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知晓《道德经》的相关知识。
2.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传承其中积极、优秀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理解老子“有”“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辨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派向世人稳定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哪些呢 (明 确: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学派中《论语》《礼记》《孟子》中的部分章 节。学了儒家,那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和儒家相爱相杀的道家了,所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道家中《老子》 和《庄子》中的部分章节。
师:来看屏幕,请同学们告诉我这几句话描写的是哪位先贤呢
屏显:青牛骑去不归还,寂寞如今函谷关。道已相传八万里,名犹同举五千年。 明确:老子
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初步认识一下老子这个人吧。
一 、 知人论世
1.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中 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pt 显 示 )
· (师:聃,我们在哪里遇到过这个字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老聃,解释聃这个 字的意思,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冉的篆体(黑板上书写其篆体),分析字形能否联想到什么——像 胡子胡须,再看这个胡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下垂的状态,所以冉这个字本义就是下垂的 意思,旁边加上了一个耳朵又是什么意思呢——耳朵下垂,我们来看课文中所配的插图,老子的五 官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耳垂厚大又长,所以聃是这样来的。)
2. 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屏显:
·道本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是世界万物发展和运行的规律。“道”是世界的 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简要看看)
·朴素辩证观:对立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师:如何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呢 以塞翁失马这个故事来辅助理解。老师认为是非荣窟 常常是一体两面,所以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当福来临的时候更要谦卑恐惧,同样当祸来临的时候 也不要垂头丧气,我们还是应该坚毅不拔,然后改正自己,走更好更正确的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
3. 《老子》其书
(师:了解了老子这个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老子》其书,它又叫《道德经》,口述成书缘由)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又叫《道德经》。所谓“道德”,可以 解释为“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在道家看来,所谓道,就是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的自然万 物的运行规律;而德,则可以理解为方式方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的 方法。《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 《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三部思想巨著。 (ppt 显示)
·成书缘由: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君王叫做周景王,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子朝。小儿子 叫王子猛,两个人为了争夺这个太子的位置就打起来了,结果作为嫡长子的王子朝输给了弟弟王 子猛,所以非常的落魄,然后他就带着一些金银珠宝和藏书逃到了楚国,刚刚我们在介绍老子的 时候已经知道老子是楚国的人并且还是图书馆馆长,所以当时的人就认为王子朝和老子勾结串通 在一起,所以全国就给老子下发了一个通缉令,去抓捕老子。老子没办法,他就只能骑着他的大 青牛,一路向西行出了函谷关,出了函谷关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现 代人有人说他去了甘肃,也有人说他去了陕西。但是当他路过函谷关的时候,他遇到了当时的官 长叫做尹喜,(这里面涉及了一个典故——紫气东来)尹喜这个人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的官方说 法是他非常喜欢老子,是老子的骨灰级粉丝,让老子为他写一本书,他当时说:子将隐矣,强为 我著书(您呀要隐居了,不如给我写本书吧)其实大家注意,这里是强为我著书,这个强是什么 意思呢 ——强迫,没错就是强迫别人为自己出书。我们现在说因为他崇拜道家学说,但真实是 不是这个样子的呢。并不是,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包括今
天也是,比如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比较细的条目,即严格限定秦国的人离开秦国的土地,换句话 就是你生是我秦国的人,死是我秦国的死人,化成灰也是我秦国的一抹骨灰,你是不能够随意地 离开这里的,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非常严苛的,在此基础上,老子是不能够随意走动的。尹喜 的一番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此关是我守,要想从这里过,就要留下买路财,但就是尹喜的这个 举动,留下了我们传世千年的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教师口述,不展示在ppt 上
(师:关于老子这个人以及他的思想成就,我们大概就了解这些就行了,下面进入我们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初读文章,通晓文意
(一)研读第一章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师:按照课文顺序,我们进入第十一章的学习,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就是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因此不知道句子的停顿,就无法理解句子的含义。由此可知知句读我们 阅读文言文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第一步先来正音正字,划分节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点评诵读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2.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解释词语:
辐:车轮上的车条 共:汇集 毂:车轮的中心位置 无:车毂的中空处 蜒填:和泥。蜒:揉和;填:泥土 以为:把……作为(仁以为己任)
当其无:毂的中心是中空的 户牖:门窗
文意: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 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 屋(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3.文本研读
(1)这一章主要论证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车子(三十辐共一毂) 器皿(蜒填以为器)
居室(凿户牖以为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
(2)如何理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有”和“无”的关系
明确:“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无”让“有”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只注意到了实用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3)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可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你能说出几个相关事例吗 参考示例:
· 传统绘画技巧中讲究的“留白”。(事例:齐白石的《虾》)
· 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 化了佛祖。”
· 学习与休息(师:我们常常说要多学习,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 如 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来积蓄力量,为第二天更好 的学习做准备。读书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我们的脑袋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 下思考的空间和消化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师小结这一章:这一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事物存在着对立面,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关 注事物的另一面,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本章所讲的观点对我们其实很有启 发,即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事物的有形价值,也要关注无形的东西的价值。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二)研读第二章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 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文句 字词:
企者:踮起脚的人 跨者:跨大步的人
自见:同“现”,显现,显露(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 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
自是:自以为是 彰:彰显 自伐:夸耀
无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自矜:夸耀 不长:长久
其:代词,代指“自见”“自是”等行为。
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被人讨厌的东西。 “行”同“形”,形貌。
物:代词,这里指常人 或:常常 处:为,做。
文意: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 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我炫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 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
( ·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旁边批注:自矜功伐——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劳) 3.文本研读
(1)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跨者——踮起脚尖走路,跨大步行走,违背人体自然规律,不是身体最舒适的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以自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2)这一章,老子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同样也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 诫人们做人应该谦恭谨慎,为政应该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 心去对待,方可长久。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急躁、不冒进、不“自见”、不“自是”、不“自 伐”、不“自矜”,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顺应“道”,合乎“德”的人。
(三)研读第三章
1.划分节奏,诵读段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2.解释重点字词及翻译文句 字词:
明:聪明 力:力量 自胜:战胜自己
强:坚强 富:富足 强行者:勉励而行的人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 死而不亡:死而不朽,指身死而道长存。
文意: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 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 的人就是长寿。
3.文本研读
(1)如何理解“知人者和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的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我自己,体察生命的本质,内外 皆知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 忘的境界之中,才称得上强者。
(师: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但对内的“自知”“自 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2)根据语境,应该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内涵
明确: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充足,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 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
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 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坚持下去,成就自我。反之, 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四)研读第四章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解释重点字词和翻译文句 字词:
安:安定 持:持守,保持维护 兆:显露痕迹 谋:谋划,解决泮:同“判”,分离 散:散失,消散 为之于未有:做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同“慕”,土筐。为者败之:坏事 执者失之:把持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几:接近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复:弥补,补救
文意: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 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 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 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 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 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3.文本研读
(1)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明 确 :三层
本章主要讲“治国”。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的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 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强调要居安思危。其次举出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 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才不会功败垂成。最后则强调了圣人的做 法,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
(2)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荀子《劝学》中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有何区别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也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 松懈,常会造成功亏一篑的结局。
(3)如何理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明确:过分干预会导致有规律的内部系统紊乱,执着于此会导致彻头彻尾失败它。
(师:事例加以理解—— 有一部电影叫《疯狂的石头》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有没有看过,里面讲一块 价值连城的翡翠得到它的人寝食难安,害怕一不留神就被人拿走,而没有他的人则内心坦荡,但是到最 后阴差阳错,想要得到这块翡翠的人最后全部得到了一块假的赝品,不想得到它的人,最后却拿到了那 块真正的翡翠石头。)
(4)圣人有什么特点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少有失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私)
·圣人能够遵循万物本性,不妄加干预。(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师: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是有区别的,儒家的圣人是伦理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在于体 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因此两者不能够混为一淆。)
三、思考探究
1.主题总结
① 论道:辩证分析“有”和“无”的关系,强调“无”的作用。
② 修身: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子矜”。
③ 修身:做人应该“自胜”“知足”“强行”。
④ 治国:治事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妄加干预。 2.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师: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介明晰 等,而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思想家们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 族精神的塑造有着指导作用,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老子四章的写作特色。
① 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者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例 子,概括出丑行,概括出抽象的道理。例如第十一章用生活中的“毂”“器皿”“居室”说明世 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 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子伐者无 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 逆向思维。
③ 语言精妙凝练,多用格言或者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和警句。这些 格言和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维之光。
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3.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擅利万物而不争……夫唯 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 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PPT展示)
(师:老子有句名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我一个人不争的时候,那么天底下人 任何人都没办法争过我了。他还说过:天之道,不争取而善胜,什么叫做天道,我这个人不去争 但是我赢麻了,你们觉得老子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我们对比一下西方的哲学家亚当斯密,看亚当 斯密是如何看待这个话题的,亚当斯密他说:如果一种事业对于社会是有用的,那么我们应该任 他自由的竞争。这两种世界观,在座的各位是如何看待竞争的呢 )
参考示例:
观点一:竟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 ·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 遍,
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 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 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已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 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 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 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我们回这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 之
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要在规范约束 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 展
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 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 上。
(师小结:好,到现在,我们已经对《<老子>四章》的具体内容做了文字疏通和深层解读,最后 我们对本篇课文进行最后的小结。我们前面学习了儒家的入世思想,这一章中我们又领悟到了道 家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南怀瑾曾经说过:“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儒家叫我们努力 推动社会发展,但道家在我们茫然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清心明目。所以,我们应该从优秀的传统 文化中汲取养分,铸就外儒内道的理想人格,用儒家的思想进取,安身立命;用道家智慧炼心, 陶冶情操。)
五、高考链接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鞋步,无以至千 里”,《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 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4.《老子》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5.《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 。
6.《老子》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 的害处的句子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老子》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 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
9.《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 未乱”。
10.《老子》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六、作 业
完成步步高相应习题,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