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
一、新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经济发展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中国通史——春秋到战国的社会变化》
教师引导:同学们,视频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变化呢?很好,各个诸侯国的卿大夫也开始参与到夺权的斗争当中,权力进一步下移,社会局势更加动荡。那么在战国时期,混乱的时局又推动了哪些新的社会变革呢?
(二)新课讲授
1.战国七雄
(1)背景:
【问题探究】结合课前导入视频及出示的形势图,你能说出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吗?
答: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加明显;
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权力进一步下移,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2)主要国家: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结合地图识记位置)
战争: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到并标画出以下内容。
①目的:发展实力,拓展疆域
②性质:兼并战争
③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④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后来魏国又出兵韩国,韩国向齐军求救。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诱使魏军回师追击,在马陵伏击魏军,射杀魏军大将庞涓,史称此战役为"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
过渡:面对如此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2.商鞅变法
(1)背景:
【问题思考】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
①军事:兼并战争激烈,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②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③政治:旧的社会秩序瓦解,各诸侯国统治者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2)概况:
(3)商鞅变法:
①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也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②内容及作用:
③影响:
材料: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变法使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奴隶制 → 封建制)。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问题探究】秦孝公病逝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处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什么启发?
成功了。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者的命运如何,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被废除,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因此变法获得了成功。
启示:①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
③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①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2)手工业: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3)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4)兴修水利:秦国都江堰
①时间:公元前256年
②人物:李冰父子
③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④功能: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⑤意义: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军事上:兼并战争激烈,战国七雄并起;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都江堰的修建更是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旧贵族们在乱世中被掀翻,新制度、新思想不断孕育,中国开始了走向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历史进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扎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史料的选择内容广泛,既有文献史料,又有图片史料,落实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