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灰雀》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灰雀》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灰雀》
会认 “宁、惹” 等 10 个生字,会写 “雀、郊” 等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 “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 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一)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体会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灰雀的经过。
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分角色朗读课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灰雀的图片、列宁的简介、课文录音等。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灰雀的歌声,展示灰雀的图片。
教师播放一段灰雀的歌声,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然后,教师展示灰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灰雀的样子,说一说灰雀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灰雀的课文,看看灰雀在课文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介绍列宁,引出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列宁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让学生了解列宁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教师引出课题:“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列宁在公园里发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可是,有一天,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这只灰雀去哪儿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灰雀》,去寻找答案吧。”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书要求。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同学、老师请教。同时,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让学生找出容易读错的字,如 “宁、惹、诚” 等,进行重点认读。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词语,巩固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郊外、散步、欢快、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 等,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看图片等方式进行理解。
教师让学生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齐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列宁在公园里发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可是有一天,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通过与一个小男孩的对话,最终让小男孩放回了灰雀。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分析生字的特点和难点。
分类指导书写。
教师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雀、郊、粉、粒、男、或、者、冻、惜”,注意左窄右宽的写法;上下结构的生字 “肯、诚”,注意上下部分的比例和对齐。
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如 “雀” 的第四笔是竖,“郊” 的右边是 “阝”,“粉” 的右边是 “分”,“粒” 的右边是 “立”,“男” 的上面是 “田”,“或” 的笔顺是横、竖、横折、横、提、斜钩、撇、点,“者” 的下面是 “日”,“冻” 的右边是 “东”,“惜” 的左边是 “忄”,“肯” 的下面是 “月”,“诚” 的左边是 “讠” 等。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力求书写规范、美观。
展示评议,反馈交流。
教师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表扬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根据评议意见,对自己的书写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书写水平。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书写生字。同时,查找有关列宁和灰雀的资料,准备在第二节课上分享。”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教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灰雀》,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列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有关列宁和灰雀的资料,如列宁的故事、灰雀的生活习性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过渡:“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对列宁和灰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在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继续学习吧。”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列宁是怎么发现灰雀不见了的?他是怎么做的?小男孩是怎么对待灰雀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1)列宁是怎么发现灰雀不见了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可是,他又看到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让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注和喜爱。
教师提问:“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列宁心情的词语,如 “焦急”“担忧” 等,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2)列宁是怎么做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如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等,让学生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小男孩的尊重。
教师提问:“列宁为什么不问小男孩灰雀去哪儿了,而是问灰雀呢?” 让学生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保护。
(3)小男孩是怎么对待灰雀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男孩的语句,如 “没…… 我没看见。”“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 等,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
教师提问:“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走灰雀?后来又为什么要把灰雀放回来?” 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知错就改和对灰雀的喜爱。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列宁和小男孩,读出他们的对话和情感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表情等方面的表现,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问题:从列宁和小男孩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和他人?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深化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生命,保护动物。
绘画展示,表达情感。
教师让学生用彩笔和画纸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灰雀和列宁、小男孩,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认真绘画,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表扬画得好的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小男孩的知错就改。同时,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如播放灰雀的歌声、展示灰雀的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感。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朗读感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