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6)学生活动经济: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减轻刑罚→增加了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政治: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简化了政务;整治了官场风气。民族关系:允许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加强了民族团结。(7)教师活动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处?学生活动2.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1)教师活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学生活动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3)教师活动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刘秀依靠地方豪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豪强势力疯长。豪强士族和庄园经济给东汉社会带来的影响?(4)学生活动经济上:很多赋税都流入到世家大族手里。政治上:豪强士族形成累世公卿,政治地位很高。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加剧与朝廷的矛盾。3.黄巾起义(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76,概况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等?学生活动课堂总结本课的题目是东汉的兴衰。兴主要是指光武中兴,东汉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衰主要是指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异同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