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5.1 法不可违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教学重点:学会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核心素养目标新课导入:2024年8月15日23时,小陈在一家酒楼与朋友喝了3瓶啤酒。16日凌晨,他打的回家。到了自家楼下时,他看到轿车停放在别人家店门口,怕影响到对方开店,就心存侥幸地把轿车移放到别处。谁知刚开出10多米,就遇上民警设卡盘查。挪车让位情有可原醉驾被拘法不可违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3、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分?4、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5、如何遵章守法?自主学习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46—51,完成下面的目标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重难点知识,时间5分钟。一、违法无小事探究一 法律的作用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派出所,本来自尊心挺强的他,结果丢了大面子。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拘留并处罚款。1.小勤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致使在不经意间做出了违法行为。2.可以避免,需要了解法律且法不可违;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不做违法的事,知道什么是违法讨论并回答:法律为什么要做出上述规定?结合图片说说对法律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运用你的经验▲《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税法》规定,公民必须依法缴纳税,如个人所得税等。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虽是虚拟空间,但绝非法外之地!让网暴者受到应有法律制裁,依法维护公民权益,净化网络生态,是回应社会关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周永康开除党籍,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一案被判无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书记。范冰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规定需要补齐的税款和罚金约为 8.84 亿元。大陆知名演员、歌手。柯震东犯“容留他人吸毒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罚金2000元。中国歌手、演员。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思考法律有什么作用?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②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思考:高官被审判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024年8月19日—25日),四名老虎先后被逮捕,他们分别是:湖南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戴道晋,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苏增添,西藏自治区政府原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勇,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龙飞。还有一虎——辽宁省大连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郝宏军受审。郝宏军被控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7498万余元。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依法查处校外培训违法行为。第二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招收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违法开展校外培训,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适用本办法。第二十一条 培训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校外培训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予以从重处罚,规定了责令限期改正,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直至责令停止招收学员、吊销许可证件的处罚。第三十八条 校外培训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执法监督制度。归纳小结笔记:法律的作用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探究二 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镜头1: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镜头2: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镜头3: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分类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轻微)严重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个人(团体)损害社会,无具体受害人)(个人(团体)损害个人(团体),有具体受害人)(全体社会成员,判刑拘役)以案说法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行政违法行为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事违法行为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责任 实例民事违 法行为行政违 法行为刑事违 法行为共同点民事法律相对轻微(一般违法)欠债不还;捡到他人物品据为己有;泄露他人隐私;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相对轻微(一般违法)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闯红灯、谎报险情、偷税漏税欠税等最严重(严重违法或犯罪)故意杀人、抢劫、放火、绑架、贩毒、泄露国家秘密、贪污受贿等行政法律刑事法律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行政制裁:行政处分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和开除;行政处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刑罚处罚: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①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②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③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技能点拨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初中生张某,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无心上学,不做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但他未接受教训,还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加赌博等,后来还参与了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张某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包括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点 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相同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相对轻微最严重①都有社会危害性;②都是违法行为;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1)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轻微,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犯罪行为。(2)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警惕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有人做过这些事情。例如:有的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有的人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等等。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2、警惕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镜头二: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是违法行为镜头一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给他人带来财产上的损失;镜头二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对他人的人格尊严造成侵害;镜头三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挫伤了其创作作品的积极性。(1)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2)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知识链接民事权利的内容:人身权财产权健康权姓名权身体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生命权物权继承权知识产权债权股权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思考:怎样避免自己或他人违法呢?遵章守法如何做到遵章守法?(1)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123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归纳: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认识生命意义感悟人生课堂小结不可违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警惕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警惕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法律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