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课 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课标分析】
本条课标旨在要求教师设计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掌握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原因。“以某地区为例”指出认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的方式,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真实情境。“分析”对产业结构变化认识的深度和难度提出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内容基础上提炼信息、总结特征、分析变化过程与影响因素。通过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分析时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形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区域协调开发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二节的内容,按照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过程,教材第二章学习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章学习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安排既符合地理条件分析的一般逻辑,也符合区域发展的一般过程。 在学习区域整体、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社会经济条件与区域发展,可以加深学生对区域发展的整体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较为综合地认识区域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发展观念,同时为接下来学习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多个关于“产业”的抽象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对于“产业结构”缺乏系统的理解,也缺少直接体验性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产业结构”的相关知识点。虽然高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但缺乏对相关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尚停留于感性认知层面,利用碎片化的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课堂上要注重列举与学生相对较近的身边城市的案例,以拉近学生与本节内容的距离,增强社会生活体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以深圳和肇庆为例,比较产业结构的特征与差异。
2.结合肇庆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难点)
3.结合肇庆高新区实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重点)
【教学方法】情境问题式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以肇庆高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图对比作为导入,课程开始就带学生进入真实情境,结合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概念解读:
设计意图: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也是地理知识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对地理概念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是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3.主题探究一:深圳和肇庆的产业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深圳肇庆同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充分利用素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利用素材和已掌握的知识阐述导致两地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既能落实关于产业结构特征的必备知识,又能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描述类题型的做题技巧。
4.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探究获得的零散知识认识肇庆在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建构起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综合思维。
5.主题探究二:肇庆高新区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设计意图:继续深挖肇庆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境素材,设计不同视角的问题,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前置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产业结构升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利用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真地理”“真发展”。
6.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探究获得的肇庆高新区在不同时期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知识,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将零散抽象的知识整合提炼为具体的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拔高。
7.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不是简单地对所学知识的复盘,而是利用总结归纳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起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8.课后实践:肇庆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措施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原理,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资源调查的方式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协调发展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