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书戴嵩画牛》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一件趣事:四川有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独处时尤其真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了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笑笑,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教学目标】:1.读准“处”“数”、“好”、“曝”的读音,把握朗读的顿停,读通课文。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基础,读懂文章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教学过程】自我介绍,课间谈话苏轼、苏轼的诗词和题跋导入课题1.读题目——书的意思,断句(强调文言文)2.认识戴嵩,以及《斗牛图》(板书《斗牛图》)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自读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学生朗读,相机正音(多音字处、好、数、曝的读音和意思),指导学生读通全文。各种读全文。(注意读通、读顺和读出节奏)小结:文中提到的两个重要人物及事件。理解文意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请教他人等)2.借助注释,合作学习,说说文章的意思(1)出示第一段文言文,并演示“锦囊”和“玉轴”。(2)出书第二段,出示第一个“之”指代词,《斗牛图》,第二个“之”指牧童讲的话。(3)朗读全文后,说意思。知人,趣读品悟再次边读边划;(请同学们来用横线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括号画出写牧童的句子。你再用一两个词写一写他们对待斗牛图各自不同的态度。)反馈,讨论,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动作;(同样是一幅斗牛图,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态度。接下来咱们就来好好读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趣味)。处士的句子。你读出来做一个什么样的杜处士呢?出示:爱书画,“常以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想象杜处士会再什么时候带这幅画。)(2)写牧童的句子。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引导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做做动作,想象他在笑谁?并讨论观点、理由和品质)(3)杜处士,笑而然之。(对比两人的笑,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可再现情景,品悟人物品质)再读原文后,悟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画画 当问(画家),病当问医,食(烹)当问厨等 四、讲故事1.故事的要求:(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故事;(2)创意讲故事,并评议。2.进行表演讲故事,并评议;五、关于《斗牛图》的千古争议1、出示两幅斗牛图,提出疑点;2.观赏斗牛视频。(机动)总结:一幅画,引发了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的真实性,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吧!我们再看这聊聊的93个字,把我们中国传统的画作之美、语言之美巧妙的融为一体,这就是文言文的简约凝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