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
2. 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词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 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 鉴赏能力。
4.学生能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五首诗词的词义与句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3)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情感,展现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中 的《饮酒(其五)》和《雁门太守行》,领略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饮酒(其五)》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他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 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背景:东晋末年,“篡”“乱”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浊,世风大坏。处在这个时 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
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醒语。
2. 诵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好停顿,用“/”表示。
学生听录音范读,圈出诗句的韵脚并注音,说说诗歌押什么韵。明确:偶句全押 an 韵。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3. 读懂诗意
学生参照注释,自主学习,读懂词句的意思。
教师提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 什么 明确: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你怎能这样呢 内心远 离尘俗,自然就会觉得地处偏僻了。
教师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山间的云气在傍 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还。
教师提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指什么 明确:“真意”是指陶 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趣和人生真谛。
4. 品读诗韵
教师提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无车马喧”的深意是什么 明确:此处所 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因为 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显得偏僻安静,道 出了处境与感觉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师提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改为“望”字 为什么 明确:不能。 “见”写出了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映入眼帘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与自 然的契合,达到了物我合一、悠然忘我的境界,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 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教师提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飞鸟”有何象征意义 这两句有何深意 明确:“飞鸟”是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这两句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 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
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
教师提问: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明确: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返璞 归真的自然意趣和人生真谛,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5. 读透情理
教师提问:诗中哪两个词语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明确:心远——远离官场、超 脱世俗的志趣。悠然 —— 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教师总结: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6 . 小结
教师展示: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教师总结:这首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田园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 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 句,成为了千古名句, 展现了诗人闲适淡泊的心境和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教学《雁门太守行》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 诗上。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27岁病卒。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 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 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与李白、李 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背景: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 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 年之长。从有关《雁门
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此诗写于814年, 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2. 诵读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确,读通顺。
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诗意停顿,用“/”标注节奏。 学生听录音范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读懂诗意
学生参照注释,自主学习,读懂词句的意思。
教师提问:“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 敌军似乌云压近,城墙似乎将要坍塌。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教师提问:“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表现将士杀敌的英勇。用“角声 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在 不利地位,为下文驰援部队抵达做了铺垫。
教师提问:“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战斗 明确:红旗“半卷”是指援军乘夜悄然奔袭敌军,“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将士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 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将士们悲壮的豪情。
教师提问:“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 有何作用 明确:诗人借用“黄金台”典故,点明主旨,写守军面对重重困难毫不气馁,表现出将士们 报效祖国的决心与勇于献身的豪情壮志。
4. 品读诗韵
教师提问:“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了什么手法 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 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金鳞开” 表现出守城将士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英勇无畏的气概。
5.主旨归纳
教师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 场面,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形象,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其五)》和《雁门太守行》,感受到了陶渊明的悠然心境和李贺的壮 志豪情。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诗词五首》中的《春望》和《赤壁》,去领略杜甫的忧国忧 民和杜牧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春望》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 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以及“三吏”和“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 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廊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至德二载春,身处沦陷区的杜 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 诵读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确,读通顺。
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学生听录音范读,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和朗读方法(中速、低沉)。
3. 读懂诗意
学生参照注释,自主学习,读懂词句的意思。
教师提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明确:描绘了一幅安史
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满目凄凉。“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深” 字写出了乱草遍地、草木丛生的景象。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
痛。
教师提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明确:理解一:诗人 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 人触景生情,见了落泪惊心,写出了诗人深深的痛惜之情。理解二: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
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将花鸟拟人化,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态,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 苦闷沉痛。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明确:“烽火连三月”可见战乱时间之长,而诗 人身在长安,家小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担忧,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抵万金”运 用夸张,极言家书的珍贵,抒写了消息久盼不至的迫切与担忧,以及思亲念家之情。
教师提问:“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眼望京城的颓 败景象,思念亲人,心忧国事,国愁家忧齐上心头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解愁的 动作,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表达了 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同时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更增 一层悲哀。
4. 品读诗韵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荒凉 景象,抒发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5 . 小结
教师展示: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教师总结: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长安城在安史之乱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 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三、教学《赤壁》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 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 川文集》。
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 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 诵读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确,读通顺。
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学生听录音范读,注意诗歌的节奏。
3. 读懂诗意
学生参照注释,自主学习,读懂词句的意思。
教师提问:诗歌开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前两句叙事,交代兴感之由。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诗人借“折戟”这 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提问:“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铜雀”“二乔”分别代表什么 明确:铜雀: 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代表曹操(曹魏)。二乔:三国时东吴美女,代表东吴的命运。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 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构思奇巧。
教师提问: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 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①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或是: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②认为周瑜的成功 在于东风之便。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的不平,曲折的表达了作者慨叹自己生 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 品读诗韵
教师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明确:这首咏史抒怀诗,借赤壁之战抒发了诗人对 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诗中运用了以小见 大的手法,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赤壁之战对东吴命运的重大影 响。
0.主旨归纳
教师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借赤壁之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 败的深刻感悟,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饮酒(其五)》《雁门太守行》《春望》和《赤壁》这四 首诗词,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今天,我们将学习最后一首词《渔家傲》,一 同领 略李清照的独特风格和情感世界。
二、教学《渔家傲》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李清照(1084 - 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 约词派代表。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的词多写悠闲的生活,后期的词 多悲叹身世。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背景:这首词是记梦之作,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 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这首词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 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 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和经历有关。
2. 诵读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确,读通顺。
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 学生听录音范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读懂诗意
学生参照注释,自主学习,读懂词句的意思。
教师提问:“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水天 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展现出一 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教师提问:词人在梦境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天帝形象 有何作用 明确:“仿佛梦魂归帝 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形象。把天上和人间 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引出了词的下片。
教师提问: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伤的神态。“谩”字流露出词人
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生 逢乱世,文章无用,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教师提问:词人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上去 明确:“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 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词人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在现实社会 中找不到出路,才想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从侧面反映出她 对充斥着战乱、孤独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品读诗韵
教师提问:本词的意境和风格上有何特色 明确: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 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 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片的“九万里 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加雄伟,境界愈加恢宏。词作 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词人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有豪放之 风。
5.主旨归纳
教师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 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总结复习五首诗词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首诗词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师提问:这五首诗词在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饮酒(其五)》是古体诗,《雁门 太守行》是乐府诗,《春望》是律诗,《赤壁》是绝句,《渔家傲》是词。
3. 教师提问:这五首诗词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饮酒(其五)》表达了诗 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雁门太守行》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 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春望》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赤壁》抒发了 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渔家傲》 抒发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4. 教师提问:这五首诗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确:《饮酒(其五)》 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雁门太守行》运用了比喻、
夸张、侧面烘托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春望》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通过描 写长安城的荒凉景象来衬托诗人的忧国之情;《赤壁》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铜雀春
深锁二乔”来暗示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渔家傲》运用了想象和用典的手法,营造出了奇特 的意境。
5.教师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选择其中一首诗词,写一篇赏析文章。
四、板书设计
1. 《饮酒(其五)》
陶渊明:远离官场、超脱世俗
意境:悠然自得
手法:情景交融
2.《雁门太守行》
李贺:赞颂将士、誓死报国 意境:紧张悲壮
手法:比喻、夸张、侧面烘托 3.《春望》
杜甫: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意境:荒凉萧条 手法:以景衬情 4.《赤壁》
杜牧:借古抒怀、抑郁不平
意境:含蓄深沉 手法:以小见大 5.《渔家傲》
李清照:追求自由、渴望光明 意境:雄伟壮阔
手法:想象、用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