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科学提优模拟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科学提优模拟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科学提优模拟卷
1.(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列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易被分解的是(  )
①玻璃杯 ②塑料矿泉水瓶 ③汽车轮胎 ④残肢落叶 ⑤瓜果蔬菜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④⑤
2.(2023九上·鹿城期末)实验室中一瓶浓盐酸敞口放置一定时间,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其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3.(2023九上·鹿城期末)类价图反映的是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碳元素的类价图,图中物质“乙”是(  )
A.CH4 B.CO C.CO2 D.K2CO3
4.(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科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下图装置及药品进行试验(操作规范)来测定水的组成。(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收,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氢气
B.装置中的氧化铜没有完全被还原,会影响实验结果
C.该装置存在缺陷,应该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D.实验中,通过测定C、D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测定水的组成的目的
5.(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与理念不相符合的是(  )
A.多吃粗粮;荤素搭配﹣﹣均衡营养
B.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爱护环境
C.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节约资源
D.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低碳排放
6.(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甲烷燃烧 B.湿法炼铜
C.利用CO还原铁矿石炼铁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
7.(2023九上·鹿城期末) 光亮的铁钉在下列情况下最容易生锈的是()
A. B.
C. D.
8.(2023九上·鹿城期末) 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在A系统中,经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中的氧气增加了
B.蛋白质在B系统的小肠中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
C.C系统中的白细胞能加速凝血和防止伤口大量出血
D.肾单位是D系统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9.(2023九上·鹿城期末)一网友发现小鸟停在铁栏杆上,误以为小鸟在停驻休息,观察后发现它的双脚被冻结在栏杆上。他慢慢接近,小鸟受惊拍动翅膀;为了避免小鸟双脚受伤,他便一把抓住,试图以手的温度让冰融化。由于效果不佳,他干脆吹气融冰。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小鸟获得了自由。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以手的温度让冰熔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B.吹气融冰,是用热传递的方式让冰熔化
C.小鸟双脚被冻结在铁栏杆上,与铁是热的良导体有关
D.小鸟拍动翅膀,消耗体内有机物,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10.(2023九上·鹿城期末) 如图所示,滑轮第一次受到F1的作用,第二次受到竖直向上F2的作用,物体的重力为G。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将物体匀速向上提起时(  )
A.F1B.F2=1/2G
C.F1的力臂为OA
D.在F2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2倍
11.(2023九上·鹿城期末)一位初三同学在体育考试时完成标准的引体向上10次,该同学总共克服重力做功大约为(  )
A.1000焦 B.3000焦 C.6000焦 D.9000焦
12.(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火力发电站结构示意图,火力发电,“吃”进的是煤,“吐”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A.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D.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13.(2023九上·鹿城期末)右图中有6个编号,每个编号代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物质,凡用直线连接的相邻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供填写的物质有a、AgNO3溶液 b、MgSO4溶液 c、BaCl2溶液 d、H2SO4溶液 e、Fe f、Cu(NO3)2溶液则图中①表示的物质的编号是(  )
A.b B.f C.a D.c
14.(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我国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歼10战斗机加油,加油过程中,若战斗机的高度和速度不变,则战斗机的(  )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C.动能减小,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D.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15.(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的“科学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B.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不停弯折铁丝,铁丝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16.(2023九上·鹿城期末)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17.(2023九上·鹿城期末)“蹦极”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勇敢者的运动项目,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橡皮绳,一端系住人的腰部,另一端系于跳台,当人下落至图中A点时,橡皮绳刚好被伸直,C点是游戏者所能达到的最低点,当人下落至图中B点时,橡皮绳对人的拉力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对于游戏者离开跳台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戏者的动能一直在增加
B.游戏者到达B点时,游戏者的动能增加到最大值
C.游戏者到达C点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D.游戏者从C点向B点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
18.(2023九上·鹿城期末)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中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b、c表示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是淀粉,先被唾液①分解为麦芽糖最终转化为葡萄糖
B.b为氨基酸是在②④的作用下由蛋白质转变来的
C.c为甘油在③⑤作用下由脂肪转变来的
D.X是小肠,只是吸收b、c的主要场所
19.(2023九上·鹿城期末)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b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
B.盐酸均反应完,锌、铁可能均有剩余
C.盐酸均反应完,锌可能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D.锌、铁都反应完,盐酸有剩余
20.(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所示,A、B、C是三个高度相同而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让质量相同的小球沿斜面从顶端运动到底端,比较小球滚到底端时速度大(  )
A.在A的速度最大 B.在C点的速度最大
C.在A,B,C三点速度相同 D.无法判断
21.(2023九上·鹿城期末)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溶液甲是   。
22.(2023九上·鹿城期末) 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其理由是   。
23.(2023九上·鹿城期末)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类型HPV病毒引发的癌症,并可以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去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我国上市。
(1)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米看,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2)接种该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以下是疫苗的相关信息:
①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其表面构造、形状和大小均与感染性HPV病毒类似,但无病毒DNA,但人体免疫系统会将它误认为是HPV,产生针对HPV的抗体。
②HPV疫苗在体内的抗体水平至少可维持4年。
③在九价宫颈癌疫苗效力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发现它的保护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____。(可多选)
A.一次注射,终生有益。
B.宫颈癌疫苗不是病毒,没有感染性。
C.HPV疫苗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
D.HPV疫苗不是100%有效,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
24.(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面是某品牌家用蒸汽电熨斗的铭牌,使用时水箱中的水滴入被加热的底板气室迅速汽化产生向下的蒸汽。
(1)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熨斗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是   。
额定电压/V 220 功能 汽烫
额定频率/Hz 50 蒸汽方式 滴下式
额定功率/W 1000 质量/kg 1.3
底板面积/cm2 200 放置方式 自立式
(2)由于电熨斗是大功率用电器,在接入家庭电路时需要接在三孔插座上,主要是为了将电熨斗的金属外壳与家庭电路中的   线相连。
(3)汽烫时,水滴入汽室,由于水升温汽化带走热量。当底板温度降到190℃时,温控开关自动闭合,当加热到220℃时又断开,如此反复。若蒸汽电熨斗大体按下图所示程序工作,10min烫一件衣服共消耗电能   。
25.(2023九上·鹿城期末)某碳酸钾固体样品,可能含有硫酸钾、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钾、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了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以下头验:
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然后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A,过滤。
②沉淀A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放出气体。往步骤①所得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B,过滤。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 B 是   ;
(2) 杂质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3)最终所得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
26.(2023九上·鹿城期末)物体G和弹簧相连固定于墙壁上,当物体处于位置B处弹簧没有形变,用力将其拉至C处,松手后物体从C点出发在CA之间往返运动并最终停留在某处,停留时弹簧弹性势能为0。则
(1)由C到B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填“不变”、“增大”或“减少”)
(2)物体在CA之间运动过程中,物体动能最大的点位于    (选填“B点”、“AB之间”或“BC之间”)
(3)物体最终停留在    (选填“B点”、“AB之间”
、“BC之间” )
27.(2023九上·鹿城期末)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和生产中使用斜面的好处是可以省力,通过比较沿斜面拉力F与物体重力G的比值可以判定省力情况:比值越小,越省力,那么斜面的省力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小明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1: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
猜想2: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猜想3: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次实验所用的物块材料及其表面粗糙程度相同,且物块均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果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斜面倾角 30° 30° 30° 30° 35° 40°
斜面的表面材料 木板 毛巾 木板 木板 木板 木板
物块重力G/牛 2.0 2.0 4.0 6.0 2.0 2.0
沿斜面拉力F/牛 1.35 1.52 2.70 4.05 1.52 1.70
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比实验   (填序号)中的数据可知斜面的省力情况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
(2)通过对比实验①、⑤、⑥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3) 分析表格数据,小明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无关”他的依据是   
28.(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明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小科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
①、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②、碳酸氢钠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
③、Ca(HCO3)2溶液中存在大量Ca2+、HCO3-和少量CO32-,Ca(HCO3)2浓度越大,各离子浓度越大。
【提出假设】过量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使浑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小科针对假设采用图2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现象】丙烧杯中先产生沉淀,之后沉淀开始溶解,继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1)、图1中a仪器的名称是   ;
(2)、根据文献③,丙烧杯中并未完全澄清的原因是   ;
(3)、结合所学知识,就图1烧杯中“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又变澄清”重新提出假设   。
29.(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金同学用如图装置完成CO还原Fe2O3的实验。先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然后点燃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当粉末全部变为黑色时,熄灭酒精喷灯,冷却后再停止通CO。
(1)实验开始先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再点燃酒精喷灯。这样做目的是   。
(2)请写出弯管处装置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气球的作用是   。
30.(2023九上·鹿城期末)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因素,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实验。
步骤①;拉出注射器A的活塞,用镊子将1片含过氧化氢酶的滤纸小圆片(把滤纸小圆片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制成)贴到活塞的顶端,将活塞推入注射器底部;
步骤②:用注射器A吸取2毫升pH为5.0的某溶液;
步骤③:用注射器B吸取5毫升3%H2O2溶液;
步骤④:用硅胶管按图所示连接注射器A与注射器B;
步骤⑤:将注射器B中的5毫升3%H2O2溶液迅速推入注射器A中;
步骤⑥:平放该装置,观察两个注射器中活塞位置的变化。
步骤⑦:分别用pH为6.0、7.0、8.0、9.0的该种溶液替代pH为5.0的该溶液,重复上述实验.
(1)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
(2) 本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比较酶的活性。
(3)若利用上述装置研究“酶浓度对催化效率的影响”,该如何改进实验步骤①?
31.(2023九上·鹿城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pH,记录数据如下表:
(1) 本次实验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盐酸中还是把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
(2) 上述过程能够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3)小明提出用氢氧化钠固体来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测量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你是否认同此方案?并说明理由。
32.(2023九上·鹿城期末)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电阻,根谐头实验数据绘制出小灯泡的1- U图象如图乙所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
(2)实验进行过程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某一位置时, 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为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应将滑片向   移动(填左或右)。
(3)由图象可知,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欧。
(4)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发现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变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33.(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不同物质。
(1)血细胞中能运输A物质的是   。
(2)物质B表示的是   。
(3)图乙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结合图甲分析,下列生理活动中物质含量的变化能用图乙曲线表示的有____(可多选)。
A.血液流经肺部时A含量的变化
B.血液流经小肠时C含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B含量的变化
34.(2023九上·鹿城期末)面馆大锅捞面条通常用长筷子(为避免被蒸汽烫伤),并辅以漏勺(图甲),家里捞面条通常只用筷子即可,为什么面馆需要漏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小金实地勘察并查阅资料后,建立了筷子横拿时的模型,如图乙所示,AC长度为40厘米,BC长度为35厘米,C、C1为面条所在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筷子在使用时属于   杠杆。
(2)若要一次性夹起0.3kg面条,需要在B点施加的力为多少牛?
(3)已知AB长度与A1B1长度相等,AC长度大于A1C长度,请列式分析长筷子捞面条需要配漏勺,而短筷子不需要的原因。
35.(2023九上·鹿城期末)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分组实验时,某小组同学发现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变红,加热至沸腾,溶液没有恢复紫色。该小组同学认为石蕊试液是否能变回紫色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于是他们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重复以上实验,并往加热至沸腾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表:
盐酸质量分数/% 36 20 16 14 12 10 8
加热后石蕊溶液颜色 红色 红色 红色 红色 浅紫色 浅紫色 浅紫色
石蕊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的现象 较多白 色浑浊 较多白 色浑浊 较多白 色浑浊 极少量白 色浑浊 极少量白 色浑浊 无明显 变化 无明显 变化
查资料得:
①当稀盐酸加热到沸腾时,会蒸发掉较多的水蒸气和少量氯化氢气体,直到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0%为止,
②当浓盐酸加热到沸腾时,会蒸发掉少量的水蒸气和较多氯化氢气体,直到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0%为止。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和所学知识,试解释不同浓度的盐酸和石灰石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加热至沸腾,再滴加硝酸银,现象不一样的原因。
36.(2023九上·鹿城期末)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破损的铁粉(含少量杂质,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于酸反应)。为了研究该铁粉是否变质,他取六份样品,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稀硫酸,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取样品质量(克) 1.0 1.0 1.0 1.0 1.0 1.0
取稀盐酸酸质量(克)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产生气体质量(克) 0 0   0.03 0.05 0.06
(1)表中第3次实验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为克   。
(2)第6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有。
(3)求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7.(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明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要求当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400℃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R1 , 热敏电阻R2(电阻随温度变化如图甲),报警器(电阻忽略,通过的电流达到或超过0.2安时会报警),电源(电压恒为12伏),滑动变阻器R3 , 开关S1、S2、S3 , 导线若干。小明按图乙连接好电路,选择适当阻值的定值电阻R1 , 只闭合开关S1 ,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直至报警器刚好响起,立即停止滑动;保持滑片P位置不动,把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如图乙),报警系统就能正常使用。
(1)图乙中,接入电路中的定值电阻R1阻值应是   欧;
(2)该报警装置所处环境温度刚好升高到400℃时,报警器报警30秒,求此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能。
(3)若要使报警装置的在更低的温度就报警,应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玻璃杯、塑料水瓶和汽车的橡胶轮胎,在自然界很难分解;而残肢落叶和瓜果蔬菜,在自然界容易分解,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浓盐酸具的挥发性,敞口放置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减小,溶剂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A、浓盐酸具的挥发性,敞口放置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符合题意;
B、溶质质量会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
C、溶液质量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
D、溶剂质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所给乙物质的类别及碳元素化合价分析。
【解答】乙为氧化物,且碳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化学式为CO。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B、根据装置中氧化铜是否全部反应不影响实验结果分析;
C、根据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分析;
D、根据C中减少质量为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D装置中增加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分析。
【解答】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氢气 ,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装置中的氧化铜没有完全被还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符合题意;
C、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被D装置吸收会影响实验结果,该装置存在缺陷,应该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不符合题意;
D、 C中减少质量为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D装置中增加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实验中,通过测定C、D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测定水的组成的目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水资源的保护;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将作法和理念进行比照,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 多吃粗粮、荤素搭配,有利于均衡营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会对大气和水资源产生严重污染,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都有利于节约资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都有利于低碳排放,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置换反应是无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湿法炼铜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
【解答】A、甲烷燃烧属于氧化反应;故A错误;
B、湿法炼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SO4+Fe=Cu+FeSO4,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
C、CO还原铁矿石炼铁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此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误;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根据铁生锈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反应分析。
【解答】A、试管中铁钉不接触水不易生锈,不符合题意;
B、试管内铁钉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易生锈,符合题意;
C、试管内铁钉不接触氧气,不易生锈,不符合题意;
D、试管内铁钉不接触氧气,不易生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细胞呼吸;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图中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血液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①表示吸收、②是肺循环、③是体循环、④是重吸收。
【解答】A、在A呼吸系统中,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中的氧气减少了,错误。
B、在B消化系统中,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中胃蛋白质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错误。
C、C系统中的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错误。
D、在D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正确。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金属的导热性良好,容易把人体的热量导出,所以感觉更冷一些;动物活动时,消耗化学能,机械能增加。
【解答】A、手和冰之间发生热传递,使冰熔化,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说法错误;
B、吹气融冰,是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故B说法正确;
C、小鸟双脚被冻结在铁栏杆上,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故C说法正确;
D、小鸟拍动翅膀,消耗体内有机物,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 动滑轮在使用的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根据力臂的大小判定力的大小,根据力臂的定义和动滑轮的特点分析。
【解答】 A.由图可知,在提升动滑轮的过程中,由力臂的定义可知,F1的力臂要小于F2的力臂,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动力臂越小,动力越大,即F1>F2,故A错误;
B.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用F2提升物体时,动力臂是阻力的2倍,则,故B错误;
C.OA没有与F1的作用线垂直,因此不是力臂,故C错误;
D.根据动滑轮的特点可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求出重力做功的所用公式为W=mgh。
【解答】一位初三同学体重为60kg,W=mgh=6000×0.5J=3000焦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 自然界中的能量都以各种形式的能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 煤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传递给水产生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汽轮机转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所以能量的转化过程是: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性质确定各物质能与另外物质是否反应,再结合图示中反应关系确定出各物质分析。
【解答】硝酸银能与硫酸镁、氯化钡、硫酸、铁反应,硫酸镁与硝酸银、氯化钡反应,氯化钡与硝酸银、硫酸反应,硫酸与硝酸银、氯化钡、铁反应,铁与硝酸银、硫酸、硝酸铜斥,硝酸铜只能与铁反应,由图示可知③能与另四种物质反应,则为硝酸银,②④⑥能与三种物质反应,且⑤只与⑥反应,则⑤为硝酸铜,⑥为铁,①硫酸镁,②为氯化钡,④硫酸。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
【解答】 加油过程中,若战斗机的高度和速度不变,但是质量增大,则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则战斗机的机械能增加,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2)物质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吸热;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是能量转移;
(4)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解答】A. 热量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故A错误;
B.
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 不断吸热,内能增大,故B错误;
C. 不停弯折铁丝,铁丝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 ,故C错误;
D.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结合图像中溶液质量的变化判断反应进程分析。
【解答】A、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a至b段为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对应溶液的pH逐渐增加 ,不符合题意;
B、 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C、 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种类最少 ,符合题意;
D、 a至c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c至d段反应结束,硫酸钠的质量不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3)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形变越大,越难,弹性势能越大。
【解答】 A.在到达A点之前,游戏者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逐渐增加;过A点后游戏者的重力势能有一部分开始逐渐转化成弹性势能,达到最大速度后,动能开始减小,也会转化为弹性势能。故A错误;
B.游戏者到达B点时,速度增加到最大,游戏者的动能增加到最大值。故B正确;
C.游戏者到达C点时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动能为零;橡皮绳发生弹性形变程度最大,所以是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故C错误;
D.游戏者从C点向B点运动的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和重力势能,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a最先被消化,因此是淀粉。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b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A、a是淀粉,先被唾液①中的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A正确;
B、蛋白质在②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然后再④⑤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b氨基酸,B错误;
C、脂肪在③胆汁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脂肪微粒,然后再④⑤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甘油和脂肪酸,C错误;
D、X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吸收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维生素等,D错误。
故选:A。
19.【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a反应速率大于b,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结合锌的活动性大于铁,产生等质量氢气说明盐酸完全反应分析。
【解答】A、 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由图像可知,a反应速率大于b,则a表示活动性强的锌,b表示铁,不符合题意;
B、最终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盐酸均反应完全,锌和铁可能过量,不符合题意;
C、最终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盐酸均反应完,锌可能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不符合题意;
D、最终盐酸完全反应,铁一定有剩余,锌可有有剩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答案】C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3)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解答】由于斜面光滑,所以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没有机械能的损失;由于三个小球的质量相同,高度相同,所以重力势能相同;故质量相同小球向下滚动时,其质量不变,速度增加,高度减小,即是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到达斜面底端后,小球的全部重力势能都转化为动能,所以小球在斜面底端的动能是相同的;由于小球的质量相同,所以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是相同的。
故选:C。
21.【答案】(1)++
(2)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2)根据变化时溶液的pH分析。
【解答】(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则溶液甲为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1)++ ;(2) 氢氧化钠溶液 。
22.【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
(2)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
(2)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
【解答】(1)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2) 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是由于 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
故答案为:(1)产生白色沉淀;(2) 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
23.【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
(3)B;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免疫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解答】(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针对健康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所以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2)疫苗是利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制剂,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刺激人产生抗体,因此接种疫苗是后天形成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3)A、由信息②可知,HPV疫苗在体内的抗体水平至少可维持4年,即4年后可能人体内的HPV抗体就会减少甚至没有了,所以不可能终生受益,故A错误。
B、由信息①可知,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无病毒DNA,所以该疫苗在人体内无法复制、增殖,所以没有感染性,故B正确。
C、HPV疫苗是一种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故C错误。
D.由信息③可知,HPV疫苗的保护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但不是100%,所以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故D正确。
故选BD。
24.【答案】(1)电能转化为内能
(2)地
(3)4.5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电熨斗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2)为了防止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带电而发生触电事故,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必须接地线;
(3)已知电熨斗的额定功率和通电时间,利用W=Pt求出10min共消耗的电能。
【解答】 (1)电熨斗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工作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
(2)电熨斗接入电路时需用三孔插座,为了安全起见,将其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将它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
(3)由工作程序可知,电熨斗加热的时间:,
电熨斗10min共消耗的电能:W=Pt=1000W×450s=4.5×105J。
25.【答案】(1)氯化银
(2)硫酸钾;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3)K+、Ba2+、H+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碳酸钙难于水,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钾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碳酸钡与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硝酸,结合题中所给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碳酸钙难于水,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由此说明一定不含硫酸铜、氯化钙、碳酸钙,然后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A,过滤。②沉淀A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放出气体,说明沉淀既有硫酸钡又有碳酸钡。由此证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硫酸钾。步骤①中引入了氯离子,往步骤①所得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B,不能证明原样品中是否有氯离子。
(1)白色沉淀B是氯离子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的氯化银。
(2)杂质中一定含有硫酸钾,一定没有 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
(3) 步骤①所得的滤液成分为氯化钾、氯化钡,加入适量硝酸银和稀硝酸,反应除生成氯化银外还生成硝酸钾和硝酸钡,最终所得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钾、硝酸钡和硝酸,含有阳离子是K+、Ba2+、H+ 。
故答案为:(1)氯化银;(2)硫酸钾; 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3)K+、Ba2+、H+ 。
26.【答案】(1)减少
(2)BC之间
(3)B点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势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大小有关;
(2)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3)弹性势能为零,即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由C到B时,弹簧的形变程度减小,即弹性势能减少。
(2)物体从C到A时,开始时,弹力大于阻力,合力向左,即物体向左做加速运动;当弹力和阻力相同时,合力为零,此时加速停止,速度最大;B点时,弹力为零,此时合力向右,物体已经开始做减速运动,因此物体速度最大的点在BC之间,动能最大的点也在BC之间。
(3)当物体停留时,弹性势能为零,即弹簧没有发生形变,因此停留在B点。
27.【答案】(1)①②
(2)在斜面的表面材料和物块重力相同时,斜面的倾角越小,越省力
(3)比较①③④,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的重力变为原来的几倍,拉力也会变为原来的几倍,即沿斜面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G的比值大小相等。
【知识点】斜面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 (1)探究斜面省力的情况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时,需要控制物重、倾角相同,表面材料不同;
(2)对比实验①、⑤、⑥中的数据,斜面的表面材料相同,倾角不同,拉力不同,据此分析得出结论;
(3)探究斜面省力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有关时,需要控制倾角相同、表面材料相同,物体的重力不同。
【解答】 (1)探究斜面省力的情况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需要控制物重、倾角相同,表面材料不同,所以应该对比1和2的数据;
(2)对比实验①、⑤、⑥中的数据可知,在斜面的表面材料、物重相同的情况下,倾角越小,拉力越小,故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提升物体越省力;
(3)根据①、③、④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变为原来的几倍,拉力会变为原来的几倍,即沿斜面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G的比值大小相等,由此可知,“斜面省力情况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无关”。
28.【答案】(1)分液漏斗
(2)不断通入的二氧化碳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钙的浓度不断增大,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也变大,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
(3)可能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碳酸钙反应使浑浊溶液变澄清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随二氧化碳的通入,碳酸氢钠的浓度增大,碳酸根离子、钙离子浓度变大分析;
(3)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及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分析。
【解答】(1)图1中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 根据文献③, Ca(HCO3)2溶液中存在大量Ca2+、HCO3-和少量CO32-,Ca(HCO3)2浓度越大,各离子浓度越大 , 不断通入的二氧化碳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钙的浓度不断增大,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也变大,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结合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丙烧杯中并未完全澄清。
(3)图1实验所用盐酸为浓盐酸,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与碳酸钙反应,导致实验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又变澄清。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 不断通入的二氧化碳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钙的浓度不断增大,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也变大,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 ;(3) 可能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碳酸钙反应使浑浊溶液变澄清 。
29.【答案】(1)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2)3CO+Fe2O32Fe+3CO2
(3)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根据装置内含有空气,CO与空气混合加热易发生爆炸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空气分析。
【解答】(1)装置内含有空气,CO与空气混合加热易发生爆炸, 实验开始先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再点燃酒精喷灯是为了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
(2) 弯管处装置内发生的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3)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空气,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1) 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2)3CO+Fe2O32Fe+3CO2;(3) 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
30.【答案】(1)溶液的酸碱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相同时间内,注射器A 、B活塞移动空间的大小之和
(3)改变注射器A中滤纸小圆片的数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溶液酸碱性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2)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越多,说明反应速率越快。
(3)改变A装置中滤纸小圆片的数量,可以改变酶的浓度。
【解答】(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溶液酸碱性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2)本实验是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来比较酶的活性。
(3)若利用如图装置研究“酶浓度对催化效率的影响”,改进方法:改变A装置中滤纸小圆片的数量。
31.【答案】(1)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稀溶液中
(2)开始时溶液pH>7,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p逐渐减小,直至pH=7
(3)不认同: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给实验带来于扰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分析;
(2)根据反应过程中pH从大于7至等于7,最终小于7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分析。
【解答】(1)由溶液pH的变化可知,反应时溶液pH从大于小下降,说明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2)该过程开始时溶液pH>7,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p逐渐减小,直至pH=7 ,由此可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通过测温度的变化情况不能证明反应的发生。
故答案为:(1)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稀溶液中;(2) 开始时溶液pH>7,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p逐渐减小,直至pH=7 ;(3) 不认同: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给实验带来于扰 。
32.【答案】(1)断开
(2)右
(3)10
(4)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示数,结合乙图图象可知此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小于灯泡的额定电流,由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太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右移动,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
(3)由乙图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25A,由欧姆定律可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4)由图可知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变大,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是成正比的,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答】 (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电流表接入电路的量程为0~0.6A,每一小格表示0.02A,所以电流表的示数为0.16A,
由乙图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25A,此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小于灯泡的额定电流,
由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太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右移动,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
(3)由乙图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25A,
由欧姆定律可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4)由图可知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变大,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是成正比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3.【答案】(1)红细胞
(2)二氧化碳
(3)A;B;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2)图甲中结构名称: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C氨基酸,D尿液(尿素)。
【解答】(1)血细胞中运输氧气的是红细胞,因为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
(2)物质B表示的是二氧化碳。
(3)图乙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增多的趋势:
A:A是氧气,血液流经肺部时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A正确;
B:C是葡萄糖,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增多,B正确;
C:B是二氧化碳,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C正确。
故选:A、B、C。
34.【答案】(1)费力杠杆
(2)解:A为支点, F1L1=F2L2
F1×5cm = 0.3kg×10N/kg×40cm F1=24N
(3)解:∵F1L1=F2L2,
∴F1=F2L2/L1=F2×AC/AB,
F1’=F2’×A1C1/A1B1
又∵AB = A1B1;F2 = F2’,
AC > A1C1
∴F1> F1’,
所以面馆大锅捞面时,为减轻对手的负担,要搭配漏勺使用。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先判断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2)根据重力公式计算0.3kg面条的重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计算需要在B点施加的力为多少牛;
(3)AB长度与A1B1长度相等,AC长度大于A1C1长度,在阻力相同时,长筷子捞面条需要的力远大于短筷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分析。
【解答】 (1)筷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
35.【答案】当盐酸的浓度较大时,短时间内会挥发出较多的HCl气体,这些气体会进入石蕊溶液,和水形成盐酸,稀盐酸加热煮沸后盐酸浓度会变大,因此石蕊溶液还呈红色,加入硝酸银会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因此会出现白色浑浊。而稀盐酸的浓度较小时,短时间内挥发出的HCl气体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加热后碳酸分解石蕊能溶液恢复到紫色,滴加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的挥发性且随浓度的增加,挥发性增强分析。
36.【答案】(1)0.01
(2)FeCl2、FeCl3、HCl
(3)解:设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x
Fe+ 2HCl=FeCl2+ H2↑
73 2
x 0.02克
x=0.73克
HCl%= ×100%=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等质量物质完全反应生成物质量相等分析;
(2)根据第6次实验盐酸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分析;
(3)根据生成氢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由此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加入稀盐酸,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增加10克稀盐酸完全与铁发生反应时产生氢气质量为0.02克,则第3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0.01克。
(2)第6次实验增加10克稀盐酸,增加气体质量为0.01克,说明铁完全反应,盐酸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则所得溶液中溶质有 FeCl2、FeCl3、HCl 。
故答案为:(1)0.01;(2) FeCl2、FeCl3、HCl ;(3)7.3%。
37.【答案】(1)20
(2)当电流为0.2A时,总电阻: ;
此时变阻器的阻值:R=R总-R1=60欧-20欧=40欧;
动变阻器消耗的电能:W=I2Rt=(0.2A)2×40Ω×30s=48J。
(3)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为了保持报警器仍在0.2安报警,则总电阻应保持不变,由图甲可知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要减小,所以滑片向左滑动。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电路图可知,只闭合开关S1时,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时,热敏电阻R2与滑动变阻器串联;
(1)根据题意可知,只闭合开关S1和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电路报警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相同,故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与电路报警时热敏电阻R2的阻值相等,根据图象可读出电阻的大小;
(2)先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后根据W=I2Rt求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能;
(3)由图甲可知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为了使报警装置的在更低的温度就报警,结合串联电路电阻特点确定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的变化,进一步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只闭合开关S1和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电路报警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相同,
故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与电路报警时热敏电阻R2的阻值相等;
当温度到达400℃时,电路报警,根据图象可知,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20Ω,即定值电阻R1阻值为20Ω。
1 / 1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科学提优模拟卷
1.(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列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易被分解的是(  )
①玻璃杯 ②塑料矿泉水瓶 ③汽车轮胎 ④残肢落叶 ⑤瓜果蔬菜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④⑤
【答案】C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玻璃杯、塑料水瓶和汽车的橡胶轮胎,在自然界很难分解;而残肢落叶和瓜果蔬菜,在自然界容易分解,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3九上·鹿城期末)实验室中一瓶浓盐酸敞口放置一定时间,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其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浓盐酸具的挥发性,敞口放置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减小,溶剂质量不变分析。
【解答】A、浓盐酸具的挥发性,敞口放置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符合题意;
B、溶质质量会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
C、溶液质量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
D、溶剂质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2023九上·鹿城期末)类价图反映的是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是碳元素的类价图,图中物质“乙”是(  )
A.CH4 B.CO C.CO2 D.K2CO3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所给乙物质的类别及碳元素化合价分析。
【解答】乙为氧化物,且碳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化学式为CO。
故答案为:B。
4.(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科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下图装置及药品进行试验(操作规范)来测定水的组成。(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收,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氢气
B.装置中的氧化铜没有完全被还原,会影响实验结果
C.该装置存在缺陷,应该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D.实验中,通过测定C、D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测定水的组成的目的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B、根据装置中氧化铜是否全部反应不影响实验结果分析;
C、根据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分析;
D、根据C中减少质量为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D装置中增加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分析。
【解答】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氢气 ,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装置中的氧化铜没有完全被还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符合题意;
C、 空气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被D装置吸收会影响实验结果,该装置存在缺陷,应该在D装置后再连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不符合题意;
D、 C中减少质量为生成水中氧元素质量,D装置中增加质量为生成水的质量,实验中,通过测定C、D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测定水的组成的目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与理念不相符合的是(  )
A.多吃粗粮;荤素搭配﹣﹣均衡营养
B.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爱护环境
C.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节约资源
D.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低碳排放
【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水资源的保护;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将作法和理念进行比照,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 多吃粗粮、荤素搭配,有利于均衡营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会对大气和水资源产生严重污染,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都有利于节约资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都有利于低碳排放,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6.(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甲烷燃烧 B.湿法炼铜
C.利用CO还原铁矿石炼铁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
【答案】B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置换反应是无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湿法炼铜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
【解答】A、甲烷燃烧属于氧化反应;故A错误;
B、湿法炼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SO4+Fe=Cu+FeSO4,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
C、CO还原铁矿石炼铁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此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误;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3九上·鹿城期末) 光亮的铁钉在下列情况下最容易生锈的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根据铁生锈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反应分析。
【解答】A、试管中铁钉不接触水不易生锈,不符合题意;
B、试管内铁钉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易生锈,符合题意;
C、试管内铁钉不接触氧气,不易生锈,不符合题意;
D、试管内铁钉不接触氧气,不易生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23九上·鹿城期末) 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在A系统中,经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中的氧气增加了
B.蛋白质在B系统的小肠中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
C.C系统中的白细胞能加速凝血和防止伤口大量出血
D.肾单位是D系统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答案】D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细胞呼吸;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图中A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C血液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①表示吸收、②是肺循环、③是体循环、④是重吸收。
【解答】A、在A呼吸系统中,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中的氧气减少了,错误。
B、在B消化系统中,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中胃蛋白质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错误。
C、C系统中的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错误。
D、在D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正确。
故选:D。
9.(2023九上·鹿城期末)一网友发现小鸟停在铁栏杆上,误以为小鸟在停驻休息,观察后发现它的双脚被冻结在栏杆上。他慢慢接近,小鸟受惊拍动翅膀;为了避免小鸟双脚受伤,他便一把抓住,试图以手的温度让冰融化。由于效果不佳,他干脆吹气融冰。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小鸟获得了自由。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以手的温度让冰熔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B.吹气融冰,是用热传递的方式让冰熔化
C.小鸟双脚被冻结在铁栏杆上,与铁是热的良导体有关
D.小鸟拍动翅膀,消耗体内有机物,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A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金属的导热性良好,容易把人体的热量导出,所以感觉更冷一些;动物活动时,消耗化学能,机械能增加。
【解答】A、手和冰之间发生热传递,使冰熔化,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说法错误;
B、吹气融冰,是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故B说法正确;
C、小鸟双脚被冻结在铁栏杆上,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故C说法正确;
D、小鸟拍动翅膀,消耗体内有机物,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10.(2023九上·鹿城期末) 如图所示,滑轮第一次受到F1的作用,第二次受到竖直向上F2的作用,物体的重力为G。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将物体匀速向上提起时(  )
A.F1B.F2=1/2G
C.F1的力臂为OA
D.在F2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2倍
【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 动滑轮在使用的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根据力臂的大小判定力的大小,根据力臂的定义和动滑轮的特点分析。
【解答】 A.由图可知,在提升动滑轮的过程中,由力臂的定义可知,F1的力臂要小于F2的力臂,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动力臂越小,动力越大,即F1>F2,故A错误;
B.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用F2提升物体时,动力臂是阻力的2倍,则,故B错误;
C.OA没有与F1的作用线垂直,因此不是力臂,故C错误;
D.根据动滑轮的特点可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11.(2023九上·鹿城期末)一位初三同学在体育考试时完成标准的引体向上10次,该同学总共克服重力做功大约为(  )
A.1000焦 B.3000焦 C.6000焦 D.9000焦
【答案】B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求出重力做功的所用公式为W=mgh。
【解答】一位初三同学体重为60kg,W=mgh=6000×0.5J=3000焦
故答案为:B
12.(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火力发电站结构示意图,火力发电,“吃”进的是煤,“吐”出的是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A.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化学能→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D.内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答案】B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 自然界中的能量都以各种形式的能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 煤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传递给水产生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汽轮机转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所以能量的转化过程是:化学能→内能→机械能→电能,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2023九上·鹿城期末)右图中有6个编号,每个编号代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物质,凡用直线连接的相邻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供填写的物质有a、AgNO3溶液 b、MgSO4溶液 c、BaCl2溶液 d、H2SO4溶液 e、Fe f、Cu(NO3)2溶液则图中①表示的物质的编号是(  )
A.b B.f C.a D.c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性质确定各物质能与另外物质是否反应,再结合图示中反应关系确定出各物质分析。
【解答】硝酸银能与硫酸镁、氯化钡、硫酸、铁反应,硫酸镁与硝酸银、氯化钡反应,氯化钡与硝酸银、硫酸反应,硫酸与硝酸银、氯化钡、铁反应,铁与硝酸银、硫酸、硝酸铜斥,硝酸铜只能与铁反应,由图示可知③能与另四种物质反应,则为硝酸银,②④⑥能与三种物质反应,且⑤只与⑥反应,则⑤为硝酸铜,⑥为铁,①硫酸镁,②为氯化钡,④硫酸。
故答案为:A。
14.(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我国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歼10战斗机加油,加油过程中,若战斗机的高度和速度不变,则战斗机的(  )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C.动能减小,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D.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
【解答】 加油过程中,若战斗机的高度和速度不变,但是质量增大,则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则战斗机的机械能增加,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的“科学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B.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不停弯折铁丝,铁丝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答案】D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2)物质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吸热;
(3)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是能量转移;
(4)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解答】A. 热量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故A错误;
B.
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 不断吸热,内能增大,故B错误;
C. 不停弯折铁丝,铁丝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 ,故C错误;
D.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6.(2023九上·鹿城期末)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结合图像中溶液质量的变化判断反应进程分析。
【解答】A、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a至b段为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对应溶液的pH逐渐增加 ,不符合题意;
B、 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C、 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种类最少 ,符合题意;
D、 a至c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c至d段反应结束,硫酸钠的质量不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2023九上·鹿城期末)“蹦极”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勇敢者的运动项目,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橡皮绳,一端系住人的腰部,另一端系于跳台,当人下落至图中A点时,橡皮绳刚好被伸直,C点是游戏者所能达到的最低点,当人下落至图中B点时,橡皮绳对人的拉力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对于游戏者离开跳台到最低点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戏者的动能一直在增加
B.游戏者到达B点时,游戏者的动能增加到最大值
C.游戏者到达C点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D.游戏者从C点向B点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
【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3)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形变越大,越难,弹性势能越大。
【解答】 A.在到达A点之前,游戏者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逐渐增加;过A点后游戏者的重力势能有一部分开始逐渐转化成弹性势能,达到最大速度后,动能开始减小,也会转化为弹性势能。故A错误;
B.游戏者到达B点时,速度增加到最大,游戏者的动能增加到最大值。故B正确;
C.游戏者到达C点时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动能为零;橡皮绳发生弹性形变程度最大,所以是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故C错误;
D.游戏者从C点向B点运动的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和重力势能,故D错误。
故选B。
18.(2023九上·鹿城期末)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示意图①~⑤中分别表示不同的消化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b、c表示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是淀粉,先被唾液①分解为麦芽糖最终转化为葡萄糖
B.b为氨基酸是在②④的作用下由蛋白质转变来的
C.c为甘油在③⑤作用下由脂肪转变来的
D.X是小肠,只是吸收b、c的主要场所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a最先被消化,因此是淀粉。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b氨基酸、c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A、a是淀粉,先被唾液①中的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A正确;
B、蛋白质在②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然后再④⑤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b氨基酸,B错误;
C、脂肪在③胆汁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脂肪微粒,然后再④⑤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甘油和脂肪酸,C错误;
D、X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吸收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维生素等,D错误。
故选:A。
19.(2023九上·鹿城期末)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a、b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
B.盐酸均反应完,锌、铁可能均有剩余
C.盐酸均反应完,锌可能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D.锌、铁都反应完,盐酸有剩余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a反应速率大于b,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结合锌的活动性大于铁,产生等质量氢气说明盐酸完全反应分析。
【解答】A、 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由图像可知,a反应速率大于b,则a表示活动性强的锌,b表示铁,不符合题意;
B、最终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盐酸均反应完全,锌和铁可能过量,不符合题意;
C、最终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盐酸均反应完,锌可能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不符合题意;
D、最终盐酸完全反应,铁一定有剩余,锌可有有剩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所示,A、B、C是三个高度相同而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让质量相同的小球沿斜面从顶端运动到底端,比较小球滚到底端时速度大(  )
A.在A的速度最大 B.在C点的速度最大
C.在A,B,C三点速度相同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3)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解答】由于斜面光滑,所以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没有机械能的损失;由于三个小球的质量相同,高度相同,所以重力势能相同;故质量相同小球向下滚动时,其质量不变,速度增加,高度减小,即是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到达斜面底端后,小球的全部重力势能都转化为动能,所以小球在斜面底端的动能是相同的;由于小球的质量相同,所以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是相同的。
故选:C。
21.(2023九上·鹿城期末)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溶液甲是   。
【答案】(1)++
(2)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2)根据变化时溶液的pH分析。
【解答】(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
(2)该实验中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则溶液甲为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1)++ ;(2) 氢氧化钠溶液 。
22.(2023九上·鹿城期末) 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其理由是   。
【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
(2)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分析;
(2)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
【解答】(1)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2) 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是由于 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
故答案为:(1)产生白色沉淀;(2) 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
23.(2023九上·鹿城期末)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类型HPV病毒引发的癌症,并可以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去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我国上市。
(1)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米看,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2)接种该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以下是疫苗的相关信息:
①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其表面构造、形状和大小均与感染性HPV病毒类似,但无病毒DNA,但人体免疫系统会将它误认为是HPV,产生针对HPV的抗体。
②HPV疫苗在体内的抗体水平至少可维持4年。
③在九价宫颈癌疫苗效力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发现它的保护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____。(可多选)
A.一次注射,终生有益。
B.宫颈癌疫苗不是病毒,没有感染性。
C.HPV疫苗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
D.HPV疫苗不是100%有效,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
【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
(3)B;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免疫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解答】(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针对健康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所以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2)疫苗是利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制剂,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刺激人产生抗体,因此接种疫苗是后天形成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3)A、由信息②可知,HPV疫苗在体内的抗体水平至少可维持4年,即4年后可能人体内的HPV抗体就会减少甚至没有了,所以不可能终生受益,故A错误。
B、由信息①可知,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无病毒DNA,所以该疫苗在人体内无法复制、增殖,所以没有感染性,故B正确。
C、HPV疫苗是一种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故C错误。
D.由信息③可知,HPV疫苗的保护有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但不是100%,所以接种人群仍然有可能患宫颈癌,故D正确。
故选BD。
24.(2023九上·鹿城期末)下面是某品牌家用蒸汽电熨斗的铭牌,使用时水箱中的水滴入被加热的底板气室迅速汽化产生向下的蒸汽。
(1)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熨斗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是   。
额定电压/V 220 功能 汽烫
额定频率/Hz 50 蒸汽方式 滴下式
额定功率/W 1000 质量/kg 1.3
底板面积/cm2 200 放置方式 自立式
(2)由于电熨斗是大功率用电器,在接入家庭电路时需要接在三孔插座上,主要是为了将电熨斗的金属外壳与家庭电路中的   线相连。
(3)汽烫时,水滴入汽室,由于水升温汽化带走热量。当底板温度降到190℃时,温控开关自动闭合,当加热到220℃时又断开,如此反复。若蒸汽电熨斗大体按下图所示程序工作,10min烫一件衣服共消耗电能   。
【答案】(1)电能转化为内能
(2)地
(3)4.5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电熨斗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2)为了防止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带电而发生触电事故,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必须接地线;
(3)已知电熨斗的额定功率和通电时间,利用W=Pt求出10min共消耗的电能。
【解答】 (1)电熨斗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工作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
(2)电熨斗接入电路时需用三孔插座,为了安全起见,将其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将它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
(3)由工作程序可知,电熨斗加热的时间:,
电熨斗10min共消耗的电能:W=Pt=1000W×450s=4.5×105J。
25.(2023九上·鹿城期末)某碳酸钾固体样品,可能含有硫酸钾、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钾、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了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以下头验:
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然后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A,过滤。
②沉淀A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放出气体。往步骤①所得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B,过滤。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 B 是   ;
(2) 杂质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3)最终所得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
【答案】(1)氯化银
(2)硫酸钾;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3)K+、Ba2+、H+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碳酸钙难于水,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钾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碳酸钡与硝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硝酸,结合题中所给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碳酸钙难于水,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由此说明一定不含硫酸铜、氯化钙、碳酸钙,然后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A,过滤。②沉淀A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放出气体,说明沉淀既有硫酸钡又有碳酸钡。由此证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硫酸钾。步骤①中引入了氯离子,往步骤①所得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B,不能证明原样品中是否有氯离子。
(1)白色沉淀B是氯离子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的氯化银。
(2)杂质中一定含有硫酸钾,一定没有 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
(3) 步骤①所得的滤液成分为氯化钾、氯化钡,加入适量硝酸银和稀硝酸,反应除生成氯化银外还生成硝酸钾和硝酸钡,最终所得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钾、硝酸钡和硝酸,含有阳离子是K+、Ba2+、H+ 。
故答案为:(1)氯化银;(2)硫酸钾; 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钙 ;(3)K+、Ba2+、H+ 。
26.(2023九上·鹿城期末)物体G和弹簧相连固定于墙壁上,当物体处于位置B处弹簧没有形变,用力将其拉至C处,松手后物体从C点出发在CA之间往返运动并最终停留在某处,停留时弹簧弹性势能为0。则
(1)由C到B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填“不变”、“增大”或“减少”)
(2)物体在CA之间运动过程中,物体动能最大的点位于    (选填“B点”、“AB之间”或“BC之间”)
(3)物体最终停留在    (选填“B点”、“AB之间”
、“BC之间” )
【答案】(1)减少
(2)BC之间
(3)B点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势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大小有关;
(2)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3)弹性势能为零,即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由C到B时,弹簧的形变程度减小,即弹性势能减少。
(2)物体从C到A时,开始时,弹力大于阻力,合力向左,即物体向左做加速运动;当弹力和阻力相同时,合力为零,此时加速停止,速度最大;B点时,弹力为零,此时合力向右,物体已经开始做减速运动,因此物体速度最大的点在BC之间,动能最大的点也在BC之间。
(3)当物体停留时,弹性势能为零,即弹簧没有发生形变,因此停留在B点。
27.(2023九上·鹿城期末)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和生产中使用斜面的好处是可以省力,通过比较沿斜面拉力F与物体重力G的比值可以判定省力情况:比值越小,越省力,那么斜面的省力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小明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1: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
猜想2: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猜想3: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有关。
为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次实验所用的物块材料及其表面粗糙程度相同,且物块均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结果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斜面倾角 30° 30° 30° 30° 35° 40°
斜面的表面材料 木板 毛巾 木板 木板 木板 木板
物块重力G/牛 2.0 2.0 4.0 6.0 2.0 2.0
沿斜面拉力F/牛 1.35 1.52 2.70 4.05 1.52 1.70
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比实验   (填序号)中的数据可知斜面的省力情况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
(2)通过对比实验①、⑤、⑥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3) 分析表格数据,小明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无关”他的依据是   
【答案】(1)①②
(2)在斜面的表面材料和物块重力相同时,斜面的倾角越小,越省力
(3)比较①③④,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的重力变为原来的几倍,拉力也会变为原来的几倍,即沿斜面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G的比值大小相等。
【知识点】斜面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 (1)探究斜面省力的情况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时,需要控制物重、倾角相同,表面材料不同;
(2)对比实验①、⑤、⑥中的数据,斜面的表面材料相同,倾角不同,拉力不同,据此分析得出结论;
(3)探究斜面省力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有关时,需要控制倾角相同、表面材料相同,物体的重力不同。
【解答】 (1)探究斜面省力的情况与斜面的表面材料有关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需要控制物重、倾角相同,表面材料不同,所以应该对比1和2的数据;
(2)对比实验①、⑤、⑥中的数据可知,在斜面的表面材料、物重相同的情况下,倾角越小,拉力越小,故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提升物体越省力;
(3)根据①、③、④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变为原来的几倍,拉力会变为原来的几倍,即沿斜面的拉力与物体的重力G的比值大小相等,由此可知,“斜面省力情况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无关”。
28.(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明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小科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
①、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②、碳酸氢钠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
③、Ca(HCO3)2溶液中存在大量Ca2+、HCO3-和少量CO32-,Ca(HCO3)2浓度越大,各离子浓度越大。
【提出假设】过量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使浑浊变澄清;
【设计实验】小科针对假设采用图2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现象】丙烧杯中先产生沉淀,之后沉淀开始溶解,继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最终并未完全澄清。
(1)、图1中a仪器的名称是   ;
(2)、根据文献③,丙烧杯中并未完全澄清的原因是   ;
(3)、结合所学知识,就图1烧杯中“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又变澄清”重新提出假设   。
【答案】(1)分液漏斗
(2)不断通入的二氧化碳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钙的浓度不断增大,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也变大,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
(3)可能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碳酸钙反应使浑浊溶液变澄清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随二氧化碳的通入,碳酸氢钠的浓度增大,碳酸根离子、钙离子浓度变大分析;
(3)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及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分析。
【解答】(1)图1中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 根据文献③, Ca(HCO3)2溶液中存在大量Ca2+、HCO3-和少量CO32-,Ca(HCO3)2浓度越大,各离子浓度越大 , 不断通入的二氧化碳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钙的浓度不断增大,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也变大,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结合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丙烧杯中并未完全澄清。
(3)图1实验所用盐酸为浓盐酸,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与碳酸钙反应,导致实验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又变澄清。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2) 不断通入的二氧化碳使溶液中的碳酸氢钙的浓度不断增大,碳酸根离子的浓度也变大,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 ;(3) 可能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碳酸钙反应使浑浊溶液变澄清 。
29.(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金同学用如图装置完成CO还原Fe2O3的实验。先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然后点燃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当粉末全部变为黑色时,熄灭酒精喷灯,冷却后再停止通CO。
(1)实验开始先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再点燃酒精喷灯。这样做目的是   。
(2)请写出弯管处装置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气球的作用是   。
【答案】(1)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2)3CO+Fe2O32Fe+3CO2
(3)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1)根据装置内含有空气,CO与空气混合加热易发生爆炸分析;
(2)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空气分析。
【解答】(1)装置内含有空气,CO与空气混合加热易发生爆炸, 实验开始先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再点燃酒精喷灯是为了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
(2) 弯管处装置内发生的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3)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空气,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1) 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发生爆炸 ;(2)3CO+Fe2O32Fe+3CO2;(3) 收集尾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
30.(2023九上·鹿城期末)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因素,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实验。
步骤①;拉出注射器A的活塞,用镊子将1片含过氧化氢酶的滤纸小圆片(把滤纸小圆片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制成)贴到活塞的顶端,将活塞推入注射器底部;
步骤②:用注射器A吸取2毫升pH为5.0的某溶液;
步骤③:用注射器B吸取5毫升3%H2O2溶液;
步骤④:用硅胶管按图所示连接注射器A与注射器B;
步骤⑤:将注射器B中的5毫升3%H2O2溶液迅速推入注射器A中;
步骤⑥:平放该装置,观察两个注射器中活塞位置的变化。
步骤⑦:分别用pH为6.0、7.0、8.0、9.0的该种溶液替代pH为5.0的该溶液,重复上述实验.
(1)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
(2) 本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比较酶的活性。
(3)若利用上述装置研究“酶浓度对催化效率的影响”,该如何改进实验步骤①?
【答案】(1)溶液的酸碱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相同时间内,注射器A 、B活塞移动空间的大小之和
(3)改变注射器A中滤纸小圆片的数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溶液酸碱性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2)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越多,说明反应速率越快。
(3)改变A装置中滤纸小圆片的数量,可以改变酶的浓度。
【解答】(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溶液酸碱性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2)本实验是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来比较酶的活性。
(3)若利用如图装置研究“酶浓度对催化效率的影响”,改进方法:改变A装置中滤纸小圆片的数量。
31.(2023九上·鹿城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pH,记录数据如下表:
(1) 本次实验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盐酸中还是把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
(2) 上述过程能够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
(3)小明提出用氢氧化钠固体来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测量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你是否认同此方案?并说明理由。
【答案】(1)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稀溶液中
(2)开始时溶液pH>7,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p逐渐减小,直至pH=7
(3)不认同: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给实验带来于扰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分析;
(2)根据反应过程中pH从大于7至等于7,最终小于7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分析。
【解答】(1)由溶液pH的变化可知,反应时溶液pH从大于小下降,说明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2)该过程开始时溶液pH>7,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p逐渐减小,直至pH=7 ,由此可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3)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通过测温度的变化情况不能证明反应的发生。
故答案为:(1)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稀溶液中;(2) 开始时溶液pH>7,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p逐渐减小,直至pH=7 ;(3) 不认同: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给实验带来于扰 。
32.(2023九上·鹿城期末)用如图甲所示电路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电阻,根谐头实验数据绘制出小灯泡的1- U图象如图乙所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
(2)实验进行过程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某一位置时, 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为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应将滑片向   移动(填左或右)。
(3)由图象可知,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欧。
(4)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发现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变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断开
(2)右
(3)10
(4)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知识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示数,结合乙图图象可知此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小于灯泡的额定电流,由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太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右移动,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
(3)由乙图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25A,由欧姆定律可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4)由图可知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变大,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是成正比的,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答】 (1)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电流表接入电路的量程为0~0.6A,每一小格表示0.02A,所以电流表的示数为0.16A,
由乙图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25A,此时通过电路的电流小于灯泡的额定电流,
由欧姆定律可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太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右移动,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
(3)由乙图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此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25A,
由欧姆定律可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4)由图可知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变大,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是成正比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3.(2023九上·鹿城期末)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不同物质。
(1)血细胞中能运输A物质的是   。
(2)物质B表示的是   。
(3)图乙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结合图甲分析,下列生理活动中物质含量的变化能用图乙曲线表示的有____(可多选)。
A.血液流经肺部时A含量的变化
B.血液流经小肠时C含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B含量的变化
【答案】(1)红细胞
(2)二氧化碳
(3)A;B;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2)图甲中结构名称: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C氨基酸,D尿液(尿素)。
【解答】(1)血细胞中运输氧气的是红细胞,因为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
(2)物质B表示的是二氧化碳。
(3)图乙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增多的趋势:
A:A是氧气,血液流经肺部时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A正确;
B:C是葡萄糖,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增多,B正确;
C:B是二氧化碳,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C正确。
故选:A、B、C。
34.(2023九上·鹿城期末)面馆大锅捞面条通常用长筷子(为避免被蒸汽烫伤),并辅以漏勺(图甲),家里捞面条通常只用筷子即可,为什么面馆需要漏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小金实地勘察并查阅资料后,建立了筷子横拿时的模型,如图乙所示,AC长度为40厘米,BC长度为35厘米,C、C1为面条所在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筷子在使用时属于   杠杆。
(2)若要一次性夹起0.3kg面条,需要在B点施加的力为多少牛?
(3)已知AB长度与A1B1长度相等,AC长度大于A1C长度,请列式分析长筷子捞面条需要配漏勺,而短筷子不需要的原因。
【答案】(1)费力杠杆
(2)解:A为支点, F1L1=F2L2
F1×5cm = 0.3kg×10N/kg×40cm F1=24N
(3)解:∵F1L1=F2L2,
∴F1=F2L2/L1=F2×AC/AB,
F1’=F2’×A1C1/A1B1
又∵AB = A1B1;F2 = F2’,
AC > A1C1
∴F1> F1’,
所以面馆大锅捞面时,为减轻对手的负担,要搭配漏勺使用。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先判断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2)根据重力公式计算0.3kg面条的重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计算需要在B点施加的力为多少牛;
(3)AB长度与A1B1长度相等,AC长度大于A1C1长度,在阻力相同时,长筷子捞面条需要的力远大于短筷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分析。
【解答】 (1)筷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
35.(2023九上·鹿城期末)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分组实验时,某小组同学发现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变红,加热至沸腾,溶液没有恢复紫色。该小组同学认为石蕊试液是否能变回紫色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于是他们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重复以上实验,并往加热至沸腾后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表:
盐酸质量分数/% 36 20 16 14 12 10 8
加热后石蕊溶液颜色 红色 红色 红色 红色 浅紫色 浅紫色 浅紫色
石蕊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的现象 较多白 色浑浊 较多白 色浑浊 较多白 色浑浊 极少量白 色浑浊 极少量白 色浑浊 无明显 变化 无明显 变化
查资料得:
①当稀盐酸加热到沸腾时,会蒸发掉较多的水蒸气和少量氯化氢气体,直到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0%为止,
②当浓盐酸加热到沸腾时,会蒸发掉少量的水蒸气和较多氯化氢气体,直到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0%为止。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和所学知识,试解释不同浓度的盐酸和石灰石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加热至沸腾,再滴加硝酸银,现象不一样的原因。
【答案】当盐酸的浓度较大时,短时间内会挥发出较多的HCl气体,这些气体会进入石蕊溶液,和水形成盐酸,稀盐酸加热煮沸后盐酸浓度会变大,因此石蕊溶液还呈红色,加入硝酸银会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因此会出现白色浑浊。而稀盐酸的浓度较小时,短时间内挥发出的HCl气体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加热后碳酸分解石蕊能溶液恢复到紫色,滴加硝酸银溶液无明显变化。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的挥发性且随浓度的增加,挥发性增强分析。
36.(2023九上·鹿城期末)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破损的铁粉(含少量杂质,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于酸反应)。为了研究该铁粉是否变质,他取六份样品,分别加入不同量的稀硫酸,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取样品质量(克) 1.0 1.0 1.0 1.0 1.0 1.0
取稀盐酸酸质量(克)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产生气体质量(克) 0 0   0.03 0.05 0.06
(1)表中第3次实验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为克   。
(2)第6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有。
(3)求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0.01
(2)FeCl2、FeCl3、HCl
(3)解:设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x
Fe+ 2HCl=FeCl2+ H2↑
73 2
x 0.02克
x=0.73克
HCl%= ×100%=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等质量物质完全反应生成物质量相等分析;
(2)根据第6次实验盐酸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分析;
(3)根据生成氢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由此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加入稀盐酸,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增加10克稀盐酸完全与铁发生反应时产生氢气质量为0.02克,则第3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0.01克。
(2)第6次实验增加10克稀盐酸,增加气体质量为0.01克,说明铁完全反应,盐酸过量,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则所得溶液中溶质有 FeCl2、FeCl3、HCl 。
故答案为:(1)0.01;(2) FeCl2、FeCl3、HCl ;(3)7.3%。
37.(2023九上·鹿城期末)小明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要求当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400℃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R1 , 热敏电阻R2(电阻随温度变化如图甲),报警器(电阻忽略,通过的电流达到或超过0.2安时会报警),电源(电压恒为12伏),滑动变阻器R3 , 开关S1、S2、S3 , 导线若干。小明按图乙连接好电路,选择适当阻值的定值电阻R1 , 只闭合开关S1 ,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直至报警器刚好响起,立即停止滑动;保持滑片P位置不动,把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如图乙),报警系统就能正常使用。
(1)图乙中,接入电路中的定值电阻R1阻值应是   欧;
(2)该报警装置所处环境温度刚好升高到400℃时,报警器报警30秒,求此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能。
(3)若要使报警装置的在更低的温度就报警,应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并说明理由。
【答案】(1)20
(2)当电流为0.2A时,总电阻: ;
此时变阻器的阻值:R=R总-R1=60欧-20欧=40欧;
动变阻器消耗的电能:W=I2Rt=(0.2A)2×40Ω×30s=48J。
(3)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为了保持报警器仍在0.2安报警,则总电阻应保持不变,由图甲可知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要减小,所以滑片向左滑动。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电路图可知,只闭合开关S1时,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时,热敏电阻R2与滑动变阻器串联;
(1)根据题意可知,只闭合开关S1和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电路报警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相同,故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与电路报警时热敏电阻R2的阻值相等,根据图象可读出电阻的大小;
(2)先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求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后根据W=I2Rt求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能;
(3)由图甲可知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为了使报警装置的在更低的温度就报警,结合串联电路电阻特点确定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的变化,进一步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只闭合开关S1和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2,电路报警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相同,
故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与电路报警时热敏电阻R2的阻值相等;
当温度到达400℃时,电路报警,根据图象可知,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20Ω,即定值电阻R1阻值为20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