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裁培稻、裁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历史解释)2.阅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了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设计意图】:以上课内容做设问,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记忆力,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二)讲授新课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开始,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记笔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2.稻作农业的繁荣(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1,概况河姆渡文化的基本内容。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4)学生活动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建造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2,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4)学生活动【记笔记】①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②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启示:人类在利用自然时要因地制宜。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13,了解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相关史事。学生活动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①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②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大汶口文化:出现了贫富分化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的发展、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其中河姆渡文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当时已出现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学习围绕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这一内容开展。结合已有知识,通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