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草原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1 草原 课时 2
文本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教学目标 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式,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会写“毯、玻”等9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9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3.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需注意的字音:“稍”是翘舌音,“裳”要读轻音。◆需注意的字形:“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第四笔竖弯钩要舒展,能托住“炎”;“腐”字中的“广”的撇包住“付”和“肉”。(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喜迎远客——热情会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②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浓厚情谊。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逐字逐句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行引导。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2.拓展延伸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学生感受到了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本节课在解读文本时,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如是否与亲人、好友分别的经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分别时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受,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