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学 设 计第2周 第课时 计划使用日期:2024年9月2日 备课日期:2024年8月29日章节及课题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百合花 教学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及 教学要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概括主要情节;品味清新俊逸的语言风格。 2.审美鉴赏与创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感受人物间情感波动变化;理解百合 花的象征意义。 3.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关键情节,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战争年代淳朴真挚的人情之美。教 学 分 析 教学 内容 《百合花》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的赏析。教学 重点 把握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写作风格,结合背景感知主题。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和分析。文本分析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没有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而是以女性的情怀去写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 淳朴的人性之美。教学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揣摩人物的 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教 具 PPT课件、希沃白板组长审核 年 月 日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新 课 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这节课我们就 要来学习小说了。大家在初中的时候也学习过很多小说了,那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说,鉴赏小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 兴趣。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少教多学教 师 活 动 ( 少 教 ) 学 生 活 动 ( 多 学 )一、知人论世1授 课 内 容 1.作者简介 茹志娟1925年生于上海。3岁时(1928年)亡母,幼年随 祖母做手工活为生。11岁(1936年)进上海私立普志小学读书, 一年后辍学。13岁(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 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插班入浙江武康中学。18岁(1943年) 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 工作,后担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 等职。19岁(1944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文工团组长、 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22岁(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6 岁(1951年)创作的话剧获南京军区55年文艺创作二等奖。30 岁(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33岁(1958 年)发表多篇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茅盾 的赞赏,从此声誉鹊起。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 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2.介绍背景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 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 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 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 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 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 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1957年前后,茹志娟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 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娟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 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 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在承受着政治氛围 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 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 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 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 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边靠近,通 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 到一个班里旁听开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 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红,说的也平常的家 常话,这种反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 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 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2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于是,茹志娟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 故事,首先设定的便是他的性格:质朴羞涩。而至于小说的主 题她并未想过。她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小说,但作品寄 出去后不久便被退稿,理由是“感情阴郁不能发表”。几经周折, 小说《百合花》终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 3.有关文学常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 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 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小说三要素是指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2)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 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 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铁凝、王 安忆、林白、陈染等。茹志鹃用女性的眉笔细腻地展现了普通 人特别是女性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显示了茹志鹃在十七年 时期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性。 (3)百合花 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鳞茎由许多白 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百合象征夫妻恩爱,百年好合,一直是婚礼上的用花。 二 、整体感知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 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 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 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三 、文本研读 环节一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接下来我们就从小说要素方面来重点分析《百合花》这 一篇小说。首先是情节,给大家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一 会儿请同学来概括小说的内容。 (提示: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2.带领学生进一步梳理: 从人物角度来概括情节,文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这些人物之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 预设回答:学生从事件发展的 顺序来概括情节。3再简洁一点可以是: 送人-借被-牺牲-献被 所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对应: 开端:送人; 发展:借被; 高潮:牺牲和献被; 结局:盖被。 环节二深入文本,分析形象 过渡:小说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我,通讯员,新媳妇。 核心人物是谁 通讯员和新媳妇。“我”是叙述者,是线索人物。 1.阅读第一二部分,找出“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 2.通过“我”的视角,看到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青涩、腼腆、羞涩、拘谨、纯真、质朴、(忠诚、英 勇无畏、舍己救人) 3.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除了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等方面去分析,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 就是细微、具体的描写,看似闲笔或赘笔,可有可无,但有了 这个细节却能够让人物更加真实饱满。比如: (7)“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42)“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 花 ” 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通讯员的步枪筒 表现了通讯员什么 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天真、孩子气;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4.作者为什么重点写通讯员的青涩、纯真 明确:前面正面描写通讯员的憨厚,与后面侧面描写他在 战场上的无畏形成了鲜明对比。英雄都是英勇无畏的。他怕和 女孩儿说话,却不怕手榴弹。这更能突出他的憨厚和英勇。作 者让通讯员有了普通人的特点,更加让人觉得真实、有温度。 5.“我”和通讯员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1)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 (2)“我”和小通讯员去借被 子。 (3)小通讯员为救人牺牲。 (4)新媳妇献出她的百合花 被,盖在小通讯员的遗体上。 明确: (5)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 来。 (6)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 趣。 (11)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 起来。 (40)我已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 的小同乡。4明确: ①同志间的友情; ②“我”对通讯员称呼的变化,由“通讯员”变为“傻乎 乎的小同乡“拖毛竹的小伙”小通讯员”。说明“我”对通讯员 的感情已超出了革命同志的情感,还有一种如同亲人、手足般 的亲密,把他当成小弟弟、傻乎乎的小老乡。 6.请同学们结合第三、第四部分情节,试着分析新媳妇的 形象特点。 明确:善良、美丽、纯真、娇羞、通情达理 …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补充) 7. 新媳妇和通讯员之间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1)是爱情吗 (2)通讯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没有结婚、没有对象,对 异性是一种羞涩、腼腆,而刚过门的新媳妇既有少女的天真活 泼,又具有一种母性的关怀,对这样一个腼腆的小伙子不免有 些打趣、调侃,像对自己的弟弟一样。 (3)当通讯员牺牲的时候,这种情感又更加深入了,表现 在她为通讯员缝肩上的破洞、为他亲手盖上崭新的百合花被时, 是一种崇敬、尊重,也饱含着她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生命逝去的 怜惜、痛心。 小结:所以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情感正如她对通讯员的称呼 “同志弟”一样,一方面是对一个年轻人的如姐姐对弟弟般的 关怀,一方面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保卫国家的战士的尊敬和怜惜。 8.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新媳妇的形象,如果把新媳妇换成 大嫂、大娘的形象可以吗 (1)因为是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才会有碰巧借到她唯一的 嫁妆,一条崭新的百合花被。 (2)如果是大娘的形象,通讯员就不会是羞涩、别扭的反 应了。更能体现出那种纯洁的情感。 (3)当通讯员牺牲时,新媳妇非常激动、悲伤,以至于即 使别人阻止,也要为死去的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盖上自 己的百合花被。如果换做大嫂、大娘的形象这样做的可能性不 大。因为新媳妇刚刚结婚,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 对生活充满了喜悦和盼望,可是当她看到这样一个跟她年龄差 不多大的年轻小伙子前不久还在说说笑笑,转眼却变成了一具 冰冷的尸体,这种冲击对于她来说是巨大的。 百合花被,一 头代表着崭新的幸福生活,另一头却连着逝 去的年轻生命,是对年轻战士的祭奠和惋惜,增强了小说的悲 剧色彩。 环节三品味语言,赏析艺术51.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请大家在书 上分别找出。 明确: (1)社会环境:1946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 攻。 补充战争背景:是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在1946 年中秋之夜我军向敌人发起的一次总攻战役,是以战争为题材 的文学作品,因此《百合花》属于战争文学的范畴。 2.作品以战争为背景,写了小通讯员的牺牲,但整个作品 给我们的感觉是温和、细腻的,为什么 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自然环 境 : ①4“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②45“天黑了.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3.这些描写与情节似乎没有关系,可不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可以。 (1)缓和情节上的急促。 (2)构成情绪上的起伏。 (3)美好、团圆与战争、牺牲形成反差,笼上一层悲剧色 彩。 (4)即使在战争年代,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感知, 代表着人们从未停止的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渴求。这会让读者 感觉生命中仿佛有那么一瞬残酷的硝烟在悄悄隐退与后文人与 人之间那种纯洁、美好的情感相辉映,具有一种抒情的、诗意 的笔调。 4.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什么重点刻画人与人之间 的真情,而非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呢 背景补充:茹志鹃《写<百合花>的经过》:“战争使人不能 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 分钟,甚至只来得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环节四回顾课堂,归纳主题 小说题目“百合花”有什么含义 能否换成“百合花被” 明确: (1)表层含义,指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 (2)白色的百合花象征着纯洁,不仅代表着三位主人公美 好善良的品格,也体现了青年男女的纯洁无瑕的情感,是一曲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象征着人性美与人情美。 (3)对战争中逝去的年轻生命的祭奠和慰藉。6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少教多学练 习 巩固 总结归纳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学有所获,掌握考点。归 纳 小 结 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中说过:“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 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为什么如此 相信大家 读完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身上所体现的军民之情,人性 之美如“百合花”一样开放在我们的心上! 总结内容,回顾所感。作 业 布 置 文中还有多处细节描写,如衣肩上的破洞、两个干硬的馒头、中秋的 月亮等,试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观看同名改编电影《百合花》,比较电影中的情节与 小说中的情节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小说中的情节还是电影里的情节,说 说你的理由。板 书 设 计 百 合 花 我——线索人物 革命友情——同乡、手足之情 通讯员—青涩、憨厚、纯真、善良、 英勇无畏、忠诚负责 代表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象 征人情美、人性美 对逝去的年轻生命的祭奠关切、怜惜 新媳妇一美丽、善良、纯真、 娇羞、通情达理课 后 反 思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