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体 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体会本文质 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深入领悟作者以朴实 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选材精当、典型、合理的谋篇布局,语言朴实于平时中见深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平凡的母亲带着遗憾离世而去,中共中央机关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 她,就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追悼会上,毛泽东等亲颂挽词, 她的优秀品质被世人所敬仰,她,是伟大的。在延安指挥各解放区战场反攻的朱 德伤心不已,泪眼蒙咙中,母亲携他走过的历程浮现在眼前……他在《回忆我的 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让我们去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二、知识积累
1.介绍作者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 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革命活动。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 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 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 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2.生字词
溺死 (nì) 佃农 (diàn) 劳碌 (lù) 私塾 (sī shú) 周济 (jì)
宽厚 (kuān hòu) 仁慈 (rén cí ) 连夜 (lián yè) 慰勉 (wèi miǎn)
不辍 (chuò)
任劳任怨:比喻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
第三部分(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2.阅读第1段,思考: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第1段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 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
总领全文的作用,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 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四、重点研读
1.阅读课文第2-13段,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例 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时间顺序 事例 思想品质
作者小时候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1895-1900 退佃、搬家和天灾 坚强不屈没有灰心,反感为富不 仁者朴素的阶级意识、爱憎分明
1905 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 支持和慰勉“我”参加革命 有远见、识大体
1919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热爱劳动
1924-1927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过着勤 苦的农妇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1944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勤劳一生
小结:即使在贫苦的家境中,母亲表现出了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及坚韧 顽强的性格、爱憎分明的情感。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明确: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小结:母亲一生值的回忆的地方有很多,作者选取“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 一生。文中所记的事情看来极为平凡,实则非常典型。诸如煮饭、种田、喂猪、 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千 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在写了这一层意思之后,作者的目光又突
破家庭的范围,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写母亲,表现母亲平凡中的伟大。 3.阅读第14-15自然段,思考:作者感谢母亲什么
1、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4.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思考: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五、品味语言
过渡: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若干议论性语句。
记叙文中的议论大体上有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在叙述中阐发事物的意义,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是表达作者的某些观点,放在叙事前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是画龙点睛,揭示文章的主题。
1.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1)“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2)“母亲是个好劳动。”
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3)“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 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5)“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 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一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 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 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 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 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 深情融汇在一起。
2.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 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明确: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 “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 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 重而又心疼的。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明确:“看也不看”“吃起来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 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明确:“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 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 不待”的深刻遗憾。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明确:“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 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五.主旨总结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 优秀品质,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 的感情,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 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以及博大胸怀与崇高 思想。
六、拓展链接
朱德母亲去世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谢觉哉等同志的挽联:
党中央的挽联是:
八路公助,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上联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孝为国”之赞,正是朱德同志文中所言,:“但 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吾党之光”,是党中央对 种太夫人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 之情。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诸同志的挽联是: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谢觉哉同志的挽联是:
红星入怀,盖世勋名光子舍; 白云在望,漫天晴澹陨慈辉。
此联使用了一般挽母联的生贵子、魂灵升天的习语,正是基于钟太夫人又是一位 普通劳动妇女,这样写更能兼顾一般群众对钟太夫人的无比敬爱之情。“子舍” 是指朱德同志诞生之屋,“光子舍”是说生了一个大孝为国的儿子,传名盖世。 澹,本指波浪起伏,此指空阔。漫天晴波,犹言满天晴空。慈辉即慈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