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1 周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9 月 4 日(星期 4 )本学期累计教案 1 个
课题 1.1科学并不神秘 课型
教 学 目 标 1科学观念:通过对实例的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与价值,初步建立物质观和物质的变化观。 2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思考与分析,归纳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3探究实践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观察、实验和证据收集的过程,学习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动手实验和表达交流等探究实践技能。 4态度责任:养成乐于观察、热爱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合作的习惯,辩证地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初步形成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意义、价值。 难点:科学研究的意义、价值的认识;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教 学 方 法 探究教学
教 学 准 备 ppt 长短不同的蜡烛各1支,大小不同的玻璃钟罩各1只,单摆和秒表,科学现象的图片、视频资源等。
板 书 板 书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与规律 科学研究的方法:从问题入手,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 3.科学研究的价值: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教 学 过 程 (要从课堂导入、关键问题、学习活动、目标检测和教学小结等方面进行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一、聚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任务一:感知科学研究的内容 1创设情境:有不少同学在暑期出去旅游了,他们把旅途中看到的许多有趣现象和神奇自然景观拍了下来。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用图片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2学生展示:投影绚丽的彩虹、沙漠中的月牙泉、九寨沟的七彩池、云南石林、长白山天池等照片.. 3播放视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神奇的现象要给大家看看。溶洞里在"生长"的钟乳石、在蜕皮的昆虫、火山喷发、夜晚天空划过的流星、大雁的南飞、树叶的变色脱落…… 4讲述归纳: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不但有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而且周围的很多事物还在发生着各种变化。 科学研究就是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并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 5引出问题:你知道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吗? 二、探究实践:活动体验、自主建构 任务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材料准备:大小不同的玻璃钟罩各1只,长短不同的蜡烛各1支,火柴,多媒体实物投影设备】 ◇提出问题:两支长短不一、燃着的蜡烛,用一只密闭的玻璃钟罩罩住,一段时间后,哪支蜡烛会先熄灭? 2猜想预测:先让学生做出猜想◇要求说出这样猜想的理由。 3实验观察:同屏投影,观察比较。 4表达结论:要求完整表达结论,"我的预测是……,实验结果是……",若与自己的预测不一致,做出简要的理由分析。5反思评价:仅做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怎么才能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6改进并实验◇改变钟罩的大小或高度、改变蜡烛放置的位置,多次实验、收集证据、表达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以探究的实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实验观察、反思评价、改进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任务三: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 1自主阅读:伽利略研究发现"摆的等时性"和奥斯特研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材料。 2动手实践:四人一组,开展"摆的等时性"实验验证,体验定量研究的方法。 3交流体会:说出怎么做、怎么测,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 4小结:科学家们都是通过细心的观察、严谨的实验和严密的推理来理解和认识自然的。因此,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从问题着手、勤于实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去做出推断。 5思考讨论:提出一个感兴趣的现象、尝试提出对该现象进行研究的设想。 要求先描述现象中蕴含的问题,然后交流研究方案的初步设想。 设计意图:以科学研究史中的典型事例,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归纳出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带着目的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科学家的发现依赖于严谨的观察与实验的求真。 三、拓展◇深化理解、迁移认知◇ 任务四:认识科学研究的价值 (一)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对自然的认知的? 1自主阅读: (1)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古人对宇宙中天体运动及其规律的认知。 (2)人类对组成物质的元素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认知。 (3)巴斯德对细菌的"自然发生说"的否定。 2学生汇报,教师对汇报交流进行点评。 3小结:科学是讲证据的,人们在获取证据时,受文化、环境和观察条件的影响。证据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观念与方法的改变而不断丰富,新证据的补充又修正了人们对自然原有的认知,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驱使人类探索更广范围的自然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二)科学是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思考: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科学改变我们生活的实例。 交流◇学生举出科学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通讯方式、生产方式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等实例。 3阅读教材:了解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的事例。 4思考与讨论: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5交流汇报:以塑料袋(或汽车)为例,认识科学技术应用中的规则与伦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价值以及科学成果应用时要遵守的科学伦理,辩证、负责任地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三)科学是怎么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 1观看视频:观看"神舟"十八号发射升空的场景,感受科技的力量。 2说一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成就。 图交流汇报: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初步认识,火药→火箭,磁性→指南针,电→电动机、发电机等。感受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神舟载人飞船技术、屠呦呦的青蒿素提取技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技术、基因技术、互联网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4小结◇科学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体会科学是无止境的,科学技术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未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形成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极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其对自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感知科学研究的对象与科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教 学 过 程 (要从课堂导入、关键问题、学习活动、目标检测和教学小结等方面进行设计)
作业设计:作业本 必做:A 作业解析 题目:在一个塑料袋内装入一的水。握紧塑料袋的顶部,用一支锐利的铅笔直着穿过塑料袋,并把铅笔留在塑料袋上。你会发现塑料袋内的水基本不会漏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这是因为塑料袋具有弹性,铅笔杆的表面是规则和比较光滑的,当铅笔杆刺穿塑料袋时,塑料袋能够紧紧地包裹住铅笔杆的外缘,塑料袋与铅笔杆之间的空隙较小,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的水膜,所以水不会从塑料袋内向外漏出。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的第1节,是初中科学的入门课,承担着开启初中科学学习的"绪论"功能。教材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为线索进行编排。这样编排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研究什么、科学怎么研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形成初步的认知。教学时通过对有趣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及科技热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发现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有原因和规律的,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且就在我们身边,逐步认识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