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李海务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主备人:许士朋 审核人:张广兴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24年9月23日 上课时间:2024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中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辑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2.识读“战国形势图”,掌握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3.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内容和作用。4.知道都江堰的修建者、结果及功能。
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 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评价。
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每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学内容,之后教师精讲点拨。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1)背景:【问题探究】结合形势图,你能说出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吗?答: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加明显;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权力进一步下移,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2)主要国家: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结合地图识记位置)战争:【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到并标画出以下内容。①目的:发展实力,拓展疆域②性质:兼并战争③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④著名战役: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来魏国又出兵韩国,韩国向齐军求救。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诱使魏军回师追击,在马陵伏击魏军,射杀魏军大将庞涓,史称此战役为"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过渡:面对如此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二:商鞅变法1.图片展示:商鞅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1)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具体内容作用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军队战斗力加强(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5.商鞅变法中得到的启示: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2.都江堰教师讲解: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都江堰,合作探究:说说都江堰的构成?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教师点拨:这是-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造福千秋后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 D ) 1.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同时派魏冉前往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并且邀请五国订立了共同伐赵的盟约。据此判断,该时期是A.夏商更替 B.西周分封 C.春秋争霸 D.战国称雄( D ) 2.(历史解释)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其作用是A.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 B.确立了秦朝的行政制度C.加强了秦的军事力量 D.加强了秦对地方的管理( A ) 3.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D ) 4.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C ) 5.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土地私有化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增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作业设计 第6课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