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登岳阳楼》这首诗本身并不难理解,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读懂诗歌的 大意内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在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杜甫笔 下所写洞庭湖之景的壮阔雄浑,明确杜甫写景的手法,体会杜甫诗中深沉蕴藉的 情感,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同时,加深对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博大的形象的认 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相应的引导和提示,而不代替学生直接给出观 点,帮助学生打通学过的杜甫诗歌,加深理解,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真正 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学情分析
优势:
1.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已学习背诵过多篇杜甫诗歌,对杜甫及其诗歌有一定 的了解。
2.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思路和方法。
3.高二(3)班作为整体学习程度较好的班级,许多同学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
1.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朗读水平欠佳,缺乏感情。
2.大部分同学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缺乏自信和勇气。
三、学习目标
1.欣赏杜甫笔下所写洞庭湖之景的壮阔雄浑,分析写景手法。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情感的体味。
3.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认识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博大的人格魅
力。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
理解杜甫笔下所写之景的壮阔雄浑以及写景手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 首诗。
学习难点:
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认识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博大的人格魅 力。
五 、教学方法
诵读、问题引导、讨论、文本联读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导语:公元768年冬天,杜甫漂泊到了岳阳, 这一年,他56岁,贫病交加,距离他生命终结 只剩不到两年时间。寄居在一条小舟之上的杜甫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洞庭湖水色山光尽收眼 底,这片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的水域,曾 让屈原写下湘君和湘夫人的恋歌,也让杜甫感慨 万端,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听导入, 进入课 堂情境 通过简介带 出杜甫创作 此诗的时间, 杜甫境遇,让 学生对杜甫 及这首诗有 个印象式的 了解。
任务 — : 初读 读准字音,整体感知。 强调:坼(chè) 齐读 读准字音
2
任务 二 : 赏读 ①思考:首联应该怎样来读 为什么 预设:语气平缓。暮年登楼,有登楼之喜,但今 昔之间,时间跨度很大,诗人和唐王朝都经历了 万般艰难,沧海桑田,昔年愿望虽得以实现,喜 悦也不再纯粹,而是多了几分沉郁,历尽千帆的 平静。(引刘过词) 回答问 题 齐 读 首 联 ( 深 沉 、 平 缓 ) 让学生把握 诗歌首联中 的感情
②颔联 思考: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 请置 身诗境,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画面。如果用一个词 来概括,如何概括 (预设:壮阔、雄浑。) 材料补充:刘辰翁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 浑之绝。” 思考:颔联所写之景的壮阔雄浑是怎样体现出来 的 请从写景视角、用词、修辞、炼字、上下联 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加以分析。 预设:①诗人站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上,登高临 远,俯视洞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②吴楚、乾 坤,地域范围很广,表现洞庭湖之壮阔。③用夸 张的修辞,写出洞庭湖浩瀚无边。④坼,分裂, 裂开,有力量感,写出洞庭湖的气势磅礴,波澜 壮阔;浮,漂浮,日月星辰好似漂浮在洞庭湖上, 写出洞庭湖一望无际,吐纳囊括天地万物,体现 了壮阔雄浑。⑤第二联和第三联之间形成对比, 雄浑的更见雄浑,孤苦的更见孤苦。(出示课件, 回顾引用郦道元、曹操诗文及孟浩然、范仲淹写洞庭湖 名句。) 材料补充:①黄生评价。②浦起龙评价。 ① 自 主 思考,同 桌交流, 深 入 赏 析 第 二 联 , 展 示。 ②齐读 第 二 联 ( 读 出 气势,读 两遍) ③ 齐 读 二 三 联 ( 读 出 情 感 起 伏 ) 引导学生置 身诗境,缘景 明情,理解杜 甫笔下所写 之景的雄浑 壮阔,掌握写 景常用的艺 术手法。
3
思考:曹操、范仲淹等都能写壮阔之景,那么什 么样诗人才能写出如此壮阔雄浑之景 预设:有大志向、胸怀宽广。杜甫的胸怀博大, 在于他无论穷达,都心忧社稷,心系苍生。(引: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 内热。) 回 答 问 题 通过链接已 学过的杜甫 诗歌,温故知 新,加深对本 诗的理解
③颈联、尾联 思考:这首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杜甫心系苍生 预 设:尾联。戎马,北方战事又起,吐蕃入侵。思 考: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 预设:为自己,更为苍生。为自己:联系颈联, 人生暮年,天涯漂泊,音书断绝,贫病交加。(引 《阁夜》《旅夜书怀》《登高》)为苍生:山河破碎, 吐蕃入侵,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引《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阁夜》《登高》) 小结:杜甫暮年登楼,虽有喜悦,有感慨,但更 多的是平静,而当他登上岳阳楼,洞庭湖的壮阔 之景唤醒了他内心的豪情,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 的漂泊无依,而杜甫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无论他的 生活环境多么逼仄,都不会只见一己之小,他始 终能透过自己的生命透镜看到天下苍生之苦,这 便是杜甫所以为诗圣的缘由。这也使他的诗境由 狭而又转阔。这种阔与狭的对比转换,在杜甫的 其他诗中也有表现。(引《登高》《秋兴八首》其一《旅 夜书怀》)一首五律,他写出了自己的豪气,也写 出了自己的忧国忧民,这种转折跌宕起伏的语 势,丰富深厚的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杜甫沉郁 顿挫的诗风的体现。 齐 读 全 诗,读出 情 感 变 化。 引导学生透 过不同诗篇, 加深对杜甫 人格的认识。
4
任务 三 : 联读 情 境 :我们读了杜甫的很多诗,印象中的杜甫就 是忧国忧民,天涯漂泊的形象,他活得太沉重, 因而觉得他不如李白飞扬潇洒,不如苏轼乐观旷 达,但人是丰富多面的,杜甫也是。我们还在他 的诗文中读到过什么样的杜甫 预设:①顽皮——《百忧集行》②意气风发,充 满豪气—— 《望岳》《饮中八仙歌》③忧愤、 柔情——《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月夜》 回 顾 所 学诗歌 引导学生打 通已有知识, 多方面认识 杜甫
请引用杜甫诗句,以“读杜甫”为开头,仿写两
任务 个句子。 考察学生对
思考写
四 : 翻阅杜甫诗篇,他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令我 杜甫及其诗
作并表
随堂 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杜甫,我懂得“致君尧舜 歌的理解程
达交流
练习 上,再使风俗淳”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读杜 甫 , ;读杜甫 , 度
听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写景的手法,加深了对
课堂 回 顾 本 回顾课堂收
杜甫及其诗歌风格的认识,希望我们课后能继续
总结 节 课 收 获
读杜甫诗歌,获得生命的滋养。

课后 作业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虽 然并称,但他们在风格上却有很多不同,请尝试 对比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说说他们二人 的风格有何不同。 记录作 业 学习对比鉴 赏,加深对杜 甫诗歌风格 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 杜甫
(


)
5
6

(


)
沉郁顿挫 千秋诗圣
见天地之大
见一己之小
见生民之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