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上日出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内容,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2.品读课文,梳理课文写景的顺序,并结合图片按顺序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3.了解课文按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完成写话练习。教学重难点1.梳理课文写景的顺序,并结合图片按顺序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2.了解课文按顺序写景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完成写话练习。教学流程预读,初感“奇观”1.交流课文印象师:课文预习过了吧?文中的海上日出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说一说。生:给我的印象是美丽、壮观的。生:我觉得是美丽、迷人的。师:“迷人”这个词我欣赏,“美丽”这个词别人说过了就不说了,希望听到不同的答案。生:给我的印象是令人陶醉的。生:让人流连忘返的。……师:同学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看同样的景但是给每个人的印象却不同。这就是经典之“景”的魅力。作者在课文中用哪一句话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生:(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师:就是这句话,我建议你重新读一读,注意句子表达的情绪。(生又加强语气读了一遍,生齐读。)师:作者用的是问号,是在问我们吗?不是,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生: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师:你用了“就是”,真好。(板书:奇观)作者何止是在告诉我们,他分明用了丰富的情感在说这句话,谁来说?(出示:!)生: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啊!生: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哪!师:原来同样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说法,情感是一样的。师:作者用的是问号,没有用句号和感叹号,为什么?生:用问号是想让语气更加强烈。师:请你来一次更加强烈的感觉。(生读)2.读出字词印象师: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受。其实他对海上日出的感觉不仅仅在这一句话中,在全文所有的词语、所有的文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感情。(依次出示三组词语,指导学生自己琢磨着读。)负着重荷 走进云堆 镶了金边 冲破云霞 直射水面 冲出重围师:哪一行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第一行让我看到了太阳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冲破云霞的画面。(读出画面)师:在这三组词语中有两个“冲”字,琢磨一下,哪一个“冲”难度更大?生:第二个更大。第一个是冲破薄薄的云霞,而第二个是冲破别人的包围。(读出这种感觉)师:词语是有生命的,这样一品,就读出了词语的感觉。还有哪个词语?继续体会。生:“镶了金边”的“镶”字是“镶嵌”,让人感觉到就像在云外边绣了一层金边,真美。师:你用了一个“绣”字,老师真喜欢。(出示相应画面)把“镶”换成“包、裹、围、贴、装”好不好?同桌两人交流。生:这些词语都不够味,我觉得“镶”字仿佛是太阳在黑云外边刺了一圈金边,把太阳拟人化了,更生动。3.感受日出印象师:再读这三行词语,眼前能呈现出不同的天气状态。你从哪一行读出了哪种天气?生:第三行应该是黑云密布的天气。生:第二行是多云的天气。生:第一行应该是晴天。师:作者写出了日出的三种不同状态和三种天气,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写天晴时、多云时、黑云时的段落,看看作者巴金是不是随便写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我发现第2、3、4自然段是从云很薄到多云再到黑云密布。师:原来是以云从少到多的顺序写的。写作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要排一排座位。读课文不能只知道埋头读,而是要静下来用心读。我们继续打量首和尾。生:第1自然段是引出下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师:“总起”和“总结”,课文被你们看清楚了,是什么结构?生:总—分—总。师: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了。看课文要这样看,再大的作家,他写文章也是有方法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出来而已。看来我们班同学很厉害。这篇课文显然是一篇写景文,回忆一下,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写景的文章?生:《观潮》《美丽的西沙群岛》《火烧云》《海滨小城》……师:回想一下,老师教这些课文时是怎么教的?生:会抓住景物的特点。生:抓住颜色、形状、位置等。师:还有抓住不同时间的变化,比如《金色的草地》一文。我们可以总结出写景文的基本写法是要抓住“时段、颜色、形状”等。这是写景文的标配。二、精读:品味“奇观”1.提取信息,感受“奇观”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第2、3自然段,用1分钟时间,圈出时段、颜色、形状的词,测试一下你们原来学得好不好。要找全了不容易哦。(生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补充。)生:我找到了描写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师在屏幕上将这几个词语标蓝)生:我找到了写颜色的词语—浅蓝、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师在屏幕上将这些词语标红)生:我找到了写形状的词语—小半边脸、圆东西。(师在屏幕上将这些词语加着重号)师:(示意没找全的学生赶紧补上并小结)同学们掌握了这种写景文章一般的写法。作者抓住了四个时段,这四个场景已经被我们找出来了。(师指名读写四幅场景的句子,依次出示相应的场景图画。)师:四个时段,四幅场景,写出了日出前后的变化。所以,在学《海上日出》的时候,我们要牢牢抓住日出的—变化。(板书:变化)师:屏幕上留下了四个时段的词语和四幅画面,请把书合上,此时凭借着已有的语文知识或本领,再加上刚才巴金爷爷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语言,把日出的过程说一说。不一定完全是课文里的,想不起来就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四个表示时段的词语和图画,同桌两个人开始练说。师指名复述。)生:转眼间,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慢慢地慢慢地向上升。过了一会儿,太阳露出它那小半边脸,红极了,亮极了,美极了。到了最后它完全冲破了云霞的束缚,一刹那间冲出了重围,升在了金灿灿的天空中。师:大家听到了吧,她有好多句子都不是课文中的,姜老师特别喜欢,如果把你说的放在课文第2、3自然段旁边一点都不逊色。还有谁也想说说?生: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红霞慢慢地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亮光。最后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在一刹那间,太阳完全跳出海面,金灿灿的阳光均匀地铺洒在海面上,美极了,亮极了!师:虽然你的节奏感和巴金爷爷的不一样,但是你眼中的日出也是有顺序的。尤其你说的太阳出来之后的状态,描述得特别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眼中的日出,不一定非得按照谁的去写。2.聚焦变化,品味“奇观”(1)陪读第2、3自然段。师:到现在为止,姜老师很佩服大家,看来对写景文的学习大家没有问题了。但是,姜老师必须很认真地告诉大家,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可不是简单的一篇写景文章。作为名家名篇,经典之作,经典在何处?如果仅仅停留在标配,那是低年级学的,咱们现在是四年级下学期,马上就要升五年级了。所以不能这么简简单单地学,我们要进一步探究。重新读第2~3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哪些字有“奇”的感觉?(出示学习要求)①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好好体会巴金妙笔下海上日出“奇”在何处,用横线画出;②组内说说“奇”在何处,并朗读出“奇特”效果。生:“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时为什么会没有亮光呢?后来,又“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我觉得这两处“亮光”的描写很奇特。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标红两处“亮光”的短语)这两处“亮光”还真被逮着了。巴金写了好几处“亮光”,前面还有一处—生:“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师:说得好,前面明明是在“加强它的亮光”,而出来的时候“却没有亮光”,后来又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以至于连身边的云片也—生:“突然有了光彩”。师:不同寻常的——(指板书,生齐读“变化”)还有发现吗?生:我发现巴金爷爷写出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从一开始“露出小半边脸”,然后“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写得十分传神。师:(相机把几个动词标蓝)你看看巴金用了哪些词—生:(大声读)一步一步、上升、冲破、跳出。师:这个过程写得太细致了。写出了它上升时一步步—生:动作的变化。师:真正的大作家不只是写时段、颜色、形状,这只是“标配”,这样细致地写变化才是“顶配”。师:选自己喜欢的语句,你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吃进肚子里去。(生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经典之句就要像这样来读,有时候要停一停,有时候再品一品,要把它吃进去。(2)放读第4、5自然段。师:文章抓住了景物变化,但景物变化又与常人不同。抓住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变化,一点一点细致地描写出来。接下来,第4、5自然段姜老师就不陪你们了,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去读、去找“奇特”在何处。(生自由读)师:有奇特之处吗?说说奇特在什么地方。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势不可当的力量。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穿透力很强。生:(读相关语句)作者已经深深陶醉了。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光亮很强。(3)展读他人笔下的“奇观”。师:写日出的人很多,作家也很多。(出示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大海日出》。生配乐朗读。)这时,海水渐渐泛白,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眼看着东方射出金光,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使人无暇想到这是日出。屏息注视,霎时,只见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师:读了这段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生:我感觉这位作家笔下的日出写得很奇妙。“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让人感觉十分壮观。生:他观察得很细心。因为他说“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说明他在数着时间,认真细心地观察。生:“屏息凝视”说明作者观察得很细心,很期待。生:“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作者都能观察到,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师:作者进行了非常细腻的观察。其实自然界从来就不缺少自然景观,特别是奇观,关键在于有没有捕捉奇观的眼睛。三、创作:描写月出“奇观”1.欣赏月出师:练练眼力。(播放“海上月出”视频)视频呈现的内容大意是:起初,蔚蓝色的海面上在水天交接处,泛起一路粼粼波光,黑漆漆的天空中,洁白的月亮从翻滚的黑云里迅猛地冲上来,刹那间天地一片明亮。不一会儿,一轮硕大的“宝镜”便悬挂在海平面上方,海天蓝得那么深邃,月光是那么柔和。月亮越升越高,如淘洗过一般皎洁起来,它毫不吝啬地将银辉撒向海面,如银河落下揉碎在深蓝色的大海里……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海上月出。师:一下子就说出了题目。如果我们来写,要抓住什么?生:变化。师:抓住哪些变化来写?生:抓住“时段、颜色、形状”来写。师:对的,这是三年级的水平。其他同学再提示提示,还要抓住什么来写?生:要抓住奇特之处来写。生:我觉得要抓住月亮的“光亮”来写。生:要抓住月亮细微的变化来写。2.仿写月出师:看来大家抓住了写景的方法,那大家来写一个《海上月出》片段。(提示:隔行写,便于修改,找不到灵感就抬头看看视频。一定要把变化写出来,至于什么变化,你抓住哪一点就写哪一点。)(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生静静地练写。)(请一位学生上台读自己的小练笔,台下的同学自由评价,并提出写作建议。)海上月出月亮从黑云后透出了光圈儿,淡淡的银色。黑云渐渐飘移,月亮露出小脸蛋儿,变大了,露出了半个身子,终于全部出来了,那么圆,那么亮。月光铺满了海面,海水泛着银色,闪闪的,晶莹的,跳动着……师:这么多同学提出修改建议,说说你打算怎么改。(台上的学生说出自己准备如何修改)同学们,看来只要你们真诚提建议,同学是会记在心坎儿里的。3.研究写作意图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日出的壮观、月出的柔美,但是仅此还不够。看看巴金爷爷怎么说的。(出示)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生读)师:他有话要说,你读懂了吗?好像读懂的人不多。(出示)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生:(读相关句子)我读出了太阳势不可当的力量。生:(读相关句子)我读出了太阳十分努力。师:“太阳十分努力”,现在,你眼前还仅仅是太阳吗?生:(读相关句子)我觉得巴金爷爷是要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师:老师好敬佩你,你眼里不仅仅是太阳,还是“新时代的少年”。生:(读相关句子)我认为这一句话,巴金爷爷不仅在写太阳,他真正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不能害怕困难,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师:你们都结合着自己的感受在体会。其实,巴金爷爷何尝不是在说着每一个“负着重荷”的人。来,我们一起配合着来读。(师引读第4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齐读。)师:读着读着,你眼前已经不再只有太阳了—生: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努力上进,懂得珍惜时间,善于发现周围环境变化,努力吸取经验,变得越来越好的每一个人。(师引读第5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齐读。)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情景?生:我的眼前出现了每一位辛苦的人,他们的成功不是在一刹那间成功的,而是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超越失败才成功的。师:巴金爷爷写景抓住了“奇观、变化”来写,在他眼里,“景”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而是把“景”变成了“人”。(板书:景—人)把景写成了人才是最大的—生:变化。师:变化不是眼里简简单单的变化,而是心理感觉的变化。所以,难怪巴金爷爷最后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板书:伟大)伟大之奇观,我们终于读懂了。师:读第1自然段。(出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生齐读)师:这一句很短,请你琢磨着读读,再读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做人想要成功必须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生:“常常早起”说明巴金爷爷不止这一次看日出,他是好多次看才总结出了这篇文章。生:说明巴金爷爷可以为了一个目标,愿意看他心中的那最“伟大的奇观”。师:巴金爷爷话里有话,也许是说,要冲破困难,看到光明。也许是说,先苦后甜,要慢慢地努力上升。《海上日出》是他的作品《海行杂记》其中的一篇,他想把自己在海上旅行的所见以及感受告诉大家,眼中景源于心中情,再默读全文,触摸巴金那颗火热的心。(展示全文,生默读,交流。)4.二度创作提升师:日出给人以力量,月出也会给人们以不同感受。(师再播放视频)师:这回看,已不是简单的月亮,你看到了什么人?生:我仿佛看到了默默付出的人,比如:环卫工、食堂阿姨……师:此时的月光在你心中已有了新的感觉。请删改刚才写的《海上月出》片段,把景看得更像人。(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进行片段修改。请一名学生上台,说说修改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人。)生:我添加了“月亮一手攀着云儿,一手扶着大海”。我把月亮比作那些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它在夜晚散发光明,我把它比作默默奉献的人。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要分享你修改之处的?生:“它在天空中,射出一片明亮,它没有像太阳那么强的亮光,使我看到整个世界,可是它淡淡的光芒,让我们看清楚了美丽的大海。”我加这句话是想说,他们虽然不会改变整个世界,但他们也会用自己的付出为社会默默做出贡献。5.展读名家“月出”师:写日出的人很多,写月出的人也很多。(出示巴金《海上生明月》片段)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生默读)师: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觉?(指名说)再次体会“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的写作妙境。师:我相信同学们又有了修改文章的冲动,请大家课后修改。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