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融合+创新,构建课堂新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哪些物体是浮的》学校名称 江 执教老师所属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对象 一年级 课程学时 第一课时一、案例概述(200 字)《哪些物体是浮的》是粤教版一年级下册第 2 单元“我来做小船”的第 1 课。活动一:“它们能浮起来吗”,通过猜想--观察--结论这一过程,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在探究内容和器材进行创新:1.导入改为”车子要怎么过河去石板沙“的情景,再设计”你会选择哪两种物体让小车浮在水上;2.实验八种物品的更换;为了更好的观察和进行实验,本案例加入了希沃一体机、希 沃助手投屏、平板、UMU、班级优化大师等信息技术加以辅助。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能大量观察到物体的沉和浮的现象,但是他们的认识大多是错误或片面:如沉浮与大小有关,与轻重有关,与材质有关等。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做实验有本能的喜爱;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容易毫无目的、注意力分散,操作实验无序。 面对这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后,在探究活动上,我在设计《哪些物体是浮的》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对教材适当地增减了一些教学内容。改为安排了”车子要怎么过河去石板沙“的情景,再设计”你会选择哪两种物体让小车浮在水上”,首尾呼应的探究实验来构建科学概念;在信 息技术的使用上,我尽可能采取日常的操作环节,比如拍照、拍视频等。三、拟解决的问题及教学目标(对标核心素养做具体可行性目标):(1)解决的问题:探究哪些物体是浮的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科学思维:能通过物体的沉和浮的科学知识解决让车子浮起来的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态度责任: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感受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难点:小组合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五、教学环境、工具及资源准备希沃一体机、希沃助手、希沃白板、平板、UMU、班级优化大师等六、教学总体思路与策略教学案例课时学历案设计(大单元整体教学案例设计,要求做整体设计和其中一个学时内容设计;学科自然单课时课例作品只需做一个课时的设计) 融合+创新,构建课堂新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哪些物体是浮的》(课题) (一)主题与课时 粤教版一年级下册《哪些物体是浮的》第二单元第 1 课活动 1。 (二)课标要求 科学概念:知道哪些物体是浮的;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物体的浮和沉的本质特征,建立事实与观点的联系;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可观察的问题:哪些物体是浮的,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并能准确讲述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初步具有交流、反思以及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积极探究哪些物体是浮的;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三)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科学思维:能通过物体的沉和浮的科学知识解决让车子浮起来的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4.态度责任: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感受实验验证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四)评价任务 任务一:是否能正确进行活动一“猜一猜”操作,并通过 UMU 按要求上传问卷和学习单照片; 任务二:是否能正确进行活动二“做一做”操作,并通过 UMU 按要求上传问卷和学习单照片; 任务三:是否能正确进行活动三“验一验”操作,并通过 UMU 按要求上传实验视频; (五)资源与建议 小组准备:平板、学习单、书本 教师准备:UMU 平台、希沃一体机、希沃助手投屏、ppt、班级优化大师 (六)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 【聚焦】播放“车子去江门石板沙”的视频。 【引入】“沉”、“浮”一概念。 活动探究 【活动 1】:猜一猜 (1)猜一猜:学生通过小组内猜一猜活动,如实记录数据并上传到 umu。数据分析:利用 UMU 动态大数据,教师进行问卷数据分析。 说一说:利用学生上传的作品,小组进行汇报。 【活动 2】:做一做 做一做:学生通过小组内做一做活动,如实记录数据并上传到 umu。评一评:小组内做完试验后,小组长根据组员表现,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上评一评,达到师生互评的效果。 小组汇报:通过希沃直播投屏,小组边说边做。 【活动 3】:验一验 选一选:学生根据新知识选择两种物体,让小车浮在水面上。验一验: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选择,进行“验一验”实验,并拍照上传 UMU。 小组汇报:通过小组视频作品,边看边说。 3.拓展升华 【升华】:观看奋斗者号,升华爱国之情六、教学创新与亮点特色(200 字)信息技术融合,优化教学效率 利用 UMU、班级优化大师、希沃等软件,达到信息的交互、动态和可视化,提高教学效率; 巧用口诀评价,明确活动要求 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儿歌口诀帮助学生理解活动要求。 实行两区分离,实现有序操作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学习区和实验区,实现有目的的学习,有目的的实验。 关注材料选择,鼓励质疑反思 增加蛋挞托、塑料尺等材料,课堂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引发更多质疑、思考; 融入侨乡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以江门石板沙作为导入,以奋斗者号结束,厚植家国情怀。七、教学反思(200 字)《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和平板电脑用具,达到六人一小组,利用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进行充分探究,自主发现“哪些物体是浮的的”性质特征,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学生年龄还较小,对平板使用的熟悉程度较弱,导致课堂上 反馈信息时,不够及时;2.在实验的实时投屏中,因网络状态不可控,导致延时情况出现。八、案例推广办法与经验总结(200 字)本案例既可以作为是一门常规新授实验课,也可以是一门信息技术创新下的实验课堂,它 不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而且既有科学的探究性又有信息技术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