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2课时:板块的运动)
课题 3.3.2《板块的运动》 单元 第3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
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关内容。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叙述式课文部分用事实阐述基本观点,即大地是不断变化的。教材活动式课文则围绕基本观点,以实例举证、实例解释和实证分布为主。
2022新课标要求 1.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与陆地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2. 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学会从自然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为原因(填海造陆)等方面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理解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海岸线变化、调查当地地质地貌特征等,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地震防灾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
学情分析 前面刚刚学习了“大洲和大洋〞和“世界的地形”,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况和世界主要的山脉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程度,要顺利完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板块运动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但有科学家提出问题: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魏格纳没能给出答案,但这个问题却启发了一个新的理论诞生。 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引领,为下面的探究学习作铺垫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了解海陆变迁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方法指引】研读课文P61-63页,读图3.26-3.27。【问题引领1】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问题引领2】看图3.26,全球大致划分为几大板块?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问题引领3】看图3.26,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些板块的大致范围?【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1)亚欧板块以亚欧大陆为主,包括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2)非洲板块主要包括非洲大陆和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3)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4)美洲板块主要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5)南极洲板块主要包括南极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6)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洋(太平洋)覆盖。【问题引领4】板块之间的运动方式有哪两种?这些运动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1】板块运动方式有两种: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学生2】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使地面隆起形成山脉,板块的张裂拉伸会使地面断裂凹陷形成沟谷和海洋。【教师小结】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活跃。当发生相向运动时就会碰撞挤压,在陆地往往形成山脉,在海洋形成岛屿和海沟,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当发生相离运动时就会张裂拉伸,往往会形成沟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如下图。【练一练】1.读图,说出图中的高大山脉是由哪些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略【学习活动二】了解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两大山系的名称。【方法指引】研读课文,读图3.27。【问题引领5】看图,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两大山系的名称。【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世界上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承转)知道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了。【学习活动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合作探究】读图3.29,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板块运动引起大陆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脉的大规模隆起、裂谷带的生成和发展、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以及海洋的发育和消失,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读下图,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对图示现象进行合理解释。(1)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不断隆升?(2)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3)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1)喜马拉雅山脉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下形成;(2)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处,面积不断变大;(3)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处,面积在不断变小。熟练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正确描述板块构造学生的内容,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运动包括碰撞挤压和张裂运动;板块交界地带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看图析图,合作探究,交流发言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回答问题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回答问题看图、析图看图、析图看图、析图合作探究 通过读图比较,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及六大板块位置。这个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要求记住六大板块的大致范围及其位置。了解板块运动的方式,有助于理解山脉、沟谷和海洋的形成过程。讲练结合,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这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认识世界主要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分析珠穆朗玛峰和红海、地中海发生变化的原因,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挖掘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同步课件,略 学练结合,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发现问题—着手探究—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板块的运动”,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板书 略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发现问题—着手探究—寻找证据—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初并没有提出“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而是通过时空穿梭呈现大陆漂移过程,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尝试一种新的探究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自主生成探究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探究。最终归纳出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原来一个伟大深奥的学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一步步总结出来。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