是“以”。“以”字带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以”是一个虚词,在教材中是这样标注的:“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 的目的。”三、读殷切期望短短86字的信中浓缩了智者诸葛亮毕生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和处世态度, 更凝聚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想要体会其中饱含的智慧和深情,首先要读懂字面 的意思。1.疏通文意:(1)请生质疑,“哪些句子理解困难 ”(一生提问,另一生回答,师指导点 拨。)(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利用文言重点实词和对称句式 梳理重点词句。[备课]◆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② [ 夫 (fú)]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译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⑨[广才]增长才干。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 有志向就无法使自学习。◆淫慢⑩则不能励精 ,险躁①则不能治性 。⑩[ 淫 (yín) 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与时驰④,意与日去5,遂成枯落6,多不接世⑩,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5[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6[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 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一句话概括深切期望[备课]君子是儒家知识分子所立志追求,或至少是内心敬重的对象。圣人 说“君子周而不比”是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君子怀 德”是说.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说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所以,君子 就是有才有德的人。[备课]修身养德都属于品德方面的要求,自古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 做人境界,儒家经典《大学》在开篇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诸葛 亮在《诫子书》中向儿子提出第一个要求就是品德修养。诸葛亮想要儿子成为君子,他认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是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板书:静、俭)这也是文中的中心句。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俭 :节俭、俭朴,不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3.一个字凝练谆谆教诲 明确:静。[备课] 讲解“静”一字的字形及字义演变过程,静字左边一个“青”,右 边一个“争”,青为万物初始之颜色,争者更有坚持之意,不受外界滋扰坚持初 生本色,秉持初心是为静。由字推出字后的品德修养。自古以来,凡是注意修身 养性或心存大志的人往往都能保持一种静心状态。如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如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诸葛亮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自甘清贫,“不求闻达于诸侯”,正是因为 有这样超凡脱俗的境界,他才能静观时变,揣摩天下形势,最终帮刘备奠定蜀汉 的基业。静有什么好处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静”与“修身养德”“学”“志”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是立志的条件。 (板书:学习、立志)静心是一切的基础。现在我们能深切理解“宁静致远”的内涵了,这里的“远” 不仅指学习的高度,还包括学问的深度,做人的风度,和志向的深远。[备课]“志”。中华民族历来有尚志的传统,在《论语》里就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说法。孔子之所以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与他“十有五志于学”有极大关系。文章作者诸葛亮在年轻时隐居隆中,常以管 仲乐毅作为自己的榜样,时刻想着干一番大事业。问题:如果心不静,会怎么样 明确: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小结:作者利用正反两面对比具体说明了“静”的重要性,多么高超的劝勉 艺术!4.齐读最后一句话,明确诸葛亮还期望儿子能够做到 (诸葛亮在文章最后写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蕴含怎样的深意 )明确:珍惜时光,为社会做贡献。(板书:惜时)[备课]此句极雅,但用意与普天下的父母心一致。教师从这个角度出发, 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连,从自己的父母每天的嘱托中理解诸葛亮的爱子情 深。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深情,教师还可以补充写作背景:这封信是诸葛亮 在54岁时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之人才。 到八岁时,他已通天文,晓地理。然而他却认为像他父亲这样的人才,应该过荣 华富贵的生活。这种想法让诸葛亮极为担忧。他担心儿子的早慧会使他难以有大 出息。就经过昼夜深思熟虑,写就《诫子书》警示儿子。而正是这一年的八月, 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临终前将诸葛瞻叫到病榻前,又将《诫 子书》念了一遍,要儿子铭记在心。5.小结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而诸葛亮也在家书中劝诫儿子 做到静、俭、立志、学习、惜时,作为第一贤相,忠君典型,他更是以身作则,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了他的一生。四.品君子情怀 1.知诸葛情怀给予儿子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的诸葛亮自己做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了吗 请谈一谈你认识的诸葛亮师利用助读资料小结:(1)关于接世: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 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2)关于淡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本来是平 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3)关于志向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率领全军将 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 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4)关于节俭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 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后人不讲排场, 不浪费钱财。墓地依山而建,够放下棺木,入殓穿死时衣服,更不需要陪葬。)2.而在父亲期望与劝勉中长大的诸葛瞻后来又怎样了呢 材料四: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比表为 琅琊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岁。瞻长子尚,与瞻 俱没。诸葛瞻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在 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随后,刘禅 投降,蜀汉灭亡。诸葛亮父子三代满门忠烈,君子情怀尽显。3.有感情背诵全文《诫子书》中有期望,更有深情,翩翩君子,宁静致远,流芳千古。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2.搜集资料,以诸葛瞻口吻给父亲写一封回信。3.课外阅读《三国志》,进一步了解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生平(选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