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解读】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编排了《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两篇精读课文和《金字塔》一篇略读课文,展现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城市风光,描写了荷兰安闲的牧场,介绍了古老的埃及金字塔,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话题与单元主题一致,整组教材读、说、写一脉相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本单元属于新课标(2022年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习本单元,旨在通过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领略世界各地之美,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无限情趣,展现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城市风光。课文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描写了日常生活中游客、居民乘坐小艇的情形,描写了半夜戏院散场后小艇散去的场面,表现了威尼斯的动态之美。课文也描写了水城沉沉睡去后的寂静,表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课文韵味十足,富有情趣,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品味优美生动的语句,并进行摘抄积累。
【学情分析】
1.生字学习:五年级上学期,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个左右,其中 2000个左右会写,累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预习,读准读通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课堂反馈时教师对个别易错字进行指导。
2.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上册要求初步体会即辨识和判断,到五年级下册本单元的体会效果即理解和鉴赏,再到六年级的尝试运用即运用和表达。学生的学习是由认识——品读——运用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推荐理由;四年级下册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搜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五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本单元的生长点是根据搜集的资料,列好提纲,明确讲解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而且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调整。同时,这也为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材料”做铺垫。
【设计理念】
基于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创设单元大情境——“跟着书本去旅行”系列活动,跟随作家的文字畅游世界各地,以担任“跟着书本去旅行”的制片任务为单元大任务,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本课设计将第三学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分解为朗读、想象、感悟、表达四个层次来突破重难点,以拍摄威尼斯风光宣传片和评选“威尼斯金牌讲解员”为任务依托,设计制作宣传视频和招募讲解员的真实任务。在此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品味鉴赏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借助课后链接,类文比较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加深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3个生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借助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等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效果,领略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
5.利用“阅读链接”文本,与课文进行比较,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教学难点】
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3个生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任务导入
1.同学们,世界那么大,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让我们《跟着书本去旅行》去旅行吧,《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文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进文化古迹。(播放视频)最新一期的《跟着书本去旅行》国外篇马上就要开拍了,节目组公开征集宣传片,这节课咱们班的同学要担任小小制片人,根据课文内容,捕捉镜头,拍摄独特的风光视频。
2.事不宜迟,现在我们来到第一站——威尼斯。生齐读课题,师生板写“艇”字,生书空。
【设计意图:于漪教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本课以播放讲解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为切入点,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接着以捕捉镜头,拍摄宣传片为任务依托,顺利引出本课一系列镜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二、多角度镜头转换,多维度品读感悟
镜头一 捕捉镜头——初探威尼斯
1.好,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根据课文的介绍,你会抓拍哪些镜头?注意,时间没到,朗读声音不停。(设置闹钟3分钟)
2.同学们,想象下,你手上就有一部相机或者手机,你拍到了哪些画面?谁来说一说,你抓拍到了哪些镜头?(相机板书)
3.带读字词:为了让更多同学捕捉到满意的镜头, 我们先通过几组字词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请小老师带读。
(1)船艄 翘起 皮垫子
(2)操纵自如 左拐右拐 毫不手忙脚乱
(3)祷告 簇拥 哗笑 雇请
4.学写生字:课件标红的是本课生字,有哪些字比较难写,或者你想提醒同学哪个地方容易写错的。师相机板写生字,生书空后写在语文本上。
5辨识多音字:哗是个多音字,它出现在这里。齐读多音字所在句段。师:哗的另一个读音是拟声词,哗哗。形容河水哗哗地流,雨水哗啦啦地下。在句子运用时,大家要读准字音,大家读。
6.同学们,再回到这些词语,请你想想每组词语和什么内容有关系?
预设:第一组与小艇的样子有关;第二组与船夫驾驶小艇的技术有关;第三组与人们坐上小艇从事的活动有关也就是小艇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机板书)
7.你能借助以上的这些信息,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小艇)作者抓住了威尼斯最最特别,最典型的事物展开。
其实这些鲜活的内容,就是一个个镜头组成的。现在请制片人们再次读读课文,重新透过这些镜头了解威尼斯,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聚焦你最喜欢的镜头,多读几遍。时间比第一次要短(闹钟设置2分30秒),意味着你们的朗读速度要更快。
【设计意图:本环节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用捕捉镜头,词语分类的方法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疏通本课字词难点。】
镜头二 特写镜头——聚焦小艇
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要游览威尼斯了,这可离不开威尼斯的小艇呀。现在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到这些造型别致的小艇上吧。
1.说一说:生看课件说小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中的小艇,大家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艇的样子吗?
2.找一找:指生读小艇文段,其他同学边圈出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语。生汇报。
预设:有多长?二三十英尺相当于多少米?对,6-9米,像一个课室那么长呢。不仅长,而且又深又窄,两头翘起。
3.读一读:请两生读小艇
师:作者用“长、窄、深、翘”四个精炼的字,把小艇的特点写出来了,谁来读出小艇的特点。
预设1:生读出来了,师直接评价:你听,他把表示特点的词读得重重的,就读出了小艇的与众不同,读出了小艇的独特之处。
预设2:生没读出来。师引导,要想读出他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表示特点的读重一点,你再来试试。
4.比一比:比较句子。
(1)同学们,这些语句既然已经写出了小艇的特点,课文中其他句子为什么不删掉呢。
课件出示
l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l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2)师:请你们读一读,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3)让我们带着想象美美的读一读!
男女生分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找一找”“读一读”“比一比”四个子活动,循序渐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小艇,在多种形式地品读中体会小艇的表达效果,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镜头三 航拍镜头——揭秘威尼斯
1.小艇为什么这样设计呢?这和威尼斯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原来,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谁来说说纵横交错是什么意思?
2.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揭秘威尼斯,师讲解:威尼斯是意大利东的一座古城。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所以威尼斯也有“水城”“百岛城”等美称。
【设计意图:将课文的第一部分巧妙地放在小艇设计的原因后面出示,避免了平铺直叙,并借助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威尼斯,进一步加深对威尼斯的了解。】
镜头四 近景镜头——乘艇漫游
正是威尼斯独特的地形地貌,小艇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光看小艇,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又会有怎样一番惬意呢?接下来,让我们把镜头切近,一起乘坐小艇漫游威尼斯,看看那里的人和风情吧。(板书:乘艇感受)
1.请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看有什么感受?
2.生汇报感受,并带着感受读一读。
3.让我们舒服、惬意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4.同学们,你们从“穿过”、“打开”“耸立”“打招呼”这些动词可以知道这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生齐: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个别读,带着感受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文段,在朗读中感受乘艇情趣。】
镜头五 全景镜头——船夫驾驶
1.要想乘坐小艇漫游威尼斯,可离不开咱们威尼斯的船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围绕了哪句话来写的?
2.①你认为本段中哪个词最能形容船夫的技术好呢?——(生齐)操纵自如。②联系上下文,谁来说说操纵自如是什么意思。
3.谁能用文中的语言说说怎样才算操纵自如?
4.齐读: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威尼斯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5.同学们,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生齐)动态!现在让我们想象着坐在舒适的小艇里,感受威尼斯船夫操纵自如的驾驶技术吧,再次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用心体会作者笔下的动静之美。
2.借助老师下发的图片和音频素材,制作威尼斯风光视频,提交到企业微信作业栏。
附:板书设计
18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等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效果。
2.利用“阅读链接”文本,与课文进行比较,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3.通过反复诵读,领略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感受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情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巧设情境,任务驱动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跟着书本去旅行》的第一个制片任务——拍摄威尼斯的风光视频,同学们,请看!这节课我们要为这个视频招募优秀讲解员。
2.谁来说说,做好一名讲解员需要做哪些前期工作?预设:了解介绍的地方
是的,要当好讲解员,我们首先要十分熟悉介绍的地方,尤其对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画面,我们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讲解。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威尼斯河面上,去感受那一幅幅具有无限情趣的画面吧。
【设计意图:2022版《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本课链接单元口语交际,巧搭学习路径,将领略威尼斯风光与“小小讲解员”结合起来,直击单元语文要素。】
板块二:聚焦画面,感悟情趣
第一个子任务:聚焦白天的威尼斯
1.你瞧,威尼斯河面上都有谁?预设:商人、青年妇女、许多孩子、老人....男生读:现在请男同学带我们去看看威尼斯的人们都在外出做什么?
女生读:请女生读出威尼斯白天的热闹场面。(相机板书:白天——热闹)
2.人们还可能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3.对的,威尼斯的人们还很爱看戏。(全班齐读)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师:这段和第六段的前半部分写了热闹的威尼斯,属于什么描写?——(生齐)动态描写。(板书:动)
第二个子任务:聚焦黑夜的威尼斯
1.小艇往来穿梭时,威尼斯一片欢声笑语热闹无比,当小艇停歇时,威尼斯的夜色又如何?请1生读。
2.师配乐范读。多么让人陶醉的夜色呀,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谁还想读。(相机板书:黑夜——寂静)
3.同学们,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生齐)静态描写。(板书:静)
4.让我们边读边想象,一起去看看寂静的威尼斯吧。配乐全班读。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真正做到“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威尼斯城市的喧闹与宁静。】
5.小结:从黎明到夜深人静,我们可以看到小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动,城市就怎么样?(喧闹,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静寂、沉静,入睡了)。 所谓“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作者马克吐温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威尼斯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板块三:类文对比,探究表达
出示阅读链接,思考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圈出这两个片段和课文共同写的景物。
用“~~~~” 画出表现动态美的句子,用“ ”画出表现静态美的句子,并简单批注感受。
三位作者对威尼斯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同类文本比较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提炼、概括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板块四:小组合作,解说展示
将视频分解成四幅图片,每位小组负责自选一个画面,小组内练讲试、讲。
派代表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分解学习任务,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布置作业】
1.为威尼斯风光片,录制“小小解说员”解说视频上传到企业微信作业栏,班级评选出“金牌讲解员”,在口语交际课进行展示。
2.阅读漂流:《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
【设计意图: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通过录制视频提交到企业微信,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诊断、分析,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附:板书设计
18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简笔画)
外形特点
重要作用
驾驶技术
典型
乘艇情趣


白天—热闹
黑夜—寂静
(静)
(动)
独特感受
动静结合
典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