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 中国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19 中国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19 中国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北干流碛口至禹门口河段,下距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仅有10.1千米,左、右两岸分属不同省区,目前工程建设前期的勘测和环评工作正在进行。读古贤水利枢纽位置图,据此完成1~3小题。
1.关于在黄河中游增建古贤水利枢纽的主要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渭河下游的洪涝发生概率 B.减轻大北干流的泥沙淤积现象
C.取代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任务 D.缓解整个晋豫地区的缺水问题
2.古贤水利枢纽建成后运行初期,壶口瀑布可能会出现( )
A.瀑布北移加快 B.洪水期水量增多 C.含沙量增大 D.枯水期流速加快
3.禹门口至小浪底河段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提黄灌溉河段,古贤水利枢纽的建设有利于山西省( )
A.减轻土地的盐碱化 B.稳定农田灌溉用水
C.改善汾河航运条件 D.扩大煤炭产业规模
受某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某地某年3月7日~11日前后气象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下图为该地3月7日02:00~11日23:00期间“地面温度、PM2.5浓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4~5小题。
4.该地该时段最大风速出现在( )
A.3月7日20:00 B.3月8日20:00 C.3月10日20:00 D.3月11日20:00
5.该天气系统过境后,该地( )
A.近地面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B.近地面气温降低,湿度下降
C.近地面风速变小,污染降低 D.近地面能见度高,风速变小
阿克苏河是天山南坡水量最大的河流,对下游水资源供应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阿克苏河流域,下表示意阿克苏河三条主要支流的基本数据。年径流变差系数反映了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程度,即径流量在不同年份之间的波动情况。据此完成6~7小题。
河流名称 海拔高度(m) 径流总量(108m3) 冰川融水径流量(108m3) 四季分配(%) 年径流变差系数
春 夏 秋 冬
昆马力克河 1427 45.4 23.80 8.7 67.8 18.6 4.9 0.16
台兰河 1575 7.19 4.57 11.2 66.7 17.0 5.1 0.13
托什干河 1909 28.92 7.66 17.6 60.1 17.5 4.8 0.20
6.关于台兰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大 B.有凌汛现象 C.流量季节变化大 D.水能丰富
7.与我国华北地区河流相比,阿克苏河年径流变差系数小的原因是( )
A.流域面积小 B.冰雪融水补给比重大
C.地势起伏大 D.结冰期长
无定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典型的风水复合侵蚀区。风向与河道夹角不同,引起风水交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不同。流动沙丘也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造成风沙灾害,另一方面能蓄调水分。下左图为无定河流域图,下右图为无定河流域不同方位起风沙频率图,据此完成8~9小题。
8.冬春季节,无定河区域流动沙丘沿河岸蔓延明显的河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近年来,无定河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更大,可能的原因是( )
A.流域面积增大 B.流动沙丘减少 C.上游水库建设 D.畜牧业的发展
2022年6月16日,沿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至若羌段铁路(和若铁路)开通运营,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形成。据此完成10~12小题。
10.与和若铁路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重大防护工程是( )
A.风沙防护工程 B.雨涝防护工程 C.水土保持工程 D.冰雪防护工程
11.和若铁路沿线外侧栽种乔木,靠近铁路侧栽种灌木,灌木的主要作用是( )
A.防风 B.拦沙 C.固沙 D.输沙
12.该铁路环线的开通运营,有利于( )
①带动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②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
③东部人口大规模迁往新疆
④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面图甲为我国某一种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料图,图乙为我国小麦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13~14小题。
13.图甲表示的小麦类型主要分布在乙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导致图乙中小麦地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海拔 C.土壤 D.水分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盆地内分布了大面积的沼泽和草原。若尔盖盆地曾经是一个内流湖,周边水系如贾曲,白河、黑河等皆以古湖泊为终点。欧拉—柯生河段所处区域曾是分水岭,古黄河源头位于分水岭西北侧,欧拉—玛曲河段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古湖泊。随着构造抬升运动,古黄河源头逐渐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致使古湖泊湖水外泄。古湖泊消亡后,若尔盖盆地在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多次来自上游的大洪水事件。根据野外调查,盆地内黄河河岸剖面的下层为典型的古湖相沉积层,上面覆盖的风沙层物质性质与洪水沉积物相近。左图为若尔盖盆地区域示意图,右图为若尔盖盆地黄河某河段河岸剖面示意图。
(1)分析古黄河源头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的原因。
(2)说明古湖泊湖水外泄后原古湖区自然环境的变化。
(3)推测黄河河岸剖面风沙层的形成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古贤水利枢纽能够削减下游小北干流洪水期流量,降低对渭河的顶托作用,有利于渭河河水的下泄,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A正确;古贤水利枢纽位于大北干流的下游,会降低大北干流的流速,加剧泥沙淤积,B错误;不能取代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任务,C错误;古贤水利枢纽不能增加水量,不能缓解缺水问题,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贤水利枢纽位于壶口瀑布上游,修建后会调节黄河径流量,使洪水期水量减少,枯水期水量增大,流速加快,B错误,D正确;会降低洪水期的水量,导致瀑布北移速度减慢,A错误;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上升,流速下降,泥沙在库区淤积,使得水库下游黄河含沙量减少,壶口瀑布含沙量也减少,C错误。故选D。
3.答案:B
解析:古贤水利枢纽建成之后,会调节禹门口至小浪底河段河流径流量,导致河流径流量稳定,为农业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B正确;农业灌溉增加之后,可能会增加土地盐碱化,A错误;汾河不具备航运职能,C错误;水利枢纽的建设不能扩大煤炭产业规模,D错误。故选B。
4.答案:B
解析:此时为3月份,为北半球冬半年,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根据图示信息可知,3月8日20:00附近降温幅度最大、降温速度较快,且PM2.5浓度大幅度降低,说明出现最大风速,B正确;3月7日20:00、3月10日20:00、3月11日20:00降温幅度小于3月8日20:00,风速相对较小,A、C、D错误。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降温现象,推断应为冷锋过境。近地面气温降低,大气容纳水汽能力下降,湿度下降,B正确;冷锋过境之后,被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朗,A错误;冷锋过境只是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对于其他污染影响不大,污染降低不一定会降低,C错误;冷锋过境之后与地面能见度高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台兰河是新疆阿克苏河的支流之一,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读表,台兰河径流总量仅7.19108m3,河流径流量小,A错误;读图可知,台兰河由北向南即由高纬方向流向低纬方向,不会出现凌汛现象,B错误;由表中四季分配可知,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C正确;由图可知,台兰河流程较短,在干流的下游河段汇入,流域内的地势起伏较小,水能相对缺乏,D错误。故选C。
7.答案:B
解析:由表可知,阿克苏河位于新疆,受夏季风的影响小,降水少且降水的年际变化小;河流以冰80°E给为主,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小,故河流的年径变差系数小,而华北地区以降水补给为主,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大,河流年径流变差系数大,B正确;与流域面积、地势起伏、结冰期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8.答案:A
解析:流动沙丘蔓延明显的河段应该是风沙活动比较强烈的河段。由右图可知,冬春季节,西北方起风沙的频率最高,因此与这个方向夹角越小的河段,沙丘蔓延越明显。④河段与这个方向夹角最小,且位于河流上游,因此风沙臺延的影响相对较明显,因此①河段流动沙丘沿河岸蔓延最为明显,A正确。故选A。
9.答案:B
解析:流域面积增大,一般会使河流径流量增加,但不会使季节变化更大,A错误;由材料可知,流动沙丘能蓄调水分,据此可以推测流动沙丘减少,蓄调水分能力下降,因此汇入河流的径流会变多,对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会变大,B正确;上游水库可以调节下游的径流量,使下游径流量李节变化减小,C错误;畜牧业的发展可能会加剧风沙灾害,风沙灾害多会使流动沙丘增多,从而加大调蓄水分,使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减小,D错误。故选B。
10.答案:A
解析:和若铁路经过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危害大,因此与和若铁路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重大防护工程是风沙防护工程,A正确;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降水少,洪涝发生频率低,水土流失不明显,B、C错误;冰雪灾害也只在冬季偶发,D错误。故选A。
11.答案:C
解析:和若铁路在沙漠地区修建和运行,风沙是影响列车运行的主要危害,在铁路两侧栽种乔木和灌木,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相比灌木,乔木防风效果更佳,A错误;乔木比灌木高大,对风沙流的阻拦作用比灌木好,B错误:灌木比乔木低矮,且多呈丛状,固沙(阻拦沙粒被风吹起)效果比乔木好,C正确;当地靠近沙漠,气候干旱,岩石物理风化显著,沙源丰富,仅靠在靠近铁路侧栽种灌木难以实现减少,D错误。故选C。
12.答案:C
解析: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完善了区域交通运输网、便利了沿线地区的对外联系,有利于带动沿线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①②④正确;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该铁路并不能促使东部人口大规模迁往新疆,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我国小麦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春小麦一般春季播种,秋季收割,一年一熟;冬小麦一般秋季播种,夏季收割,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图甲中的小麦应为冬小麦,我国冬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②③正确;①是三江平原,纬度高,冬季寒冷,种植春小麦,①错误;④是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地区,热量不足,种植春小麦,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
14.答案:A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图乙中②③为冬小麦分布区,①④为春小麦分布区,①位于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④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地区,热量不足,A正确;海拔、土壤、水分都不是主导因素,B、C、D错误。故选A。
15.答案:(1)构造抬升运动加大了地势落差;古黄河源头溯源侵蚀作用加强;古黄河最终切穿分水岭井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
(2)古湖泊湖水外泄后,古湖泊消亡,湖床大面积裸露;湖区逐渐发育成沼泽(湿地)和草原;陆生环境替代了水生环境。
(3)末次冰消期大规模的冰雪融水造成洪水事件,洪水在盆地内泛滥,将古湖床出露的松散湖相沉积物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洪积物沉积层;洪水事件后,在强劲的高原风力作用下,洪积物被风力侵蚀、搬运、堆积,在盆地内形成风沙沉积层。
解析:(1)本题实质是地理过程问题,要求“分析”“原因”,即分析地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学生运用要素分析法(要素综合思维)即可解决。由材料“欧拉—玛曲河段所处区域曾是分水岭,古黄河源头位于分水岭西北侧,欧拉—玛曲河段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古湖泊”分析可知,古黄河源头与欧拉—玛曲河段分别位于分水岭的西北侧和东南侧;由材料“随着构造抬升运动,古黄河源头逐渐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可知,构造运动导致地形抬升,则河流溯源侵蚀加强切穿了分水岭,发生了河流袭夺现象。抓住“构造抬升”的因及“河流贯通”的果,需要构建地形对河流袭夺过程影响的逻辑链:构造抬升地势落差变大溯源侵蚀加强切穿分水岭河流贯通(袭夺)。
(2)本题实质是地理联系问题,要求“说明”“变化”,即分析地理联系中的因果关系,考生运用要素分析法(要素综合思维)即可解决。由材料“若尔盖盆地曾经是一个内流湖”“古黄河源头逐渐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致使古湖泊湖水外泄”可知,地理要素变化的因是“古湖泊湖水外泄造成湖泊消亡”,结果是造成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湖床出露,湖泊演化为沼泽、湿地和草原,陆生植被发育,陆地生态系统取代水生生态系统。
(3)本题实质是地理过程问题,要求“推测”“过程”,即反演地理过程的形成,需要学生运用时间综合思维进行分析。风力沉积地貌的形成包括“物质基础”和“动力过程”两个方面。材料使用了地质剖面景观图,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出了要求。地质剖面的“下层古湖相沉积物”之上为“风沙层”,若学生直接将风沙层的物质来源分析为“湖相沉积物”则回答错误。文字材料“上面覆盖的风沙层物质性质与洪水沉积物相近”将风沙层的物质来源指向“洪水沉积物”,由材料“古湖泊消亡后,若尔盖盆地在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多次来自上游的大洪水事件”可知,湖相沉积物是洪水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即风沙层的沉积地理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洪水事件期,古湖泊干涸后的湖相沉积物为洪水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动力过程是洪水造成的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第二阶段为强烈的高原风作用,洪水沉积物为风沙层的物质来源,动力过程是高原风造成的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