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第一次月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入夜后,暴雨如注,河北某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驴友小黄和小江外出登山未归,手机失联。救援队根据小黄当天的微信朋友图内容(节选如下),对照地形图,推断两位驴友的可能位置,并结合过去对地表景观的了解,判断小江可能面临泥石流的风险。经紧急施救两位驴友得以脱困。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稍作休息后,小江说要去探秘。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真佩服他旺盛的精力,我且在这里等他回来吧!……1.推测救援队最终找到小黄和小江的可能位置分别在( )A.②地和①地附近 B.②地和④地附近C.③地和①地附近 D.③地和④地附近2.此次登山的月份和小江独自出发的大致时刻分别是( )A.2月;13时 B.2月;17时 C.8月;13时 D.8月;17时3.救援队在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是( )A.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坡向 B.地形部位、地表破碎程度、坡度C.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 D.地形部位、沟谷数量、植被覆盖菏泽位于鲁西北黄泛平原区,风季与旱季同步,该地区为确保棉花生产稳定,大力发展棉花—西瓜间作套种技术。该技术与其他栽培技术相比行距更宽,播种前须将种植区域土壤用水浇透,保证农作物生长期间水分供给充足,还需适时覆膜。覆膜后,在龟背状畦(畦为由田埂分成的小块田地)的顶部播种西瓜种子。棉花种植后覆盖地膜,并拉紧、压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采用棉花—西瓜间作套种技术,其中西瓜的最佳覆膜时间是( )A.4月 B.6月 C.8月 D.10月5.棉花种植后覆盖地膜并拉紧、压实的目的是( )A.防止水分蒸发 B.发挥光效作用 C.避免风沙破坏 D.维持土壤温度研究发现,寒冷地区的季节性积雪会显著改变土壤温度,进而影响冻土发育。下图示意新疆地区积雪站点2005-2020年冷季(10月至次年3月)平均积雪深度。完成下面小题。6.与北疆雪站比,南疆雪站积雪深度差异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风力较大②大气干燥③气温较低④地形封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与伊吾站相比,青河站气温更低但地温较高的原因是( )A.积雪减少土壤热量散失 B.积雪大量反射太阳辐射C.积雪消融吸收大量地热 D.积雪大量吸收太阳辐射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山东半岛部分地区出现“冷流降雪”,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超过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同时,山东烟台的蓬莱海面出现了罕见的“海滋”奇观。“海滋”是一种类似海市蜃楼的光学现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从而使岛屿等变形,形成奇异而变幻的画面。完成下面小题。8.“冷流降雪”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的( )A.偏北沿岸 B.偏南沿岸C.偏东沿岸 D.各沿岸均可发生9.本次“海滋”现象的发生条件是( )A.较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B.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C.冷锋过境后,水温高于气温D.暖锋过境后,暖湿气流冷却凝结10.大风吹来时“海滋”消失是因为大风( )A.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 B.带来大雾影响视线C.降低了表层海水的温度 D.加剧大气垂直方向的对流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其受人为热源排放、湿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7-2017年我国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夜间地表热岛强度逐月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折线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是( )A.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 B.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C.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 D.西北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12.若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仅考虑热岛强度的影响,则可推断相比于9月份,6月份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夜间的大气污染物( )A.影响范围大 B.影响范围小 C.浓度高 D.浓度低13.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下四种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 )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 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15.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 )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 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C.促进就业本地化 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6.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 )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 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 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难降解的污染物,广泛分布于地表水、河湖沉积物、大气和土壤等环境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湟水流域平均海拔2000~3000m,年降水量300~500mm,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除农业活动外,降水和光照也是影响湟水流域微塑料数量的重要因素。图示意黄河流域主要水系分布。分析湟水流域的微塑料给黄河流域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并说出其预防措施。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期间槽线逐渐向东移动。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8分)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昼夜温差的变化,说明昼夜温差变化的原因。(6分)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土壤温度、积雪、植被覆盖影响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冻结时长。受地形因素影响,山区往往发生逆温现象。伊犁河谷逆温现象在海拔800m-1600m之间,非常典型。6月的伊犁河谷,沉浸在薰衣草最大紫色花海中,8月人们就可早早品尝种植在海拔800m-1200m山坡的“糖心”苹果,满山的绿草中,牛羊成群。下图为伊犁河谷地的位置及其年降水量和土壤冻结最大深度随海拔变化情况示意图。推测伊犁河山谷最容易发生逆温的季节,简述逆温形成的过程。(8分)分析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在海拔约1200m以上下降的原因。(6分)(3)说明8月人们可品尝伊犁河“糖心”苹果的理由。(6分)参考答案:1.A 2.D 3.C 4.A 5.C 6.C 7.A 8.A 9.C 10.C11.B 12.A 13.C 14.B 15.C 16.D潜在环境风险:农业活动产生微塑料多,青藏高原光照强,微塑料的分解速度快,潜在风险大;湟水位于黄河上游,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影响黄河中下游流域,导致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受盛行西北风影响,降低中东部地区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6分)措施:农业活动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加强流域内区域合作,进行协调管理;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预警。(任写两点。4分)18.(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2分)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4分)(2)丙; 丙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8分,写出丙2分,理由一点2分,共6分)(3)风向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温差变小。(4分)理由: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2分)(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分)19.(1)冬季。伊犁河谷向西开口,冬季有利于大西洋暖湿西风深入,谷底温度较高;天山山体高大,冬季高山冷空气下沉,集聚谷底;谷底暖空气被抬升,从而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8分)(2)1200米以上降水量增多,季节性积雪厚度增大,减弱了冬季地面热量散失,保温作用增强;逆温效果明显,温度高:降水量增加和逆温现象显著使得1200m以上地区水热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高。(6分)山坡逆温带热量条件好,使苹果生长快,成熟早,上市早;夏季日照时数长,正午太阳高度大,降水少,光照充足;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苹果光合作用,品质高。(6分)1.材料显示“我们终于登上这里最高的山顶,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可见小黄当时登上了当地海拔最高的地方,②地或③地都有可能,但“西边有一条狭长的山梁,山梁前面还有一处小丘”可见②地最可能,③地排除,CD错误;材料显示“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等到他拐进右边的沟谷,身影便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可见小江当时进入了一条朝向北方的沟谷之中,①地最可能,B错误,A正确。故选A。2.材料显示“入夜后,暴雨如注”可见当天降水量大且集中,当地位于河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AB错误;材料显示“他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坡,径直往北去。望着他孤勇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右边的乱石上,我竟一时有些恍惚。”影子投影在它的右侧,向北行进,右侧为东,说明当时太阳位于西方,“身影长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故此时很有可能是17时,C错误,D正确。故选D。3.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地表破碎,植被覆盖度低的沟谷之中,所以救援队在判断泥石流风险时,应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是地势起伏、植被覆盖、地表物质组成,C正确;坡向与泥石流的发生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不是判断泥石流风险时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A错误;泥石流多发生于沟谷之中,地形部位较为固定,因此不是判断泥石流风险时选取的地表景观观察维度,BD错。故选C。4.根据材料“保证农作物生长期间水分供给充足,还需适时覆膜”可知覆膜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土壤水分条件。根据所学知识,春季回温快,雨季还未到,为保障水分,春季开始覆膜可以减少水分蒸发,A正确,BCD错误。故选A。5.覆盖地膜以后,为了防止被风沙破坏,需要拉紧和压实地膜,以保障其与地面贴紧,C正确;防止水分蒸发、维持土壤温度是覆盖地膜的目的,不是拉紧、压实的目的,AD错误;光效作用是银色反光膜的作用,一般地膜是透明或白色的,不具有提高光效的功能,B错误。故选C。6.1.与北疆比,南疆地区地形封闭,周边的山脉(主要天山山脉)阻挡了冬季风,气温较高,同时周边的山脉也阻挡了湿润气流的深入,气候更为干燥,从而导致南疆地区风力较小。所以是大气干燥和地形封闭影响了积雪深度,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C正确,选择C。7.由积雪分布图积雪度可知,清河站积雪厚度大,积雪覆盖削弱了地表热量与大气的交换,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散失,所以虽然气温很低,但地温较高,A正确;积雪大反射太阳辐射,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地温低,不符合现实,B错误;积雪消融吸收地热,不会导致地温较高,C错误;积雪反射率高,不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择A。8.“冷流降雪”是从极高纬度喷发出来的冷气团遇到相对温暖的水域产生的强降雪现象,就山东半岛而言,冷气团来自北方的高纬地区,山东半岛北侧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北侧多降雪,所以“冷流降雪”主要发生在其偏北沿岸,其他方向不是冬季风的迎风坡,BCD错误。故选A。9.本次“海滋”现象发生在冬季,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海面,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海面上的空气层产生强逆温,低空海面密度差异较大,阳光折射形成“海滋”,C正确;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或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都可能形成逆温,但强度有限,不利于“海滋”的形成,AB错误;暖锋过境后海面被暖空气占据,海气温差较小,也不利于形成“海滋”,D错误,故选C。10.大风加剧空气的扰动,导致热量散失,并未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A错误;大风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海滋”的出现主要与垂直方向上的空气密度、气压变化有关,大风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C正确;大风会扰乱原垂直对流,但对流活动强弱及厚度主要取决于近地面气温高低和气温垂直递减率,D错误。故选C。11.东北地区冬季取暖用能大,故热岛强度冬强夏弱,符合②线特征;在相似条件下,湿度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强,故西北地区符合①线特征,东南地区符合③线特征。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12.由图可知,西北地区6月热岛强度大于9月,故6月污染物扩散范围更大,A对B错;污染物浓度除考虑污染物的扩散还应考虑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材料中没有提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无法比较污染物浓度,CD错。故选A。13.绿地公园应位于主导风上风向,排除①和②方案;低密度住宅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上风向,且工业区应位于通风廊道下风向,排除④方案;③方案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14.根据题干和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分析可知,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与交通方式是否单一关系不大,B正确,A错误;新城选址时应该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质量,且居民居住在新城,生态环境质量应该能满足需求,C错误;新城居民有非工作活动,而且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说明居民消费需求较多,消费能力较高,D错误。故选B。15.通过对比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图可知,新城现状是工作活动和非工作活动均主要在新城外,那新城主要是居住功能,也就是“卧城”,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引进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本地化,使人口在新城稳定下来,C正确;当新城人口工作和非工作活动均主要在新城后可以增加休闲娱乐场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BD错误。新城空间稍未充分开发,扩大新城空间范围不是首要任务,A错误。故选C。16.根据材料和图可知,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平均出行距离减小,非机动化出行、工作活动可能导致工作出行次数增加,AB错误;公共交通出行为主,平均出行成本减少,C错误;出行方式包括非机动化出行、小汽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出行方式更加多元,D正确。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