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理解其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与他的精神世界的关系。
(2)赏析文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
(1)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分析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文学的星空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俄 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列夫 ·托尔斯泰。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讲授俄国文学时,用独特 的方式介绍了托尔斯泰,他说在俄国文学的星空中,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如同明灯,而当 他拉开窗帘,让阳光充满教室时,说这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让我们 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2. 展示托尔斯泰的画像,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感受其外貌特征。
二、作者及人物介绍
1.作者:斯蒂芬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 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 作家》《罗曼 ·罗兰》等。
2. 人物:列夫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
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 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他的创作历程中有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1910 年10月,他决意放弃财产,从家中独自出走,11 月 7 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他 逝世后,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三、字音字词
1. 教师展示下列词语,学生朗读并识记:
面颊 (jiá) 黝黑 (yǒu) 粗糙 (cāo) 藏污纳垢 (gòu) 崎岖(qū) 平庸(yōng) 滞留 (zhì) 鹤立鸡群(qún) 愚钝 (dùn) 器宇 (yǔ) 蒙昧 (mèi) 正襟危坐 (jīn)
酒肆 (sì) 缰 绳 (jiāng) 轩 昂 (xuān) 诚惶诚恐 (huáng)
胆怯 (qiè) 犀利 (xī) 禁锢 (gù) 入木三分 (fēn)
胡髭 (zī) 锃亮 (zèng) 馨发 (quán) 广袤无垠 (mào) 2.多音字辨析:
屏:(píng) 屏幕(bǐng) 屏息
壳 :(ké) 蛋壳 (qiào) 地壳
相:(xiāng) 互相(xiàng) 面相 肖 :(xiāo) 肖 像 (xiào) 不肖 四、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主要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 描写托尔斯泰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 提问: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明确:
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拜访者失望之情。
五、合作探究
1. 提问: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明确: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的脸庞比作 “植被多于空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面部毛发浓密的特点。又如:“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 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突出 了眉毛的杂乱。再如:“一绺绺灰白的馨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 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馨发比作“泡沫”,将须发比作 “热带森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须发的茂密。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更加生动可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明确:托尔斯泰的相貌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谁能回 忆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他的外貌的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深入探究托尔斯泰的眼睛以及 他的精神世界。
二、研读课文
1.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
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
写犀利目光。
写目光蕴情丰富。 写眼睛有威力。
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 提问: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 (标画原文回答) 明确: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 避。”写出了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无误的频波。”写出了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 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 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 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写出了眼睛蕴含丰富的情感。
三 、品味语言
1. 提问:“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 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 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魅力。
2. 提问:“……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 个时代发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珠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他的眼睛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地揭示社会的本质和问题。他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 而准确的,他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 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3.提问:“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 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 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四、深入探究
1. 提问: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 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 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 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毫无二致。写他外貌平庸既是对他外貌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 普通的俄国人,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
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文既对托尔斯泰 的“形”“神”进行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 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了相 反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提问: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 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不矛盾。作者认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是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 他能够看清真相,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正是因为他有这种能力,所以他才会 超越自我,看到社会和人间的苦难,而这是一般人不具备的才能。然而,也正是这种敏锐的洞 察力,让托尔斯泰处在痛苦中,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的黑暗和不公,却无力改变,所以他又得不 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五、领悟托翁精神
1. 提问:课文哪一节集中评价了托尔斯泰
明确:“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 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 的那一份幸福。”
2. 提问:如何理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 其知识财富”
明确: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晚年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俄国的 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 激变,于是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和抨击社会现实。他一 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他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社会的问题, 影响人们的思想,因此可以说他能够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3. 提问:“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 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他究竟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明确:他既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从幸福的角度来看,他拥有犀利的眼光,能够看清事物的 本质,他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
种精神追求本身可以给他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然而,从不幸的角度来看,他看透了暴 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但无力改变,这使得他倍感痛苦。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对社会的现状感到无奈和悲哀,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是他无法逃 避的。此外,他的生活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比如家庭关系的问题等,这些也会影 响他的幸福感。总的来说,托尔斯泰的幸福和不幸是相互交织的,他的人生充满了复杂性和矛 盾性。
六、总结全文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
明确:这篇人物小传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 示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他灵魂的高贵不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他的仰慕、崇 敬之情。
2. 教师强调学习本文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1. 阅读托尔斯泰的一部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写一篇 读后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外貌,突出其特点,运用比喻、夸张等 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