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及蝉的习性,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 兼顾的特点。
3. 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 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梳理蝉的生长过程,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蕴含的科学精神,理解作者对蝉的情感。
(2)学习文章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蝉的图片或播放蝉的鸣叫声,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 (明确: 蝉)
2. 讲述: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它的叫声清脆悦耳。今天,我们将跟随法国 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脚步,一起去探寻蝉的世界。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 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他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著有《昆虫记》这部被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的巨 著。
2. 简要介绍《昆虫记》:《昆虫记》又叫《昆虫物语》,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不仅是文学 巨著,也是科学百科。在书中,作者以人性观虫性,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体。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词:金蜣、涂墁、臃肿、罅隙、纳、轧扁、孵化、鳍、跳蚤、车辙、黏土、扒掘、 喧嚣、钹、寻觅。
请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按每行4个词语进行讲解:
金蜣、纳、孵化、寻觅:这些词语与蝉的生长过程或生活习性有关,金蜣和纳是蝉的天敌 或食物,孵化是蝉的生长阶段,寻觅体现了蝉的活动。
涂墁、罅隙、车辙、黏土:这些词语描述了蝉的生活环境,涂墁和车辙可能与蝉的栖息地 有关,罅隙和黏土是蝉可能出现的地方。
臃肿、轧扁、鳍、跳蚤:臃肿形容蝉的外形,轧扁和跳蚤可能与蝉面临的危险有关,鳍是 蝉身体的一部分。
扒掘、喧嚣、钹:扒掘体现了蝉的行为,喧嚣和钹则与蝉的声音有关。
3. 提问:文章围绕蝉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蝉的地穴、蝉从地穴出 来脱皮的过程、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
4.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交代“我”观察蝉的优势和蝉的生活情况(1)。
第二部分:写蝉的地穴以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2 -11)。
第三部分: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12 - 24)。
第四部分:作者发出感慨,蝉生长的艰难,进而让人们喜爱它们,尊重生命,亲近自然(25 -26)。
四、细读课文,探究蝉的地穴
1. 提问: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 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 (明确: 蝉的孔口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而其他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 蝉遗弃下的储藏室,分析蝉和其他掘地昆虫的工作方法得知的。)
2. 展示相关语句:“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
地说明了蝉的地穴的深度和构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提问:文中是如何描写蝉建造地穴的过程的 体现了蝉的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通
过“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有力的后足踩踏着土地,后腿上有两排 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蝉建造地穴的过程,体现 了蝉的聪明和勤劳。)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蝉的地穴的特点以及蝉建造地穴的过程。下节课我 们将继续探究蝉的其他习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蝉的地穴的相关内容,谁能说说蝉的地穴有什么特点 (明 确:蝉的地穴孔口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隧道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完全关闭。)
2. 讲述: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蝉的其他习性。
二、研读课文,探究蝉的卵
1. 提问:蝉是如何产卵的 (明确: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 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2. 展示相关语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 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体现了蝉的 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面对纳破坏自己 产的卵时无动于衷的表现,体现了蝉的本能和无奈。)
3. 提问:蝉卵遭遇了哪些破坏 (明确:蝉卵可能会被纳等天敌破坏。)
4.引导学生思考:从蝉卵的遭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体会到蝉生长过程 的艰难,生命的脆弱。)
三、品味语言,体会特点
1. 提问: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明确:文章语言具有准确 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例如,“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中“大都”一词体现了语言的 准确性;“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 在树枝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虫的情态。)
2. 展示语句:“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 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提问:这 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充满感慨地概括了蝉的一生,既照应了对蝉的地穴 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的产卵、孵化过程的叙述,并且对全文做了形象的总结,还激起了人们
对蝉这种小生灵的敬佩、同情,令人印象深刻。)
四、深入探究,理解情感
1. 提问:作者对蝉的情感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对蝉充满了敬佩和同情。他敬佩蝉在 黑暗中四年的苦工,只为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同情蝉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艰难和危险。)
2.提问: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如“它工作好几个星期, 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蝉 的勤劳和坚韧的敬佩;“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 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等语句,表达了作者 对蝉的同情。)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写蝉,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 (明确:作者通过写蝉,传达 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总结全文:本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详细介绍了蝉的地穴、蝉从地穴 出来脱皮的过程、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展现了蝉艰难的生长过程, 表达了作者对蝉的敬佩和同情之情。
2.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篇目,进一步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文学魅力。 让学生观察一种昆虫,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介绍这种昆虫的习性和特点。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蝉》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蝉的生活习性,还感受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对生命的尊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多观察、多思考,尊重每一个生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