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认识“弗、夫”,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不能盲目自大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不能盲目自大的道理。教学流程环节一:分步揭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对于矛和盾,你有哪些了解?生:矛和盾都是兵器,它们是相生相克的。师:好一个“相生相克”,说得好!这两件兵器,谁能分别介绍一下?生:矛是古代将士进攻时使用的,最早是在棍子的一端装一块磨尖的石头,后来变成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盾是用来防御的一种兵器,最早是用很多树皮或木头制成的护具,后来改用铁板制成。师:介绍得很详细,相信你一定是个兵器爱好者。这幅图里就藏着矛和盾这两个字,(出示图1)古人在造字时就是根据这两件兵器的样子来确定字形的。我们一起写一写。(师范写,生书空。)图1师:写“矛”字的时候不要忘记这笔撇;写“盾”字的时候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撇。我们看如果把它们中间的“和”去掉了,那“矛盾”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生:“矛盾”就是产生的一些争吵、分歧。师:是的,今天这节课,我将带着大家去了解“矛盾”一词最初的意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一则寓言故事里,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生:(齐)自相矛盾。环节二:初读课文,梳理文意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文言文版的《自相矛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好断句。(生自由读)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请你读。其他人仔细听,看他有没有把字音读准。另外,听他朗读时的断句和你是否一样。(生朗读全文)师:谁听出来了,有一个字音没读准。生:“夫”不读fū。师:请你再把这句读一读。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生齐读)师:你们怎么在“夫”后面很自然地停顿了一下,能说说理由吗?生:因为注释里说了,“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也就是还没有发议论,这里停顿一下,表示我要说了,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师:没错,“夫”的后面的确应该停顿一下。你们的断句读得很准。老师建议这里停顿的时间可以再长一些,因为这里要说重点,让别人有思考的时间,再读读这句。(生齐读)师:很好!借助注释还能帮助我们断句。刚才那位同学读得不错,但是语速有点快,要想把文言文读好不能着急。谁能慢慢地读一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儿?(一生朗读全文)师:真棒!文言文这么读,就能让人百听不厌了。故事读得好,还要讲得好。想一想,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你认为什么是必须要讲的呢。生:人物的对话必须要讲。师:能说说为什么吗?生:因为这个故事是用对话写成的。师:了不起!在阅读的时候,还能关注写法。如你所说,如果我们分角色读,需要几个人?生:需要三个人,一个读旁白,一个读卖矛和盾的人,还有一个读提问的那个人。师:很清楚,请你分配大家就近三人一组,分角色练读对话吧。(生分组练读)师:同学们刚才练习得很认真。现在哪一组同学想展示一下?(生举手)请你们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听他们在说什么。(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生:他们说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说自己有一块盾特别坚固,没有任何一个矛可以刺穿。然后,他又说自己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任何盾牌能抵御。听了他的话,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环节三:聚焦言语,解析思维师:特别好!对话都读懂了,但是你知道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吗?要知道,一个人说出的话通常反映了他是怎么想的。生:因为他想把自己的东西卖个好价钱,所以在尽量推销,把自己的东西说得特别好。师:怎么往好说的?生:他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成了“世界之最”。说他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刺穿;又说他的矛是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刺穿。师:(相机板书:莫能陷/无不陷)“最坚固”和“最锋利”,这个楚国人把自己的两样东西都夸到了极致。再看,他说的话里,还有推销的技巧。生:这个楚国人都挑最好的说。师:来具体说说。生:楚国人在说“盾”的时候,夸盾的坚固,而没有说“盾很好看”之类的。在说“矛”的时候,也只说矛的锋利,因为这样才会有人买。师:这个楚国人心里想的,全被你猜中了。他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紧紧抓住了它们各自的功能、特点去说。你看,他的想法都藏在这两句话里。现在我读旁白,你们读他说的话。(师生合作共读)师:读得真好,我仿佛看见楚国人正眉飞色舞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这句话里有个生字“誉”,它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生:“誉”是夸赞的意思。师:这个人的夸赞明显言过其实。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词语吗?生:夸耀。师:“夸耀”一词的感彩更符合这篇寓言。仔细观察,“誉”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生:“言”字要尽量写在下半格。“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师:“誉”是上下结构,这个字在写的时候,结构上还要注意些什么?生:上面的“兴”字比较大,左右要舒展,包住下半部分,所以“言”的第一横不能写太长。师:观察很细致。“誉”字的结构特点是上大下小,上包下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范写,生练写。)师:知道了“誉”在文中的意思,你能试着用“誉”组个词吗?生:荣誉、称誉、名誉……师:高年级同学积累词汇,可不能只满足于两个字的词语。四字词呢?生:誉不绝口。师:很好!再积累一些。(出示:誉满天下、交口称誉、沽名钓誉、毁誉参半)(生开火车朗读词语,抄写词语。)师:刚才我们通过语言,了解了卖矛和盾的人的所思所想。那么,正当他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时候,有一个人向他提问了——生:(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师:你说,这个提问的人,他是怎么想的?生:他想,这个楚国人如果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盾被刺穿了,那说明盾不怎么样;如果没有刺穿,说明矛不锋利。所以,他已经知道这个人在吹牛,他的两样东西不可能都那么无敌。师:他的确是一个智慧的人。他已经知道这个人在吹牛了,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来呢?生:提问的这个人是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卖矛和盾的人在吹牛。生:那他还不如直接说“你吹牛”。师:对呀,这样岂不更加直接?生:他是想让卖矛和盾的人没面子。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从“其人弗能应也”看出,他哑口无言,根本回答不出来。师:真好,你理解了“弗”的意思是“不”。那你说,他为什么答不上来?生:他吹牛吹得有点大,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不管他怎么回答,都说明他前面的话有漏洞。环节四:多维思考,揭示寓意师:是啊,面对这个两难的问题,他大概只能张口结舌了。那他到底哪里说错了呢?请读文中最后一句。生:(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师:同学们想想看,世上有没有“无不陷之矛”和“不可陷之盾”?(生议论)生:我认为有这样的兵器,因为用最好的材料、工艺、师傅,肯定能打造出来。生:我认为没有,因为总是会有更厉害的兵器出现,那时就不是“天下第一”了。生:虽然更厉害的矛或者盾会出现,但是如果它们没有交战,那它们各自都挺厉害的。师:几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无不陷之矛”和“不可陷之盾”存在与否,关键看它们是否“同世而立”。那什么是“同世而立”?生:就是同时存在的意思。师:是啊,“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是因为—生:它们会相互抵触。师:(板书:抵触)你看,这就是“矛盾”的本义—相互抵触。故事里的楚国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做法,就是成语“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现在,我们把整篇故事连起来读,我请一位同学读旁白,男生读卖矛和盾的人说的话,女生读智者的提问。(生合作共读全文)师:我们想一想,卖矛和盾的人,他的错误能不能避免呢?生:这个人可以说:“我的盾除了我的矛之外,其他什么都刺不穿。我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也包括我这块。”师:这样说的确避免了自相矛盾,可是他只能卖出矛。如果他想把两样东西都卖出去,并且还说原来的推销词,你有什么办法帮他?生:这个人可以先把矛卖出去,然后换一个地方卖盾。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矛和盾不能“同世而立”,我想如果他不在同一个地方卖矛和盾,它们就不会相互抵触了。师:真棒!你看,抓住问题的症结想办法,就能两全其美。同学们,再想想看,还有什么办法能避免“同世而立”?生:他还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先卖矛,等买矛的人走了,再卖盾。师:时间上不一样,也能避免“同世而立”。还能怎么样?生:还可以不是同一个人卖,他可以让家里人给他帮忙,各卖各的。师:非常好!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其实更多的是希望你从中得到启示。(出示课本单元主题页上的一句话)“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不知道这篇寓言故事的火花,照亮了你对现实生活的哪些思考,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交流一下。(生相互交流感悟)师:谁来分享一下?生:我得到的启示是说话或做事情之前要认真想一想,不能相互抵触,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尴尬。师:你很善于思考。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例子。(出示带★的句子)读读看,有什么发现?★★★ 他是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一声令下,运动员们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冲出了起跑线。 拉马来到潼关,不知是何地面。待我下马观看,上写三字“潼关”。生:第一句里的“死难者”和“幸免”相互抵触,因为“死难者”表示人已经遇害了,所以不能出现“幸免”。生:第二句里把“运动员”比喻成“野马”不太对,因为野马是不可能听口令的。生:野马在跑的时候也不可能沿着赛道跑,它们会到处乱跑。师:有道理。还有发现吗?生:野马是不套缰绳的。师:是呀,这句话有这么多处错误,可是平时的习作里同学们常常会这样表达。生:第三句里的“拉马”和“下马”是矛盾的。生:“来到潼关”和“不知是何地面”自相矛盾。生:“潼关”是两个字,这和“三字”相互抵触。师:同学们,《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提示、警醒着我们以后在说话和写文章时,切不可相互抵触。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