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7. 《兼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 本文主旨。
3.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4.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人如己,最终形成平等友爱、 和谐融洽的环境,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
重难点
)
“兼爱”思想的理解
(
教学过程
)
情景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
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 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 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 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 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 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 想王国吧!
◆环节一:知人论世,初识“兼爱” 1.走近墨子(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 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有“非儒即墨”之称,“世之显学,儒 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2.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 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 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今人评价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 知 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 样的。”
4《墨子》简介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 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子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1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 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 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 逻辑知识。
◆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 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文题解读:《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 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 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 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 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环节二:诵读文本,走进“兼爱”
(
明确字音,聆听朗诵,思考文章结构
)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ū) 亡 (wú) 有亡,同“无”,没。当(chá ng)
察乱何自起
当,“尝”,尝试。
感知结构: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议论的重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祸乱产生的根 源 ” 。
第二段: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是“起不相爱”。
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 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
第四段: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环节三:逐段品读,理解“兼爱”
第 一段
圣人①以治天下为事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③,焉④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 能治。//譬之如医之攻⑤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 ⑥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⑦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
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能治 理它;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比如医生治疗人的疾病,必须知道疾病 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能治疗它;不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疗。//治理混乱的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必须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能治理它;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 起的,就不能治理。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 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更加生动形象。
2. 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提出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观点做了铺垫。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①乱之所自起。当②察乱何自起③ 起不相爱④。臣 子⑤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⑥,不爱父,故亏⑦父而自利⑧;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 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①父之不慈②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 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①者,亦然。盗爱其②室③,不爱异室④,故窃⑤异室以利其室;贼
⑥爱其身,不爱人,故贼⑦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
2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①、诸侯之相攻国②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 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③,具此④而已矣。
译文
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尝试考 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 起于不互相关爱。臣下和儿子不孝敬国君和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 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 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所说的 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哥哥爱自己,不爱弟弟, 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国君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互相关爱。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抢劫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小偷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 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强盗爱自己,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这是 为什么呢 都是起于不互相关爱。
即使是大夫互相扰乱封地,诸侯互相攻占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 爱别人的封地,所以扰乱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 人的封国,所以攻占别人的封国来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 这些乱象是如何产生的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①天下兼相爱②,爱人③若④爱其身,犹⑤有不孝者乎 视⑥父兄⑦与君若其身,恶⑧施⑨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⑩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
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 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 下治。
【译文】考察这是由什么引起的 都起于不互相关爱。
如果天下全部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顺的人吗 看待父亲、兄长和 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顺的事情呢 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 看待弟弟、子女和臣 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 所以不孝顺不慈爱就没有了。
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
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 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
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占封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制造混乱 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占
因此大夫之间相互扰乱别人的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占别人的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 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占,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扰乱, 盗贼没有了,君主、臣子、父亲、子女之间都能孝顺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1.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3
2.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 了唯有“兼 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①得不禁恶②而劝③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④恶则乱。 故子墨子⑤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所以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憎恨而鼓励相 爱呢
所以天下的人全部相亲相爱就能治理的好,互相憎恨就会发生混乱。
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2.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环节四:拓展延伸,探究“兼爱”
探究问题一:行文思路 答案
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接着分析原 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然后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最后总结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本文逻辑严密,明辨是非,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不相爱, (产生)天下混乱 (解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爱人结合起 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如此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 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探究问题二: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论证特点)
(
答案
)
① 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 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 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 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探究问题三: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 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答案
这是使用了反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
钱振锽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 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 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探究问题四:以下是儒家弟子巫马子与墨子的一段对话,请你结合对儒家文 化的了解,谈谈“仁爱”和“兼爱”有什么不同。
4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
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
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 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墨子耕柱》)
答案
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 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 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 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 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 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 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 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 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本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 “博爱”思想,但墨家在后世却消亡了,请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墨家“兼爱”思想存 在的缺陷。
(
答案
)
墨家思想在行动落实上有其巨大的困难性。其兼爱、非攻的主张立意虽极良善,但墨子 摩顶放踵、自苦极矣、亏己利人的精神却难使人人皆能躬自奉行,因此具有不近人情、强人 所难的意味,这就是墨家思想不被后世人君所看重的原因。
阅读以下补充资料,结合你对墨子思想的了解,就“墨子学说在当今时代的 价值及意义”,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想法。
“在新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履行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做出大国贡献,提供更多全 球公共产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添砖加瓦。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和弘扬多边主 义,共同推动联合国重整行装再出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关于联合国成立75周年立场文件》
答案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 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 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 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补充资料
)
(一)
“兼爱”的新时代价值
墨子认为,天下的混乱都是起源于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 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无论是君、臣、父、子、兄、弟, 还是盗贼、大夫、诸侯,都是因为爱自己,不爱别人,所以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 他人的事。假使每个人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身一样,就不会发生父不慈子不孝、互相残杀的 事了,天下便治理好了。因此圣人要鼓励人们相亲相爱,禁止人们相互仇恨。
墨家讲“兼爱”,儒家也讲“爱人”,不同的是前者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 后者则更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在古代,“爱”的等级差别有助于维护社会秩 序的稳定(礼的作用也是一样),因此儒家理论的关键在于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是人们服从 于各自所在阶层的等级秩序。相比之下,墨家“兼爱”的观点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因为当今 社会是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化社会,依靠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社会正 常运转,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日益淡化,不再重要,僵化的尊卑体系甚至有碍于时代发展、 进步的步伐。
5
然而,随着社会的城镇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家族逐渐裂解为小家庭,人们的生 存单位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似乎变得越来越弱,陌生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也越来越 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劝导天下人兼相爱就变得尤为重要。兼爱,使人们团结友爱,在他 人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会在自己陷入窘境时得到帮助。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 的情况,无论是遇到危险还是自己难以解决的尴尬境地,当旁人没有坐视不管、袖手旁观, 而是积极地为你提供帮助,这无疑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每个人都希望被善待,而身处异 乡或孤立无援时能感受到温暖,其前提条件便是人人都能做到“视人身若其身”。
另一方面,兼爱可以消除暴力与歧视,促进平等与包容。人们对于家人和朋友这些亲密 关系较容易做到相亲相爱(不排除有的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兼爱就是他更需要学习的了), 但对于陌生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观念的人,却往往抱有敌意。如今的世界是一个 多元化的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冲突与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兼爱的思想便会引向暴力与战争,带来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家破人亡, 中东地区的混乱就是一例,恐怖袭击也是“交相恶”的结果。种族歧视带来的伤害与区别对 待依然存在,网络的兴起与普及使其在传播各种信息的同时也让人们容易变得偏激,加之 LGBT等新意识的觉醒和一些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在这个思想交融、激烈碰撞的时代,更 需要“兼爱”来让我们放下心中的仇视与恶意,以尊重、宽容、博爱的态度来处理这一切。
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来说,兼爱也有助于推动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当各国领导人设身处地地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作 出的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只有当各国领导人不单单只爱自己的国家、只考 虑本国的利益,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到全世界的人们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才能避免损人利 己与恶性竞争,从而更好地解决如环境、能源等当今重大问题。
其实,“兼爱”思想中的“爱”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但重要的是这种思想的核心 ——相互性与向善性,引导人们换位思考,本着尊重、包容、关爱的基本心态,用善意对待 他人,这才是互利共赢的关键,也是古今中外一条普适的原则。
(二)
科圣 ·大侠 ·平民圣人
说起墨子,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恐怕都是兼爱、非攻的思想。其实,除此之外,墨子还 发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光学实验并 开展光学研究的科学先驱,被誉为“科圣”。
季羡林先生曾盛赞:“墨子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 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
1
墨子的祖上原本是王室一族,只是后来被贬为平民。年轻时的墨子因为家里实在太穷, 种过地,给别人放过牛马羊,也去学过木工。虽然经历较为坎坷,但是墨子心中那团为国为 民的火焰从未熄灭。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以姓氏命名,且有“非儒即墨”之说,被誉 为“显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墨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天志、明鬼十个方面。其在《墨子 ·鲁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墨子 ·鲁问》中提出,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要倡导尚贤尚同,鼓励任用贤者,下级 服从上级,达到上下同心;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要推行节用节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气,就实行非乐非命,反对“娱乐过度化”,信法不信命; 假如一个国家荒唐怪僻、不讲究礼节,就鼓励尊天事鬼,以此约束人们的行为;假如一个国 家以欺侮、侵略别国为事,就推行兼爱、非攻,即反对战争,和平博爱。
公元前441年,闻名天下的工匠鲁班被楚惠王从宁静的白云山中接到了鄢都,请他设计 攻城利器以期一举灭掉宋国。墨子听闻,十分着急。一方面派自己的大弟子禽滑厘带着几百 名徒弟赶往宋国帮助守城,另一方面自己背起行囊、日夜兼程赶往楚国劝和。可惜,楚王不 同意放弃攻城,还说鲁班制作的攻城云梯是致胜的法宝。
为了制止这场战争,墨子提出要和鲁班进行一场军事演习。演习中,鲁班以木片作为攻 城的武器,墨子以腰带作为守城的武器。面对鲁班的多次进攻,墨子都巧妙化解了。面对这
6
样的结果,楚王不得不放弃了攻打宋国,百姓因此避免了一场战争浩劫。
2
蔡元培曾说:“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墨子深知“兼爱”“非攻”的思想如果要让更 多百姓受益,就要重视科学发展,培养更强的硬实力来支撑。
相传,墨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称作“小圣人”和“能工巧匠”,他的木工技术很高,可 以和同时代的鲁班相媲美。当他看到天上飞翔的小鸟,就模仿制作了一只木鸢,这为他以后 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墨子发明的木鸢,被誉为人类最早的航天飞行器,战国时期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用于侦察 敌情,类似于现在的侦察机。唐以后,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木鸢演变成风筝,用于生活娱 乐 。
墨子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发现发明大都集中在《墨经》中。《墨经》的内容极为丰富, 分为十二类:名言、自然、数学、力学、光学、认识、辩术、辩学、政法、经济、教学、伦 理。
在数学方面,墨子提出的端、尺、区、厚分别对应了欧几里得几何中的点、线、面、体, 但在时间上比欧氏几何早了一个世纪。墨子对十进位制也有详细论述,后人以他的十进位制 为基础发明了算盘。
关于力学的概念,《墨经》写的是“力,刑之所以奋也”,是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根本原因。现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跷跷板就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设计的。此外,墨子 还利用定滑轮原理发明了辘转,在生活中可以提水、提物,在战争中可以用来提土加固城墙,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领域,墨子的众多科学发现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同生产实际与战争实际联系 的紧密性,均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作为中国古代唯一平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在新时代又迎来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投入观测。这是继2016年我国自主研制的世 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后,又一以“墨子”命名的重大科技成果。
两千多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墨子凭一己之力创建墨家学派,成为诸子百家中 为国为民的“大侠”。如今,在墨子精神的影响下,中国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们,继承发扬墨 子的科研精神,也成为实现科技强国强势崛起的新一代“大侠”。
3
时至今日,墨家的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首先,“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代表性的观点。墨子说,“兼爱”就是“远 施周遍”的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兼爱就是博爱,博爱就是和谐。
近年来,我们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成为墨子“兼爱天下”道德理想在当代 的最好诠释。
其次,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并制止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和平发 展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再者,墨子提出“节用”“节葬”“非乐”思想,引导百姓勤俭节约,不过度贪图享乐。 如今,全社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积 极弘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优良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奋发有为、再建新功在全社 会蔚然成风。
此外,“科圣”墨子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意义,通过持续开展原创性 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尽可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 新领域新赛道的发展先机。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