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 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共设四篇文章,第一篇《敬业与 乐业》,第二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第三篇《论 教养》,第四篇《精神的三间小屋》,其中《敬业与乐业》和《论教养》 都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即典型性议论文,文体特点鲜明,教给 学生阅读所有议论性文章的方法。议论性文章的样式丰富多彩,编导 的编排意图明显,即四篇互为补充,引导学生学会由浅入深,由一般 到特殊地阅读议论性文章。并且这样的文章经常出现在中考的阅读篇 目中,阅读难度更大,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教材怎样学。这一课的反讽、铺陈这些写作手法都应该表现出来,但论证方法 不太明显,可以将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在课堂上作为教学选择的内容 呈现出来,也就是说,这种非典型性文本既要突出它议论性文体的特 点,又要突出它文本的特质。【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圈点勾画,把握作者观点,理解作者立场的人道主义精神。2.通过朗读感受,体会作者运用书信体的好处。3.通过对比分析,理解铺陈、类比、反语等手法,体会其表达效 果。【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近日,“重建圆明园”的声音,在网上又热起来了。有人提出: “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国家文物局给出这样的回复: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 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有一个人对此事很有发言权,他就是雨果。 在150多年前,他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二)板书课题并解题: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这是一封信。写作对象是巴特勒上尉。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发表看法。(三)引出问题,整体感知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给巴特勒上尉写信 明确:巴特勒上尉就远征中国一中征求雨果的意见。所以雨果写 信 。师:那么巴特勒上尉的本意是什么 生:想得到雨果的赞誉。师:那么雨果心里清楚吗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第一段,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师:雨果是如何回应的呢 生:赞美圆明园,谴责英法联军(四)品圆明园之美 1.介绍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园 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罗列国内外诸多名胜。圆明园在继承北 方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广泛地汲取江南园林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被誉为“万园之园”。乾隆皇帝称赞它“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 豫之地,无以逾此”。从圆明园的复原图中,我们依稀可见它当年的 风彩。欣赏图片并介绍: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模仿中国南方迷 人的自然风景;其二,再现中国诗歌、绘画与神话中的意境。——金铁木《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 像“武陵春色”这个景区,就是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蓬岛瑶台”则取材于神话中的东海三神山。 展示两幅图片2.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雨果没有到过圆明园,那么,他是如何证明圆明园是个“奇迹”的呢, 请同桌合作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品析。要求:找出语句——读出赞美——精炼品析(1)对比《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找出铺陈的手法。一个表 现淡雅,一个表现华丽,特点不同,采用的描写方法也不同。(2)发挥想象,将圆明园比喻成一个“梦”,这个比喻增加了圆 明园的诗意和美好。(3)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了圆明园材料的珍贵、布局的复杂、 装饰的华丽、园林景观的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追问:这些内容作者用了什么句式将它们串联在一起 ——请 你 · · 请你 · · 请你 · .这是运用了第二人称 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有代入感,让人仿佛跟随作者的描述看到了过去的圆明 园。你又指谁 巴特勒上尉。 英法联军。 读者。世界各地的人。(4)运用类比的手法,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 场、圣母院类比,突出了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和地位。(五)品谴责之利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咸丰十年,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劫掠园中 珍宝,纵火焚烧了这座旷世名园,使得圆明园只留下断壁残垣,衰草 荒烟。对此,雨果毫不掩饰他愤怒的谴责。请大家小组合作探究:雨果是怎样将谴责之意表达出来的。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整理发言(先朗读再分析)(1)贬义词直接定性。(2)反语(3)运用比喻——强盗(六)品结构之妙1.这封书信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强盗行为,必将受 到历史的制裁。那么,赞赏圆明园部分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做铺垫,赞美部分展示 美好,后面展示毁灭,前后对比,以此控诉英法联军的罪行,行文思 路清晰,层层推进。2.《雨果文集》的翻译者程增厚先生多次前往法国考察,发现并 无巴特勒上尉其人,世界著名文学大师雨果却给巴特勒上尉回信。这 是怎么回事呢 用书信的形式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借这种情境来表达自己内心 的愤怒;没有“巴特勒上尉”这个人,但是有很多像巴特勒上尉一样 的人,同样值得批判。用书信可以将理性的批判与感性的抒情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六)悟情怀之广介绍雨果:雨果(1802-1885),法国诗人,作家。19世纪前期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有诗集《东方吟》、《秋叶集》、《静观集》,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 世界》《九三年》等。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 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 不够“爱国” 学生谈看法。雨果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以人类的良知,站在公正、 客观的立场上,以人道主义立场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 的”。他批判了英法联军所犯下的罪恶行径,强调侵略者的政府不能 代表人民,英法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雨果的这种立场和态度, 彰显了他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以及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尊重人类文明创造者的高尚精神。如果雨果还在,他对于重建圆明园这件事会是什么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