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分班考科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分班考科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上科学诊断
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
姓名: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2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被后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他认为,食物中的微生物不会凭空冒出来.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定并实施方案 D.交流讨论
2.(2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3.(2分)夏天的早晨,杭州市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A.0 ℃ B.25 ℃ C.50 ℃ D.75 ℃
4.(2分)某同学在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把一张矩形纸条紧紧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所示。然后在纸的重叠处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两孔之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圆柱体的周长(  )
A.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大
B.因实验方法错误,一定偏小
C.因实验方法错误,偏大或偏小都有可能
D.实验方法没有错误
5.(2分)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下述哪些结构的改变是正确的(  )
A.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大一些
B.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一些
C.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粗一些
D.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细一些
6.(2分)“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的对象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7.(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滴加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8.(2分)一支已测过体温但没有甩几下的体温计,读数是37.5℃,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用此体温计再去连续测两个病人的体温。如果这两个人实际体温为36.8℃和38.6℃,那么在测量时,体温计上的读数分别为(  )
A.36.8℃38.6℃ B.37.5℃38.6℃
C.36.8℃37.5℃ D.37.5℃37.5℃
9.(2分)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时,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2分)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学校项目化小组同学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20毫升灭菌肉汤
瓶口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温度 25℃ 5℃ 25℃
A.2组,温度、消毒棉球 B.2组,温度、细菌
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2组,温度、空气
11.(2分)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 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12.(2分)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确但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5℃;在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95℃。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其实际温度应分别是(  )
A.41℃、60℃ B.35℃、55℃ C.40℃、59℃ D.35℃、40℃
二、填空题(共5题;共32分)
13.(5分)以下是实验室中常用到的实验仪器。
(1)(2分)写出仪器D的名称   ;
(2)(2分)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   。(用字母表示)
(3)(2分)若某同学用A量取液体时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时,读出读数为15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    (填“<”“>”或“=”)15mL。
14.(8分)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6分)写出仪器名称:A   ,D   ,G   。
(2)(2分)用于加热约10毫升液体需要用到哪些仪器   (填名称)。
15.(6分)读数:①如图1所示,物体A的长度的测量值为   cm;②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③如图3所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   mL。
16.(8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
(1)(2分)实验室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2)(2分)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的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到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估测水的温度,选择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C.稍候,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取出温度计;
E.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读取示数。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填字母)。
(3)(4分)如图甲温度计测得的温度是   ,乙温度计测得的温度是   。
17.(4分)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   (填序号)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6分)
18.(10分)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经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张丽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她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
(1)(2分)张丽同学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张丽将基本相同的两枚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相同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   下,乙花盆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定时观察记录蒜苗叶子的颜色;
(2)(2分)假如张丽的假设是正确的,请你预测实验现象:   ;
(3)(4分)在设计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   ,设计两个装置的目的是进行   。
(4)(2分)实验结束后,张丽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有一不足之处,你发现了吗?请你指出来   。
19.(6分)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
(1)(2分)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2)(2分)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 15 厘米 3)、两个 100 毫升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3)(2分)利用 100 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A.5 毫升 B.50 毫升 C.80 毫升 D.95 毫升
四、解答题(共2题;共8分)
20.(2分)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小宇说:“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然后立即进行读数。”小丽说:“温度计插入水中后,应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而小强却说:“温度计插入水中的时间越久越好,因为这样读数更精确。”请你对他们三人的看法发表评论。
21.(6分)有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的示数(T)与实际准确温度(t)关系
的图像,如图所示。
(1)(2分)将此温度计分别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温度计示数各为多少?
(2)(2分)若用这支温度计测出教室里的温度为 23℃,则实际温度是多少?
(3)(2分)分析图象信息,写出 T 与 t 数学关系式。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1)水槽
(2)E
(3)>
14.【答案】(1)胶头滴管;试管;镊子
(2)酒精灯,试管,试管夹
15.【答案】2.35;26;42
16.【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
(2)BACED
(3)16℃;-11℃
17.【答案】①③;5 cm3
18.【答案】(1)阳光(光照)
(2)甲组蒜苗叶子为绿色、乙组蒜苗叶子为无色
(3)光照;对照
(4)每组蒜瓣数量只有一枚、存在偶然性
19.【答案】(1)恰好全部浸没或刚好漂浮物体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 1 底部,在量筒 2 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 V0,把量筒 2 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 1 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 2 内剩余水的体积 V1,此时量筒 1 内的水量 V2 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 V2=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胶头滴管加水更准确)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该小石块的最少水量。
(3)A;B;C
20.【答案】小宇的说法不正确;小丽的说法正确;小强的说法不正确。
21.【答案】(1)测量温差:32℃-14℃=18℃,实际温差:30℃-10℃=20℃,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分析图象可以发现:14℃-0.9×10℃=5℃,32℃-0.9×30℃=5℃,
由此得出测量的温度值与实际温度值的关系为:T=0.9t+5℃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0℃,该温度计的示数就是:T=0.9×0℃+5℃=5℃;
沸水的温度是 100℃,该温度计的示数就是:T′=0.9×100℃+5℃=95℃
(2)解:将 23℃代入 T=0.9t+5℃,可得:23℃=0.9t+5℃
则 0.9t=23℃-5℃,所以 t=20℃
(3)解:T 与 t 的关系式:T=0.9t+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