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课题 3.2《世界的地形》 单元 第3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
教材分析 《世界的地形》是新教材增加的一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之前涉及世界地形知识的,通常只见陆地部分,新教材把高中课本上的海底地形部分下移到初中部分。本节内容共两个小标题:“陆地地形”和“海低地形”,两部分的设计思路基本相同,主要分为:“地形特征”和“地形类型”两部分。在“地形特征”部分,无论是陆地地形还是海底地形,都是相差悬殊,形态复杂多样。在“地形类型”部分,陆地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海底常见地形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教材编写注重体现认知思路和教学过程,并且结合一系列读图训练,使学生对全球海陆地形有一个既完整又具体的认识。
2022新课标要求 1.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形态特征。2.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地理特征,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特点,并说出地形分布大势。【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 学会区分陆地五种常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类型、特点及分布。
课时 1课时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视频:各大洲的最大山脉 观看视频 利用视频形象生动地介绍各大洲的最大山脉,为后面教学作铺垫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认识陆地地形的特征和主要类型。【方法指引】研读课文P52-53,读图3.14-3.15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问题引领1】区分陆地常见的五种基本地形。【教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例如,在亚洲区域图上,就分布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和山地。请大家读图找出来。【学生】……(回答略)【教师】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五种地形的形态各异,分布也不相同。我们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判别一个地区的地形类型,并了解其地形分布。【教师分类讲解】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1)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2)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大多由河流冲积形成。(3)山地较高,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很多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称为山脉。(4)丘陵较低, 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一般较低缓。(5)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 中部相对低平。【练一练】区分陆地常见的五种基本地形,填写下表。地形类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通过对比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填写表格,加深学生对陆地常见五种地形类型的了解。【问题引领2】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在下图中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和刚果盆地等。【学生】……(回答略)【问题引领3】对照地图,填写P54表3.2世界主要地形区。【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读图认识世界上常见的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如高原、平原、盆地等),熟悉它们在世界地图上的分布。(承转)海洋的底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现代海洋探测结果表明,海洋底部与陆地表面一样,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学习活动二】认识海底地形的特征和主要类型【方法指引】研读课文P54-55页,读图3.16海底地形示意图。【问题引领4】区分海底常见的五种基本地形。【教师分类讲解】从海底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仲,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2)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3)洋盆是指宽广而又平坦的大洋底部。(4)洋中脊是指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脉,洋中脊也称海岭。(5)海沟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问题引领5】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的分布。【教师讲解】从海岸线开始,颜色较白是大陆架,白色向蓝色过渡的是大陆坡,狭长的深蓝色是海沟,大面积的淡蓝色是洋盆,大洋中狭长的灰白色部分是洋脊。【拓展延伸】用视频介绍马里亚纳海沟【课堂小练】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比较:下列字母和序号分别对应什么地形呢?【学生】……(回答略)【问题引领6】观察并归纳从海岸到海洋中部,海底地形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深浅变化,完成P56表3.3。【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一边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边结合图片和文字进行讲解。 看图析图,合作探究,交流发言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回答问题课堂训练课堂训练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回答问题课堂训练 发现问题—着手探究—解决问题这个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要求记住五种陆地常见地形的类型、特征及其分布,并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指出来。讲练结合,加深了解,巩固知识讲练结合,加深了解,巩固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要求记住海底地形的类型、特征及分布,并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指出来。讲练结合,加深了解,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 对照地图填写P54表3.2世界主要地形区。对照地图完成P56表3.3海底地形类型。 课堂训练 学练结合,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陆地地形”和“海低地形”的类型、特征及其分布特点,在教学过程注重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结合一系列读图训练,使学生对全球海陆地形有一个既完整又具体的认识。
板书 略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以课标为灵魂,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落在实处。《世界的地形》是新教材增加的一节内容,新教材把高中课本上的海底地形部分下移到初中部分。本节内容共两个小标题:“陆地地形”和“海低地形”,两部分的设计思路基本相同,主要分为:“地形特征”和“地形类型”两部分。海底地形部分学生相对陌生,所以在教学中要图文结合,通过表格、图片对比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资源选用了文字资料、图片等为学材,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