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很久才能回一次家,于是, 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 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二)检测预习:
1、解题: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 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 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3、诗歌常识:
(1)诗歌通常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 字数、声韵、对仗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
(2)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并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3)律诗的特征:共有四联(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二、四、六句押韵。颔联 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三)整体把握:
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朗读环节。
1. 一读正字音。
2. 二读正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 自由朗读。 4.齐读课文。
5.三读,译读全文。
译文: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 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四)重点研读
过渡语: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 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 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明确: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 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 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若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 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3.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人说这两句诗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明确: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 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感慨时间 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 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赏析“生”,“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 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4.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他在想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运用了雁 的意象,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 作者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
(五)探究提升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 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 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 人的地方。
结 语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结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是 浓浓的思乡情结。思念苦,相思忧,家书怯写离愁。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 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 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绿水前 观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海日残夜,江春旧年 思乡:乡书,归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