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时空观念】结合教材相关地图,归纳迪亚士等航海家开辟航路的时间、过程和路线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历史解释】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重大历史作用以及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家国情怀】感受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地理大发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的,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主要航海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新航路主要路线的空间认识不够清晰,尤其在对其他国家新航路的开辟活动缺乏了解,导致对新航路开辟活动认识的狭隘性。学生对各航海家的远航探险活动的兴趣较高,学生不单纯满足于教材的结论,对图文史料等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史料研习的能力,但是对如何准确全面描述新航路开辟的历程,如何获取、辨别史料和如何运用史料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有待提高。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思考问题。 快问快答: 观察下面图片,请大家思考16世纪的世界地图为何重绘?如何重绘? 全球航路的开辟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开启,人们通过海洋看到了越来越清晰的世界。
环节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探究一:面对未知的世界,为什么他们要去远洋航行? 材料一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是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在15世纪,追求黄金的热弥漫全欧洲,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材料四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传播基督教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五 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徐蓝《世界近代现代史》 探究二:面对未知的世界,为什么他们能去远洋航行? 提问:结合教材35页,归纳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材料一:......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改进了的帆船又可减少100-200个划手......因而也更经济了。此外,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在造船技术方面,葡萄牙人走在最前面,能建造多桅大船。......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期间的西欧在海上占了优势。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材料二: 材料三:在伊比利亚半岛,历时8个世纪之久的再征服运动到15世纪逐渐结束。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完成了政治统一进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必要的组织能力。封建国家为了扩大贸易,增加财源,进而发动海外掠夺,对开辟新航路予以必要的支持,提供了重要条件。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师生合作小结: 根据材料,从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直接原因、精神动力等方面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1.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即提高学生分析及概况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环节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新航路的开辟 其他航路的开辟 【教师讲述】 英国卡伯特发现纽芬兰 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 英国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 荷兰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 其他航线探寻高纬度和南半球地区,世界主要的大陆和大洋被航海家的航线连接起来。 阅读教材,梳理填写表格。 1.通过表格整理,培养学生知识梳理、总结归纳的能力,将基础知识体系化、框架化,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运用地图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环节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提问:对比两幅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的航海图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展示地图(教材40页) 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地理方位和海岸线更加清晰; 美洲被绘制为一块独立的大陆 说明:16世纪世界地图的绘制摆脱神秘色彩,绘图更加精确: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的经济行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物质文化沟通大大增强。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炫富,一个求财。而后者却让世界图卷的重绘在这一时期趋于完善。 探究:如何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展示材料(教材39页【学习拓展】): 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变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西方的探险家们日益从东方文明的仰慕者转变为贪婪傲慢的掠夺者,他们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寻找香料和发现基督徒,而是要蚕食、鲸吞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乃至于彻底征服和瓜分整个世界。——随着走向世界的深入,大航海的目的从对外界的探索、获得市场、黄金、传播宗教逐渐走向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 而这种扩张的代价是什么呢?对亚非拉美国家强制的占领、侵占与掠夺。这些开辟航路的探险家们,是卓越的航海家,但他们也是贪婪的掠夺者——是英雄,也是强盗。 主要针对全课内容进行深化探究,通过将全球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展示全球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历史带来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初步掌握对比论证的史学方法。 通过多方材料的分析,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正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总结归纳。 提纲式结构比较完整,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课堂检测 1.(2023.广东高考)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正确答案:D。 【解析】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据材料“过探险活动”“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可知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基础上开辟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主要强调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与“控制海洋”“所有大陆”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从传统到现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排除B项;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 2.(2022.山东高考)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正确答案:C。 【解析】 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