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
2.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4. 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5. 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女娲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
(1)理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等。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课文也是一个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想知道些什么呢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女娲造人后发生了什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袁珂。(展示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他著述颇丰,1950年出版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 国古代神话》奠定了他的学术声望。之后,他又撰写了多部与神话相关的著作。
2.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本文是作者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 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的特点。(展示神话的定义和特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女娲 (wā) 寂寞 (jì mò) 蓬勃 (péng bó) 澄澈 (chè) 掺和 (chān huo) 揉团 (róu) 泥潭 (tán) 绵延 (mián) 神通广大眉开眼笑莽莽榛榛
3.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女娲为了让世界变得热闹,用黄泥捏人、用藤条甩人,并让男女配合繁衍生 息的故事。
四、细读课文,梳理情节
1.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顺序的词句,梳理文章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二部分(5—16):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7-18):女娲想出让人类长久绵延的好办法,即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天地开辟后,女娲感到孤独,想要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二部分:女娲用黄泥捏人、用藤条甩人的方法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他们生命和情感。 第三部分:女娲为了让人类长久延续,让男女配合,繁衍后代。
五、品读课文,感受神话魅力
1.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明确:文中女娲用黄泥捏人、用藤条甩人的情节,以及女娲具有的神通广大的能力,都体现了 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不自觉艺术加工的特点;同时,这些情节也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想 象,体现了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
2.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想象力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例如:“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
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 无二。”
明确:这句话想象奇特,女娲用藤条挥洒泥浆就能创造出人类,展现了神话丰富的想象力,让 人感受到神话的神奇魅力。
六 、分析女娲形象
1.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从她能够用各种方法创造人类, 以及她对人类的关爱和期望中可以看出。
例如:“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工作着,工作着,一 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 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体现了她的智慧和勤劳。
2.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女娲的“神”性 哪些内容体现了女娲的“人”性
明确:女娲的“神”性体现在她具有非凡的能力,如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能用黄泥和 藤条创造人类等;女娲的“人”性体现在她有人类的情感,如感到孤独,为人类的诞生而喜 悦等。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和神话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的情节,感受了神话的魅力,分析了女 娲的形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八、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写三遍。
2. 熟读课文,尝试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造人》这篇课文,谁能来复述一下女娲造人的故事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探讨它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深入文本,探讨主题
1. 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明确:她看到周围的景象荒凉寂寞,感到非常孤独,想要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来布满大地。
2. 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造人前,她感到孤独;造人后,她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 和安慰,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3.文中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明确:例如“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许多 小人的欢呼跳跃”“‘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 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这些语句体现了生命的诞生是一件令人喜悦的 事情,也表现了女娲对人类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分析写作特色
1.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是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文中作者的想象既大胆又合情合理。在原有简单故事的基础上,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与新奇大胆的想象。女娲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她“神”的威力,极富想象力,使文章情 节更具体、血肉更丰满、人物形象更鲜明。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她“人”的心理、情 感和生活体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合情合理。
例如,女娲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用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创造人类,这些想象 大胆神奇;而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如感到孤独、为人类的诞生而喜悦等,又使她的 形象具有了人性的特点。
2.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色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请举例说明。
明确:文章在叙述多件事情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 作者对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界景象则略写。两种造人方法中,作者详 写了第一种,略写了第二种。这是因为第一种方法更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也是第二种方法 的基础,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例如,在描写女娲用黄泥捏人时,详细描述了她的动作和心理,“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 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女娲造人的过程;而对于用 藤条甩人的方法,则相对简略地进行了描述。
四、拓展延伸
1. 神话是人类早期的艺术创作,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你还知道哪些与女娲 有关的神话故事
明确:除了女娲造人,还有女娲补天的故事。传说远古时代,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 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斩下神鳖之足撑起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使生 灵得以安居。
2.对比《女娲造人》和其他神话故事,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是都具有神话的特点,如想象丰富、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 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不同点在于故事的内容、主题和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五、课堂总结
1.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求, 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2.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感受到了神话的魅力,了解了神话的特点和写作手法。同时,我 们也应该认识到,神话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六、布置作业
1. 阅读其他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魅力。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简短的神话故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