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水资源及其利用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水资源及其利用 (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单元教学主题 自然界的水 本章主要的化学概念: 水资源现状及保护; 水的净化; 过滤; 硬水和软水; 蒸馏; 氢气性质和验纯; 水的组成; 化合物和单质; 化学式书写和意义; 化合价及其应用;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学科 初中化学 年级 九年级上
单元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 课题1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保护水资源,以及我国的调水工程,强化防治水体污染对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又通过讲解水的净化,让学生了解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通过滤和蒸馏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本课旨在通过水资源及其利用加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形成爱护水资源的观念,从宏观辨识角度了解水资源。通过本节课传递化学的学科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2 本课题从微观角度对水的组成进行学习探究,通过实验:氢气燃烧生成水和水的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来了解水的组成和变化。又通过微观角度引入物质的分类,了解单质和化合物,学生切身体会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课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课题3 本课题主要内容化学式、化合价和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本课题内容贯穿整个化学课程之中,是化学学科重要部分。本课题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和意义,化合价的应用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内容较多,课时较长,且概念性的知识需要更多地去练习。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主要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先从宏观角度切入,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水的净化,再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水的组成,通过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以微观角度切入,进一步了解水。学习化学式、化合价以及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掌握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基础工具。这对于整个九年级化学学习都十分重要,本单元以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安排,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本单元选择立意新颖、富有吸引力的视频材料,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视频的刻板印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更为立体地感受水的珍贵,并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探究水的组成和变化实验,以宏观辨识结合微观探析的双重角度,学习自然界的水,学生通过前一单元讲解的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行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重点: 水资源现状,节约用水,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及意义;过滤和蒸馏;硬水到软水的转化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化学式的意义,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规律。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会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会根据化学式判断某元素的化合价;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 本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爱护水资源的意识;自来水的净化;过滤、蒸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硬水软化的方法;理解化合物、单质及氧化物概念,并能对常见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化学式含义及意义;化学符号的含义;化合价含义和应用;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
单元学情 在日常生活的学习中,学生知道水的珍贵和污染,也知道生活用水来自自来水厂,但不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也不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本单元就先从宏观角度,让学生了解水资源以及水的净化,又从微观角度,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立体地认识水,了解水,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单元目标 1.了解水资源现状,水体污染防治措施;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3.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4.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 6.了解氢气的性质,掌握可燃性气体验纯的方法; 7.通过氢气的燃烧和水的通电分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8.了解单质和化合物; 9.了解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了解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10.掌握化合价的应用; 11.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达成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础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课题1 水资源及其利用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保护水资源;3.水的净化; 4.过滤、蒸馏;5.硬水和软水。
课题2 水的组成 1.氢气性质及验纯; 2.氢气燃烧探究水的组成;3.水的电解探究水的组成;4.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1.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3.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4.化合价及化合价的应用;5.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单元实施
课型 安排 课时 设置 课时 目标 达成 评价 任务 活动 当堂 检测 课时 作业
新授课 2 1.了解水资源现状,水体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3.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4.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 1.了解水资源现状,水体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3.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4.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 1.观看地球水资源视频,了解水资源现状; 2.观看对比我国各地区淡水资源图表,了解淡水资源稀缺; 3.分组讨论节约用水,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4.观看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动画视频; 5.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过滤实验基本操作; 6.教师演示实验,并播放蒸馏水的实验视频; 7.肥皂水区分硬水、软水的视频。 校本P90页第1、2题 校本课时作业
新授课 1 1.了解氢气的性质,掌握可燃性气体验纯的方法; 2.通过氢气的燃烧和水的通电分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了解单质和化合物,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1.了解氢气的性质,掌握可燃性气体验纯的方法; 2.通过氢气的燃烧和水的通电分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了解单质和化合物,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1.观看氢气燃烧实验视频及氢气的验纯; 2.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水的电解实验; 3.演示水的电解实验气体检验; 4.分组讨论水的组成; 校本P95页第1、2题 校本课时作业
新授课 2 1.了解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了解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2.掌握化合价的应用; 3.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1.了解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了解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2.掌握化合价的应用; 3.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1.观看化学式化合价的动画; 2.分组讨论化学式的意义并展示; 3.练习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 4.推求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 5.计算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校本P103页第1-3题 校本课时作业
课时设计(课题1)
课题 水资源及其利用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保护水资源,以及我国的调水工程,强化防治水体污染对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又通过讲解水的净化,让学生了解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通过滤和蒸馏实验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本课旨在通过水资源及其利用加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形成爱护水资源的观念,从宏观辨识角度了解水资源。通过本节课传递化学的学科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者分析 在日常生活的学习中,学生知道水的珍贵和了解过水体污染,但是不知道水资源的现状,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以及水资源的净化。本课题就从水的现状入手,增强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运用图表数据对比、视频带入情境,联系实际,了解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并通过水的净化,过滤,蒸馏等实验室常用的实验操作,并且是对前面学习走进实验室的一个检验。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操作中。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爱护、节约我们身边的水资源,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水资源现状,水体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了解自来水净水过程,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4.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学会常用的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 6.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4.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化学知识 1.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水体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3.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4.了解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基本方法
5.掌握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6.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硬水软化的方法
探究能力 1.能够认真仔细观察水资源数据并总结;
2.能够了解水体污染防治措施及意义;
3.能够了解水净化的方法;
4.能进行过滤、蒸馏的实验操作。
科学态度 1.保持并发展对化学的研究的兴趣,愿意分享和交流。
2.保持对身边化学的研究和学习,愿意更深层次地观察和了解。
3.保持团结协作,科学严谨的精神,愿意实事求是追求化学真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讨论水资源现状以及爱护水资源的举措,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3分: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各抒己见,但不能整合观点。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规范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3分:能进行过滤实验操作,但不够准确。 1分:不能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结果展示能力 5分:水体污染防治措施及意义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水体污染防治措施及意义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水体污染防治措施及意义。
总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任务一:导入新课
【多媒展示图片】 西藏山南的冰川 【过渡】 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离不开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你是否思考过,人类该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自然界的水是如何变成生活用水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板书】 课题1 水资源及其利用 学生观看图片。 通过播放图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对水资源有初步的认识。
任务二:新课讲授: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多媒体展示图片】 【板书】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讲解】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着,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约占地球水储量的96.53%(如图4-1)。浩瀚的海洋中不仅繁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海水中已被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水能参与很多化学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化学资源。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大,但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陆地水中也有咸水。淡水只约占地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以冰雪等形式分布在两极、高山和永久冻土层中,难以被人类直接利用。 【板书】 1、淡水2.53%;海水96.53%;陆地咸水0.94% 【阅读】 阅读教材P83页,图表,分析我国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 【分组讨论】 我国属于淡水资源缺少的国家吗?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又是什么? 【总结】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3.0×1012 m3,但人均水量只有2.1×103 m3,且地域差距很大。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省市之间分布严重不均。 【板书】 2、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 【多媒体播放视频】 海水淡化 【分组讨论】 如何将海水变成人们可利用的淡水? 【讲解】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而蒸馏法是历史最悠久的,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是目前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并思考。 学生分组并讨论。 学生观看视频并分组讨论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人类有的水资源。 展示时:思维清晰,表述准确。
任务三:新课讲授:保护水资源
【过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用水量不断增加,水体污染也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这就使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加短缺。水资源的缺乏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板书】 二、保护水资源 【阅读】 阅读教材P83-84页,了解并总结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讲解】 工业上:通过使用新技术、改进工艺、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农业上: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推广节水器具;生活中:改变习惯,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漏水点及时维修。 【板书】 1.合理利用水资源:工业,农业,生活 【阅读】 阅读教材P84页,了解我国的调水工程。 【总结】 我国通过修建水库和实施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局面,解决了很多地区严重缺水、水资源随季节变化大等问题,为调配水资源和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渡】 防治水体污染对于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那什么是水体污染? 【板书】 2、水体污染 【多媒体展示图片】 水体污染有哪些危害? 【阅读】 了解了水体污染的危害,我们要如何来防治水体污染呢? 阅读教材P85页并总结。 【讲解】 工业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污水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多媒体播放视频】 播放污水处理, 了解污水的工艺流程。 【板书】 3、污水处理 【总结】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污水经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分级处理后,可作为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园林绿化或景观用水。因此对污水进行处理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学生阅读并总结。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 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危害人体健康。 学生阅读并总结。 学生观看视频并总结。 学生能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并进行分析,归纳、交流。 展示时:思维清晰,表述准确。
任务四:新课讲授:水的净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 黄河壶口瀑布 【讲解】 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海水等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难溶性杂质,使其浑浊,可溶性杂质则可能使其有异味或杂色,天然水一般需要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处理才能变成生活用水。 【分组讨论】 如何将水净化来达到我们的使用标准呢? 【板书】 水的净化 【多媒体播放视频】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讲解】 水库取水加入混凝剂,溶于水生成胶状物,使杂质沉降,通过过滤池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可溶性的杂质和颜色异味则在活性炭吸附池中除去,通过投药来消杀细菌、病毒,使天然水成为直接饮用的自来水,通过水泵供给用户。 【总结】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大致流程是:取→加→沉→滤→吸→投。 沉降、过滤和吸附是工业生产和化学实验中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板书】 1、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演示实验】 教材实验4-1: 取两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或河水等)。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两个烧杯中,静置,观察现象。 【讲解】 明矾等物质可以使水中悬浮的杂质较快沉降,使水逐渐澄清。要进一步将难溶物质从水中分离出去,可采用过滤的方法。 【板书】 2、沉淀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4-2: 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提问】 观察老师所准备的实验仪器,学生总结有哪些? 【实验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如装置图所示,放置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取实验4-1中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观察并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进行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的清澈程度。 【板书】 3、过滤 【分组讨论】 上面的过滤实验中,有哪些操作关键点? 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板书】 (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下端紧靠在三层滤纸(防止滤纸破损);漏斗尖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加快流速)。 【多媒体展示图片】 【讲解】 如果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的。 【板书】 4、吸附 【过渡】 经沉降、过滤和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浑浊的水变澄清了,但仍然不是纯水。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被除去后,仍有一些溶解的杂质存在于水中。 那我们还能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净化呢? 【讲解】 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制取。 【板书】 5、蒸馏 【讲解】 沉淀法: 静置沉淀:利用重力作用去除杂质; 吸附沉淀:加入絮凝剂(主要是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 沉淀法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法: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杂质分开。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等具有吸附作用物质将水中一些不溶性,部分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而除去。 除去不溶性杂质、部分可溶性杂质和色素异味等。 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 【总结】 上述四种净水方法均为物理变化,蒸馏法得到的是纯净物,其他三种方法得到的是混合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板书】 四、硬水和软水 【讲解】 有些地区的水很容易使水壶或盛水的器具结水垢就是因为该地区的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作软水。 【提问】 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讲解】 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加热或长久放置,出现水垢的是硬水; 利用肥皂水区分。 【板书】 (1)区分 【阅读】 阅读教材P88页,了解硬水和软水,总结使用硬水对生活带来的危害。 【板书】 (2)硬水危害 【讲解】 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如果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提问】 硬水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那我们如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呢? 【板书】 (3)转化 【讲解】 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工业和实验室:蒸馏法和离子交换法。 学生仔细观看图片并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观看动画,并总结。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 仪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2)生活中可以用纱布或餐巾纸代替滤纸,用塑料瓶代替漏斗来过滤液体。 学生观察并了解活性炭净水器的构造。 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 【学生活动】 教师准备容器盛放硬水和软水,学生根据方法进行操作,区分硬水和软水。 学生阅读并总结。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学生能积极代入情境细致观察。切身体会自然界的水是含有其他物质;通过观看视频中,能简单归纳总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任务五:新课讲授:蒸馏
【过渡】 蒸馏:液体加热后变为蒸汽,再冷凝成液体的方法。我们接下来讲解实验室的蒸馏实验。 【多媒体展示图片】 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4-3 水的蒸馏 【板书】 蒸馏 【讲解】 实验操作: 在烧瓶中加入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加热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约10mL蒸馏水后,停止加热。 【多媒体播放视频】 水的蒸馏 【提问】 蒸馏实验中用到了哪些实验仪器?以及注意事项吗? 【讲解】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圈)、铁架台、蒸馏烧瓶、石棉网、沸石、温度计、酒精灯、冷凝管、未接管、锥形瓶。 实验注意事项: 蒸馏烧瓶下垫石棉网,防止炸裂蒸馏烧瓶; 蒸馏烧瓶内加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温度计的水银球对准支管口,测量蒸汽温度; 冷凝水流向:从下往上; 烧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1/3。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蒸馏的操作过程。 分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并了解争流的过程 学生练习: 说出简易蒸馏装置的实验仪器以及长导管作用。 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搭建组装连接蒸馏装置。 学生能够了解蒸馏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任务七: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提问】学完本课题,你收获…… 【反馈练习】校本 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堂延伸 巩固所学
2.板书设计 课题1 水资源及其利用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淡水2.53%;海水96.53%;陆地咸水0.94% 2、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 二、保护水资源1、合理利用水资源:工业,农业,生活 2、水体污染 3、污水处理 三、水的净化1、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2、沉淀 3、过滤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4、吸附 5、蒸馏 6、硬水和软水(1)区分 (2)硬水的危害 (3)转化 四、蒸馏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校本课时作业 (2)跨学科实践活动3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课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更加直观了解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实验活动和多媒体视频展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在过程中,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化学实验操作。通过观察,总结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进一步深化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保护水资源,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内容较多: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在课程中更多地运用视频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水,了解水。化学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在过滤实验中,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对化学的新奇与兴趣。在蒸馏实验中,采用实验演示的手段,更加安全,也便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蒸馏实验的操作,有利于课程的开展。由于本课题内容较多,前后联系紧密,可以选用更加有逻辑的讲解顺序,以便于学生掌握和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多地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操作获取经验,帮助学生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