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件(33张PPT)+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件(33张PPT)+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4个月 东北沦陷
1937.7.7 七七事变
1月内 平津沦陷
1937.8.13 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
3个月 上海沦陷
1937.12.13 南京陷落
30万同胞惨遭屠戮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忆往昔
共产党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指中国军队与日军正面作战,主要是阵地战和防御战。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指中国军队在敌人占领区后方开辟的战场,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共产党敌后战场。
互相配合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驱逐日寇
国民党正面战场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的会战
阅读教材,找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哪些战役?
战役:指的是根据战略需要,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会战:指的是战争双方的主力或战区主力间进行的作战,也指战争双方主力之间的决战。
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
徐州
日本为打通南北战场,
南北对进,夹击徐州。
◆徐州会战
一、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打通南北战场
矶谷师团
板垣师团
津浦铁路
南下日军
山东半岛
登陆日军
会师台儿庄
合攻徐州
津浦路北上
1、背景:
①为了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②企图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
2、概况
台儿庄战役 (1)时间
(2)地点
(3)指挥
(4)结果
1938年3月
山东台儿庄
歼灭日军10000多人
一、台儿庄战役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李宗仁在台儿庄
经过激烈巷战,台儿庄大部分被日军占领。
3月23日,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
台儿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
外线部队完成对台儿庄日军的反包围。
4月7日,中国军队反攻,日军全面溃败。
李宗仁命令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必须坚持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军令,军法处置。孙连仲回答:“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孙连仲对死守台儿庄最后阵地的池峰城师长命令道:“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台儿庄战役
3、获胜的原因
一、台儿庄战役
  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做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缩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①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②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配合。
③正确的把握了战机。
思考: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从指挥者,作战人员态度,战略等多角度思考。)
台儿庄战役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
——《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
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大捷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口10万市民游行庆祝台儿庄大捷
4、意义:①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②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
◆徐州会战
1938年5月
徐州失守
◆武汉会战
武汉
1938年6月
进攻武汉
日本企图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屈服。
二、武汉会战(保卫大武汉)
材料一: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包括自苏联所得到的军事及技术援助(苏联航空志愿队)。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材料二: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1、背景
结合材料,说一说日本进攻武汉的原因是什么?
①材料一说明武汉实际上是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②材料二说明日本认为攻占武汉可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2、概况:
(1)时间:
(2)指挥者:
(3)重要战役:
1938年6月-10月
二、武汉会战(保卫大武汉)
蒋介石
花园口决堤
万家岭大捷
二、武汉会战(保卫大武汉)
(3)重要战役:
万家岭战役
①战术特点:
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分割包围
②结果:
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被迫空投200多名军官加强力量。这次战役,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
薛岳
◆武汉会战
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
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10月25日,武汉沦陷。
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结果:①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②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后,日军由于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




侵华日军在重大战役中投入兵力对比图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30

南京保卫战

20


14


24


40


12






11






10













4


5













12









12






10


30

上述日军兵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武汉会战
上述日军兵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4、意义:
①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
1938.10
七七事变
1937.7.7
1944年初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
日本投降
1945.8
战略
防御
战略
相持
战略
反攻
◆长沙会战
长沙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
背景
经过
意义
1941年12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前两次长沙会战,日军未占领长沙。
长沙城下,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并打退来援敌人。在中国军队的搏杀下,歼灭大批日军,中国军队取得会战的胜利。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要图
国际局势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
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8日
美英向日本宣战
1941年12月9日
中国正式对日宣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一个团与日军开展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相关史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保家卫国
浴血奋战
不怕牺牲
1944年初,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后期,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战役
至1944年日本占领区示意图
东北
华北
华中
华南
——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国外战场
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小结
战役 时间 地点 结果 意义
战役 (山东) 1938年3月 台儿庄 胜利 抗战以来中国
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会战 (湖北) 1938年6-10月 武汉 先胜利 后撤退 日本企图 的既定战略彻底灭亡
第三次 会战 (湖南) 1941年12月 长沙 胜利 在 产生了积极影响
战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失败 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黔)的一部分
台儿庄
武汉
长沙
豫湘桂
正面战场
迅速灭亡中国
国内外
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材料一: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胡蝇《中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作战吸引了大批日军主力,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战略展开,保障敌后战场开辟的作用。
材料三: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肯放弃反共政策,坚持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丧失)
——《国民党正面战场》
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是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在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了正面战场的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总体来说,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还是起到了巨大作用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章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指导教师(签名)
课时安排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班级
前情分析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地位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两者相互支援、相互配合,为抗战的胜利作了积极的贡献。教材内容结构分析在内容设计上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即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三次重要战役。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重要会战,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有着重大意义。教材对于战役主要从背景、经过、意义三个方面叙述。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他们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知识层面上,在生活中听过抗日战争的故事,对一些知名战役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系统的认知。基于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立足于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学中,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进而构建清晰的历史逻辑和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据此,在授课中应补充相关图片、材料等多种史料,引导学生对战役的时间、地点、指挥者、结果、意义等梳理,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学目标、要求 【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探究评价正面战场的正确方式。【时空观念】利用相关、地图、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筑战役发生时间、空间的变化。【史料实证】展示李宗仁回忆录以及汉口10万市民游行庆祝台儿庄大捷等史料,让学生分析台儿庄战役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加深对正面战场的了解。【历史解释】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念,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难点:武汉会战
教学材料教具学具 PPT课件、万家岭大捷视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创设情境法;自主探究法;史料研读法;总结归纳法;
教 学 过 程【新课引入】先进行忆往昔(2min),让学生回答之前所学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并于地图结合。提问:为什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回答:岛国资源不足;国内经济危机。【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点,同时帮助学生将事件与地图结合,了解战争形式,形成时空观念。概念解读: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上的课程《正面战场的抗战》。【设计意图】解读课题,充分理解今天所学的战争。【讲授新课】提问:阅读教材,找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哪些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示意图出示,同时解读概念:战役与会战,点明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一、台儿庄战役出示地图,找到徐州的位置:日本为打通南北战场,南北对进,夹击徐州。结合地图,提问徐州的地理位置优势?铁路有什么作用?1、背景①为了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②企图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充分理解血咒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书本中所描述的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理解打通南北战场。2、概况出示表格,让学生自主填表,梳理战争概况。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感受国民党将领在战役中所展示出的英勇抗战精神。获胜的原因出示史料《李宗仁回忆录》,思考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从指挥者,作战人员态度,战略等多角度思考。)回答:①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②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配合。③正确的把握了战机。4、意义出示图片(汉口10万市民游行庆祝台儿庄大捷)与史料,让学生阅读史料,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大捷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②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图片等补充材料,让学生自主归纳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表格,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二、武汉会战(保卫大武汉)背景1938年5月,徐州失守。日本企图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屈服。出示史料与图片,结合材料,说一说日本进攻武汉的原因是什么?回答:①材料一说明武汉实际上是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②材料二说明日本认为攻占武汉可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概况时间指挥者重要战役万家岭大捷,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战争概况以及所使用的战术,归纳战术特点和结果。阅读教材,了解花园口决堤的时间、地点以及意义【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将战争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示,感受战争氛围。结果①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②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武汉会战后,日军由于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出示侵华日军在重大战役中投入兵力对比图,提问:上述日军兵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回答:武汉会战后,日本兵力明显减少。【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图标阅读能力,理解战略相持的概念。意义①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回顾淞沪会战的意义,与武汉会战对比。同时出示年代尺,总结抗日战争的战略划分。【设计意图】通过年代尺,来梳理战争事件,直观明确。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概况让学生阅读教材,梳理表格,了解战争概况出示长沙会战要图,进行战术演示。【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图示法更直观好理解。2、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把视野扩大到国外,了解国际形势,因此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3、精神阅读书本相关史事,提问:从以上材料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回答: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设计意图】通过书本的材料,感受国民党将领的抗战精神,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精神意义。四、豫湘桂战役出示图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的损失,理解其失败的结果,寻找原因。回答: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后期,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出示地图:至1944年日本占领区示意图,理解此战是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补充: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归纳总结】表格梳理各战役战役时间、地点、结果、意义【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出示材料,提问: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回答:【设计意图】教授评价类问题的做法,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充分使用给出的材料。【作业布置】完成对应练习题【设计意图】检验所学成果。
板 书 设 计
课后分析 自我分析:首先,在上课时,更多的是自己在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课堂节奏把握不太恰当,后面的过于着急。再者,展示史料时间太短,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看完理解,就直接出示了内容,没有合理的利用史料的作用。最后,板书字体仍要改进。
小组评议:1、课堂上多走动,只站在讲台上自己讲,缺乏互动。2、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不太流畅。3、教师自己对课本以及知识梳理不熟练,要多练习。4、叫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注意到让其坐下,侧面反映课堂关注度不够。
教师意见:1、国民党抗战的精神强调不够,需改进,对课标理解不透彻。2、存在口误,桂是广西的简称,贵州的简称是黔3、旧有教材的一些表述可以不添加,一切以新教材为主。紧跟考试热点。4、在材料阅读时,应当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时可以适当逐字解析,培养历史分析能力。5、多关注学生上课时有没有遵从指令,及时给予反馈。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
注:此表格模版为参考模版,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表格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