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四校联考七年级科学卷1.(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3年7月11日,浙江省“全国低碳日”活动在杭州低碳科技馆顺利举行,下列做法低碳环保的是( )A.焚烧处理所有垃圾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C.全面推行火力发电 D.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2.(2024七下·海曙期中)奔腾不息的江河、晶莹剔透的冰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固体形式存在B.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不断更新C.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均匀D.人类常改变水汽输送来影响水循环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4.(2024七下·海曙期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 ( )A.流水和风 B.太阳辐射能C.绿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6.(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的生活场景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注射器注射药液B.吸管吸牛奶C.吸盘挂钩挂炊具D.中医的“拔火罐”7.(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额温枪是通过检测人体发出的紫外线从而快速测量体温B.学生不在校期间可用紫外线对教室进行定期杀菌消毒C.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8.(2024七下·海曙期中)关于物质的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9.(2024七下·海曙期中)配制70克16%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的是( )A.称取氯化钠 B.转移氯化钠 C.量取水 D.配好后装瓶10.(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D.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11.(2024七下·海曙期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B.木板上的小孔要圆形的C.该现象与“树荫下的光斑”成像原理相同D.物体离小孔越远,墙壁上像越大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50 60 100溶解度/g 25.5 35.1 44.7 50.4 54.8 50.2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时,100g水中溶解的硫酸镁越多,溶解度就越大C.4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44.7gD.60℃时水中溶解的硫酸镁不一定比50℃时水中溶解的多13.(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3年10月31日,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返回舱返回过程中,需要高速穿过大气层,以下关于地球大气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层能保护地球,减少小天体的撞击B.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C.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14.(2024七下·海曙期中)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15.(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收集到图示体积的气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B.a接电源正极C.检验乙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16.(2024七下·海曙期中)《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培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改变湿纸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17.(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明利用如图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下列操作中不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不足B.红磷熄灭时瓶内还有氧气剩余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时瓶内有部分气体逸出D.红磷熄灭后未冷却至室温便立即打开止水夹读数18.(2024七下·海曙期中)已知KNO3在20℃、3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45.8g。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10.0%B.Ⅱ的溶液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C.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Ⅰ中的2倍D.Ⅲ中有KNO3晶体析出19.(2024七下·海曙期中)燃烧现象非常常见,下列四幅图中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B.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要有氧气C.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图四是实验中所用的药品,白磷保存方法正确的是图B20.(2024七下·海曙期中)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100g,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10%,可行的方法是( )A.加入10g食盐固体B.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C.加入50g20%的食盐溶液D.加入100g20%的食盐溶液,再蒸发50g水21.(2024七下·海曙期中)“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 (选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 。(填序号)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太阳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光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选填“快”或“慢”)。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分钟到达地球,请你计算一下日地距离约为 米。23.(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 ,烧杯C中 (选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24.(2024七下·海曙期中)将等质量的氯化钙、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固体放入试管中,再加入等质量的水,盖好橡胶塞,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U形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试管中加入的固体是 ,理由是 。25.(2024七下·海曙期中)“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根据小资料可知,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其目的为 。26.(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 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时,同学们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本次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通常将它涂成黑色。请你也列举一个实例 。27.(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28.(2024七下·海曙期中)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该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 g。(3)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若用1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该稀硫酸时,需要蒸馏水多少g(写出计算过程)。29.(2024七下·海曙期中)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温度(℃) 0 20 40 60 80 100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1)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写出计算过程)(2)请写出一种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3)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在《空气的存在》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活动:“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对易拉罐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观察现象。”如果实验现象能成为空气存在的证据,活动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低碳生活【解析】【分析】根据“低碳环保”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焚烧处理所有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错误。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资源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错误。C、全面推行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错误。D、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能节约化石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2.【答案】B【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分布于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还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循环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解答】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液体形式存在,故A错误。B、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不断更新,海洋源源不断的向陆地输送淡水,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资源,故B正确。C、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季风区水资源夏季多、冬季少,故C错误。D、水汽输送环节主要受到盛行风的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B。3.【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解答】A、在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是错误的;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如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故C错误;D、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故D错误。故答案为:A。4.【答案】B【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最初的能量来源;【解答】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处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化学能,有机物中的能量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重新释放出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所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太阳能;故答案为:B.5.【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解答】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B。6.【答案】A【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所以要判断是否是大气压的应用,要注意有没有形成这个“气压差”。【解答】A、把药液注入肌肉,是靠活塞推进产生的压强,不是利用大气压强,故A符合题意。B、吸管吸牛奶时,是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牛奶就被压进吸管里,属于大气压的应用,故B不合题意;C、使用吸盘挂钩时,先挤出吸盘内的气体,其内部气压减小,吸盘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紧压在光滑墙面上,故C不合题意;D、将小罐内的空气加热后,小罐内空气由于热膨胀排出一部分,迅速倒扣在皮肤上,小罐内火熄灭,温度降低,空气收缩,罐内气体压强减小,小罐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吸在皮肤上,故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7.【答案】A【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额温枪等;(2)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可以消毒杀菌;(3)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4)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解答】A、额温枪是通过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快速测量体温,故A错误;B、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学生不在校期间可用紫外线对教室进行定期杀菌消毒,故B正确;C、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故D正确。故答案为:A。8.【答案】D【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和特点分析判断。【解答】A.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故A错误;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也就是溶液,故B错误;C.水就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但它不是溶液,故C错误;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故D正确。故选D。9.【答案】C【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食盐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B、转移氯化钠时,若出现洒落,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D、配好后装瓶,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10.【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11.【答案】C【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分析判断。【解答】A、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B、小孔成像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B错误;C、树荫下的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相同的,故C正确;D、小孔所成的像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A、根据不同温度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2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5.1g,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4.7g,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水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不同温度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数据,10℃~60℃范围内,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60℃~100范围内,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B、2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5.1g,20℃时,100g水中溶解的硫酸镁最多为35.1g,故选项说法错误。C、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4.7g,含义是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44.7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4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硝酸钾小于44.7g,故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水的质量,60℃时水中溶解的硫酸镁不一定比50℃时水中溶解的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13.【答案】D【知识点】大气的分层【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解答】A、地球大气层能与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天体剧烈摩擦,减少小天体的撞击,有利于保护地球,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B、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14.【答案】C【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蓝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光,而红布发出红光,因此透过蓝玻璃看红布,看到的红布是黑色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B.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符合题意;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5.【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解答】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能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a接电源负极,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检验乙中的气体(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6.【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解答】“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故答案为:A。17.【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A、根据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进行分析;B、根据红磷熄灭时瓶内还有氧气剩进行分析;C、根据瓶内有部分气体逸出,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进行分析;D、根据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进行分析。【解答】A、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A正确;B、红磷熄灭时瓶内还有氧气剩余,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B正确;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时,瓶内有部分气体逸出,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大,故C错误;D、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进入装置内的水会减少,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D正确;故答案为:C。18.【答案】B【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A、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分析;B、根据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钾达到饱和进行分析;C、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分析;D、根据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进行分析。【解答】 A、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该温度下,I中硝酸钾的质量为5g均溶解在50g水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0%≈9.1%,故A错误;B、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22.9g,该温度下,Ⅱ中溶液是10g硝酸钾溶解在50g水中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C、Ⅰ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5g,Ⅱ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10g,溶剂的质量为50g,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9.1%,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100%≈16.7%,故C错误;D、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而降温前,50g水中只溶解硝酸钾10g,所以Ⅲ中没有KNO3晶体析出,故D错误。故答案为:B。19.【答案】D【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A、根据改变的变量是可燃物,其他条件不变,进行分析。B、根据改变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充分接触,其他条件不变,进行分析。C、根据改变的变量是温度是否到达燃点,其他条件不变,进行分析。D、根据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因此需要浸没在水中保存进行分析。【解答】A、图一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可燃物,其他条件不变,因此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故A正确;B、图二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充分接触,其他条件不变,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C、图三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温度是否到达着火点,其他条件不变,铜片上白磷到达燃点燃烧,而红磷温度没达到燃点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正确;D、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因此需要浸没在水中保存,隔绝氧气,因此选择A,故D错误。故答案为:D。20.【答案】C【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三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加入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该溶液,据此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加入10克食盐固体,若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部分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判断,故A错误;B、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C、加入50g20%的食盐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D、加入100克20%的食盐溶液,再蒸发50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D错误。故答案为:C。21.【答案】悬浊液;①④【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悬浊液;①面粉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②味精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得到溶液,③白糖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得到溶液,④泥土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⑤植物油是难溶于水的液体,与水混合得到乳浊液;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①④。22.【答案】3×108m/s;慢;1.44×1011m【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解析】【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再根据速度公司计算日地距离。【解答】 太阳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光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慢。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分钟到达地球,日地距离s=vt=3×108m/s×480s=1.44×1011m。23.【答案】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面【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解答。【解答】当小滨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烧杯C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24.【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使U型管中的红墨水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氯化钙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根据液面的变化进行推断。【解答】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导致试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着红墨水向外运动。25.【答案】;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结合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由资料可知,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液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生成的亚硫酸钠溶于水,则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6.【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计示数(2)受热均匀(3)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强,白色物体的吸热能力弱。(或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黑、绿和蓝、红、白)(4)夏天烈日下工作时,尽量穿白色衣服。【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1)探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时应控制材料和光照强度相同,颜色不同;吸热大小可以根据温度计示数变化来判断;(2)从纸筒受热均匀考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4)结合实际举例。【解答】(1)要研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颜色并把温度计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3)分析表中数知,黑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高,白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4)夏天烈日下工作时,尽量穿白色衣服;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27.【答案】(1)小红(2)大于(3)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水蒸发散失的热量,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4)方案2【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通过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现象即可判断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知道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是由于吸收的热量大于水散失的热量,据此分析判断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的原因;(3)知道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不变是由于吸收的热量与水散失的热量平衡引起的;据此判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的原因;(4)要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则实验中应满足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再吸热,符合这个条件的装置就是合理的。【解答】(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大烧杯中的水在沸腾,水的沸点是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18分钟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小烧杯中的水不沸腾,所以小烧杯中的水温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故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2)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给小烧杯中的水加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之所以升高是由于从大烧杯中温度高的水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所以,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不变,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所以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4)要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据此可知:实验中应使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符合这个条件的装置是合理的;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方案1是只在小烧杯加盖,方案2是在大烧杯加盖;比较方案1、2可知:方案1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会不相同;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相同,所以,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若沸腾则它们的沸点相同,所以方案2更合理。28.【答案】(1)5%(2)75(3)设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98%=(100g+x)×20%x=390.0g。答:需要蒸馏水390.0g。【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500mL含葡萄糖25g,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溶液具有均一性,从该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5%。(2)500mL含葡萄糖25g,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的质量为。29.【答案】(1)39.0%(2)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3)68g【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饱和溶液中,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答: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0%。(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等方法。(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8g+50g=68g。30.【答案】可以看到易拉罐被压瘪|加热易拉罐,罐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从罐内逸出,加热至罐口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此时罐内充满了水汽化产生的高温水蒸气和残留的少量高温空气。当易拉罐倒扣在水中时,罐内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气体迅速減少|同时罐内残留的高温空气遇到冷水,温度降低。上述两个因素导致罐内气压大大减小,罐外大气压远大于罐内气压,大气压力把易拉罐压瘪。【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的水蒸气减少,罐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将易拉罐压瘪。【解答】可以看到易拉罐骤然被压瘪。加热时易拉罐中的水汽化,当罐口有水汽冒出时,罐内充斥着水蒸气,大部分的空气被排出易拉罐,此时将易拉罐迅速倒扣于冷水中,罐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被压瘪。1 / 1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四校联考七年级科学卷1.(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3年7月11日,浙江省“全国低碳日”活动在杭州低碳科技馆顺利举行,下列做法低碳环保的是( )A.焚烧处理所有垃圾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C.全面推行火力发电 D.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答案】D【知识点】低碳生活【解析】【分析】根据“低碳环保”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焚烧处理所有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错误。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资源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错误。C、全面推行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错误。D、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能节约化石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故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2.(2024七下·海曙期中)奔腾不息的江河、晶莹剔透的冰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固体形式存在B.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不断更新C.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均匀D.人类常改变水汽输送来影响水循环【答案】B【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分布于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还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循环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解答】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液体形式存在,故A错误。B、地球上的水体通过水循环不断更新,海洋源源不断的向陆地输送淡水,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资源,故B正确。C、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季风区水资源夏季多、冬季少,故C错误。D、水汽输送环节主要受到盛行风的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B。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答案】A【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解答】A、在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是错误的;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如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故C错误;D、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故D错误。故答案为:A。4.(2024七下·海曙期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 ( )A.流水和风 B.太阳辐射能C.绿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答案】B【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最初的能量来源;【解答】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处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化学能,有机物中的能量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重新释放出来,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所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太阳能;故答案为:B.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解答】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B。6.(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所示的生活场景中,没有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A.注射器注射药液B.吸管吸牛奶C.吸盘挂钩挂炊具D.中医的“拔火罐”【答案】A【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的综合应用【解析】【分析】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所以要判断是否是大气压的应用,要注意有没有形成这个“气压差”。【解答】A、把药液注入肌肉,是靠活塞推进产生的压强,不是利用大气压强,故A符合题意。B、吸管吸牛奶时,是先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走,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牛奶就被压进吸管里,属于大气压的应用,故B不合题意;C、使用吸盘挂钩时,先挤出吸盘内的气体,其内部气压减小,吸盘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紧压在光滑墙面上,故C不合题意;D、将小罐内的空气加热后,小罐内空气由于热膨胀排出一部分,迅速倒扣在皮肤上,小罐内火熄灭,温度降低,空气收缩,罐内气体压强减小,小罐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吸在皮肤上,故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A。7.(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额温枪是通过检测人体发出的紫外线从而快速测量体温B.学生不在校期间可用紫外线对教室进行定期杀菌消毒C.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答案】A【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额温枪等;(2)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可以消毒杀菌;(3)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4)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解答】A、额温枪是通过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快速测量体温,故A错误;B、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学生不在校期间可用紫外线对教室进行定期杀菌消毒,故B正确;C、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故D正确。故答案为:A。8.(2024七下·海曙期中)关于物质的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答案】D【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和特点分析判断。【解答】A.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的物质,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故A错误;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也就是溶液,故B错误;C.水就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但它不是溶液,故C错误;D.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故D正确。故选D。9.(2024七下·海曙期中)配制70克16%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的是( )A.称取氯化钠 B.转移氯化钠 C.量取水 D.配好后装瓶【答案】C【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砝码和食盐放反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B、转移氯化钠时,若出现洒落,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D、配好后装瓶,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10.(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D.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答案】B【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解析】【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11.(2024七下·海曙期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B.木板上的小孔要圆形的C.该现象与“树荫下的光斑”成像原理相同D.物体离小孔越远,墙壁上像越大【答案】C【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分析判断。【解答】A、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A错误;B、小孔成像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故B错误;C、树荫下的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相同的,故C正确;D、小孔所成的像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表是不同温度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50 60 100溶解度/g 25.5 35.1 44.7 50.4 54.8 50.2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时,100g水中溶解的硫酸镁越多,溶解度就越大C.4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44.7gD.60℃时水中溶解的硫酸镁不一定比50℃时水中溶解的多【答案】D【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A、根据不同温度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2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5.1g,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4.7g,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水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不同温度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数据,10℃~60℃范围内,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60℃~100范围内,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B、2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5.1g,20℃时,100g水中溶解的硫酸镁最多为35.1g,故选项说法错误。C、4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为44.7g,含义是4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硫酸镁44.7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4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硝酸钾小于44.7g,故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水的质量,60℃时水中溶解的硫酸镁不一定比50℃时水中溶解的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13.(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3年10月31日,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返回舱返回过程中,需要高速穿过大气层,以下关于地球大气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层能保护地球,减少小天体的撞击B.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C.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答案】D【知识点】大气的分层【解析】【分析】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解答】A、地球大气层能与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天体剧烈摩擦,减少小天体的撞击,有利于保护地球,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B、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雷电风雨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D、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依次经过外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14.(2024七下·海曙期中)我们周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五颜六色? 下列针对物体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种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吸收了红色光,反射了其它颜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答案】C【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蓝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光,而红布发出红光,因此透过蓝玻璃看红布,看到的红布是黑色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B.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C.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红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符合题意;D.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白色,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5.(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收集到图示体积的气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B.a接电源正极C.检验乙中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答案】B【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解答】A、实验前应将试管集满水,能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a接电源负极,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检验乙中的气体(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增加产生气体的速度,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6.(2024七下·海曙期中)《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培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改变湿纸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解答】“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故答案为:A。17.(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明利用如图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下列操作中不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不足B.红磷熄灭时瓶内还有氧气剩余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时瓶内有部分气体逸出D.红磷熄灭后未冷却至室温便立即打开止水夹读数【答案】C【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A、根据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进行分析;B、根据红磷熄灭时瓶内还有氧气剩进行分析;C、根据瓶内有部分气体逸出,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进行分析;D、根据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进行分析。【解答】A、若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A正确;B、红磷熄灭时瓶内还有氧气剩余,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B正确;C、点燃红磷后塞紧瓶塞时,瓶内有部分气体逸出,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大,故C错误;D、若未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处于膨胀状态,进入装置内的水会减少,因此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D正确;故答案为:C。18.(2024七下·海曙期中)已知KNO3在20℃、3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1.6g、45.8g。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10.0%B.Ⅱ的溶液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C.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Ⅰ中的2倍D.Ⅲ中有KNO3晶体析出【答案】B【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A、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分析;B、根据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钾达到饱和进行分析;C、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分析;D、根据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进行分析。【解答】 A、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该温度下,I中硝酸钾的质量为5g均溶解在50g水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00%≈9.1%,故A错误;B、KNO3在30℃时的溶解度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22.9g,该温度下,Ⅱ中溶液是10g硝酸钾溶解在50g水中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C、Ⅰ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5g,Ⅱ中含有的KNO3的质量是10g,溶剂的质量为50g,Ⅰ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9.1%,Ⅱ中KNO3的质量分数是×100%≈16.7%,故C错误;D、KNO3在20℃时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而降温前,50g水中只溶解硝酸钾10g,所以Ⅲ中没有KNO3晶体析出,故D错误。故答案为:B。19.(2024七下·海曙期中)燃烧现象非常常见,下列四幅图中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B.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要有氧气C.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图四是实验中所用的药品,白磷保存方法正确的是图B【答案】D【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A、根据改变的变量是可燃物,其他条件不变,进行分析。B、根据改变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充分接触,其他条件不变,进行分析。C、根据改变的变量是温度是否到达燃点,其他条件不变,进行分析。D、根据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因此需要浸没在水中保存进行分析。【解答】A、图一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可燃物,其他条件不变,因此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故A正确;B、图二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充分接触,其他条件不变,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B正确;C、图三所示实验改变的变量是温度是否到达着火点,其他条件不变,铜片上白磷到达燃点燃烧,而红磷温度没达到燃点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正确;D、因为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因此需要浸没在水中保存,隔绝氧气,因此选择A,故D错误。故答案为:D。20.(2024七下·海曙期中)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100g,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10%,可行的方法是( )A.加入10g食盐固体B.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C.加入50g20%的食盐溶液D.加入100g20%的食盐溶液,再蒸发50g水【答案】C【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三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加入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该溶液,据此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加入10克食盐固体,若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部分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判断,故A错误;B、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C、加入50g20%的食盐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D、加入100克20%的食盐溶液,再蒸发50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D错误。故答案为:C。21.(2024七下·海曙期中)“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 (选填“乳浊液”、“悬浊液”或“溶液”),将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荡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 。(填序号)【答案】悬浊液;①④【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为儿童开发设计的一款退烧药,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会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属于悬浊液;①面粉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②味精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得到溶液,③白糖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得到溶液,④泥土是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得到悬浊液,⑤植物油是难溶于水的液体,与水混合得到乳浊液;其中形成的混合物与“美林”属于同类型的物质有①④。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太阳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光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选填“快”或“慢”)。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分钟到达地球,请你计算一下日地距离约为 米。【答案】3×108m/s;慢;1.44×1011m【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解析】【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再根据速度公司计算日地距离。【解答】 太阳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m/s;光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慢。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分钟到达地球,日地距离s=vt=3×108m/s×480s=1.44×1011m。23.(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 ,烧杯C中 (选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答案】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面【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解答。【解答】当小滨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烧杯C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24.(2024七下·海曙期中)将等质量的氯化钙、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固体放入试管中,再加入等质量的水,盖好橡胶塞,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U形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试管中加入的固体是 ,理由是 。【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使U型管中的红墨水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氯化钙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根据液面的变化进行推断。【解答】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导致试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着红墨水向外运动。25.(2024七下·海曙期中)“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根据小资料可知,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其目的为 。【答案】;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结合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由资料可知,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液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生成的亚硫酸钠溶于水,则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26.(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 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 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时,同学们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本次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为提高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的吸热能力,通常将它涂成黑色。请你也列举一个实例 。【答案】(1)光照强度;温度计示数(2)受热均匀(3)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强,白色物体的吸热能力弱。(或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黑、绿和蓝、红、白)(4)夏天烈日下工作时,尽量穿白色衣服。【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1)探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时应控制材料和光照强度相同,颜色不同;吸热大小可以根据温度计示数变化来判断;(2)从纸筒受热均匀考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4)结合实际举例。【解答】(1)要研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颜色并把温度计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3)分析表中数知,黑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高,白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4)夏天烈日下工作时,尽量穿白色衣服;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27.(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答案】(1)小红(2)大于(3)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水蒸发散失的热量,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4)方案2【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通过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现象即可判断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知道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是由于吸收的热量大于水散失的热量,据此分析判断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的原因;(3)知道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不变是由于吸收的热量与水散失的热量平衡引起的;据此判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的原因;(4)要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则实验中应满足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再吸热,符合这个条件的装置就是合理的。【解答】(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大烧杯中的水在沸腾,水的沸点是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18分钟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小烧杯中的水不沸腾,所以小烧杯中的水温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故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2)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给小烧杯中的水加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之所以升高是由于从大烧杯中温度高的水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所以,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不变,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所以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4)要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据此可知:实验中应使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符合这个条件的装置是合理的;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方案1是只在小烧杯加盖,方案2是在大烧杯加盖;比较方案1、2可知:方案1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会不相同;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水的表面气压相同,所以,方案2中大烧杯中的水和小烧杯中的水,若沸腾则它们的沸点相同,所以方案2更合理。28.(2024七下·海曙期中)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该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 g。(3)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若用1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该稀硫酸时,需要蒸馏水多少g(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5%(2)75(3)设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98%=(100g+x)×20%x=390.0g。答:需要蒸馏水390.0g。【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500mL含葡萄糖25g,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溶液具有均一性,从该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5%。(2)500mL含葡萄糖25g,某病人一天共输入该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这一天共补充葡萄糖的质量为。29.(2024七下·海曙期中)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温度(℃) 0 20 40 60 80 100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1)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写出计算过程)(2)请写出一种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3)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答案】(1)39.0%(2)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3)68g【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饱和溶液中,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1)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答: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0%。(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硝酸钾、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等方法。(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将2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8g+50g=68g。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在《空气的存在》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活动:“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对易拉罐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观察现象。”如果实验现象能成为空气存在的证据,活动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答案】可以看到易拉罐被压瘪|加热易拉罐,罐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从罐内逸出,加热至罐口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此时罐内充满了水汽化产生的高温水蒸气和残留的少量高温空气。当易拉罐倒扣在水中时,罐内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气体迅速減少|同时罐内残留的高温空气遇到冷水,温度降低。上述两个因素导致罐内气压大大减小,罐外大气压远大于罐内气压,大气压力把易拉罐压瘪。【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的水蒸气减少,罐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将易拉罐压瘪。【解答】可以看到易拉罐骤然被压瘪。加热时易拉罐中的水汽化,当罐口有水汽冒出时,罐内充斥着水蒸气,大部分的空气被排出易拉罐,此时将易拉罐迅速倒扣于冷水中,罐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被压瘪。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四校联考七年级科学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四校联考七年级科学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