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评论的特点。
2.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感受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 3.培养学生牢记历史、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评论的标题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说理性。
(3)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和准确的语言。
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引用的史料和事例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深刻反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沉重。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明确: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 和悲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
二、知识备查
1.介绍新闻评论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评论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 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公众关注的话题。
特点包括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备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靠独特见解吸 引读者,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2. 简要介绍作者“钟声”的寓意和发表文章的意图。
三、字词学习
1. 展示字词,学生朗读。
初衷 (zhōng) 杀戮 (lù) 篡改 (cuàn) 抵赖 (lài) 妄图 (wàng) 辱没 (rǔ) 呓语 (yì) 遁形 (dùn)
铭记 (míng) 彰显 (zhāng) 惨绝人寰 (huán) 振聋发聩 (kuì) 国殇 (shāng)
2.分组学习字词,每组4个,解释词义。 第一组:公祭、国殇、惨绝人寰、篡改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第二组:呓语、振聋发聩、遁形、彰显 呓语:梦话。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遁形:隐藏形体。
彰显:鲜明地显示。
第三组:初衷、杀戮、抵赖、妄图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妄图:狂妄地谋划。
第四组:辱没、铭记、惨绝人寰、国殇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四 、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开篇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 意义,表达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2.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何理解这篇新闻评论的标题
明确: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即国行公祭是为了保佑世界和平;同时, 标题简明、醒目,能引起读者关注。
五、研读文本
1.分析文章开头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了课文内容,增强了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了 课文内容,显示出庄重的气氛,增强了表现力。
2. 阅读第2段,分析其内容、作用及选材特点。
内容:第2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如美国《波士 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加利 福尼亚州街头祭奠罗伯特 ·威尔逊、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 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
作用: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有力地阐述了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
特点: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 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证明了历史没有被忘却。
3. 探讨第2、3段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明确:着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2段正义之士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3段右翼分子美 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反面事例作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
嘴脸。
、回顾导入
第二课时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文章开头引用宝鼎铭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增强现场
感,丰富内容,显示庄重气氛,增强表现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阐述观点 (明确: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活动、 日本右翼分子的反面事例等。)
二、深入研读
1. 分析第4段中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的用意。
明确:用这两个事实具体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以正义的力量 对之反击,进而阐明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 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 探讨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报道的作用。
明确: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 真实,无可辩驳。同时,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了和平的珍贵。
3.分析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最后一段介绍了南京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 量。
作用:突出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了课文的中心和主题,使 课文结构更加完整。
三、合作探究
1. 分析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
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明确:“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 气势和力量;“企图”陈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明确:用“那些”不用“这些”,在语气上拉开了右翼分子与作者、读者的距离,颇 有将“表演”远置于聚光灯下,彰显其“丑态”的意味;“妄图”突出了日本右翼分子行 为意图的狂妄性,语气更重,批判力度更大。
(3)“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 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明确:“仍然”和“仍在”分别修饰“顽固”和“梦中呓语”,准确地表现出日本
右翼分子否认、歪曲历史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行为;“唯有”一词则略带嘲讽地表现出日 本右翼分子们“失道寡助”的可悲可耻。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明确:“装睡”一语,道出右翼分子并非真的在梦中的事实,揭示了他们并非不知道日军 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只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去承认、不敢正视而已。
2. 探讨文章选择新闻事实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特点:不厌其多、覆盖面广。
表达效果:
正面的新闻事实多,体现出牢记历史、坚持正义是人心所向;反面的事实也不少,揭露了 日本右翼势力的怙恶不悛,更彰显了写作此文的必要性。
文中所写的事实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类型,众多新闻事实赋予课文开阔的视野和不容置疑 的气势,也使课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客观性——用“第三方”(国际社会)的共识来抨击 日本右翼分子的丑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同时,课文很重视所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代表性。与日本关系良好的美国、加拿大媒体、 地方议会都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提示人们牢记日军暴行,更显得公义自在人心。文中提到的日 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都是具有相当权威的国际组织,它们 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歪曲历史行为的批判和对中国所持立场的认同,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四、写作手法分析
1.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明确:课文开篇首先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 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 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 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 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 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 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充分,准确性强:运用大量事实,特别是运用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 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具 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准确性强。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明确:本文通过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情况,阐述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 性,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行为,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2. 强调学习本文的重要意义。
明确: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和平,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批判 性思维和爱国精神。
六 、拓展延伸
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和平。
七、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开头引用宝鼎铭文,点明内容,增强现场感和庄重气氛。
2. 列举正义之士纪念活动,证明历史未被忘却。 3. 通过对比,揭露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嘴脸。
4.举例说明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受到正义反击。
5. 引用报道,突出和平珍贵。
6. 介绍南京命运变迁,强调维护和平的信念。
7. 语言表达简洁精准,针对性强。
8.选择新闻事实多且具有代表性,增强说服力。
9. 论证思路清晰,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