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单元检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单元检测)

资源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阅读要求 阅读方法
1.古诗三首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解释,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感悟诗人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写了哪三件事,再指导梳理三件事的关系,最后把几件事串联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志向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梅兰芳蓄须 引导学生运用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这样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 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高尚气节。
4.延安,我把你追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延安精神。
古诗词三首
课文主题
《出塞》一诗中,作者把秦汉以来所进行的边塞战争都概括了出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塞情景的著名诗篇。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上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我会写组词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
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
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
词:cí(歌词、词语、单词)
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
醉:zuì(陶醉、沉醉)
杰:jié(杰出、英雄豪杰)
亦:yì(不亦乐乎、人云亦云)
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
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
二、我会认组词
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
三、多音字
还:huán(归还)hái(还是) 度:dù(度假)duó(揣度)
为:wéi (以为)wèi (为什么)
四、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 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
《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六、问题归纳
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七、教材课后习题
1.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猛将来戍守边关,胡人的骑兵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我喝醉了,倒在战场上,你不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这句话揭露了战争频繁,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表现了诗人对连年战争的不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又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一、我会写组词
肃:sù(严肃、肃静、肃穆)
晰:xī(清晰、明晰)
振:zhèn(振作、振兴、共振)
胸:xiōng(胸脯、胸襟、胸口)
怀:huái(怀念、怀乡、怀抱)
赞:zàn(赞成、赞许、称赞)
效:xiào(效应、效益、效用)
疑:yí(疑问、疑心、疑虑)
惑:huò(惑乱、疑惑、妖言惑众)
凡:fán(凡庸、凡尘、凡人)
顾:gù(主顾、顾念、顾虑)
训:xùn(训诫、训斥、训练)
斥:chì(斥骂、排斥、训斥
二、我会认组词
崛:jué(崛起、崛地而起)
范:fàn(模范、师范、范围)
魏:wèi(魏国、姓魏、魏王)
淮:huái(淮安、淮河、淮北)
三、多音字
难:nán (困难)nàn (遇难)
轧:yà(倾轧)zhá(轧钢)
模:mó(模范)mú(模子)
兴:xìng(高兴)xīng(兴奋)
四、近义词
清晰一一清楚 抱负一一理想 胸怀一一胸襟
赞叹一一赞扬 麻烦一一烦琐 疑惑一一困惑
驱使一一促使 欺凌一一欺侮 果真一一果然
沉郁一一郁闷 热闹一一喧哗 左顾右盼一一东张西望
五、反义词
繁华——荒凉 清晰——模糊 热闹——安静
非凡——普通 坚定——犹豫 风和日丽——乌云密布
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左顾右盼一—目不转睛
六、理解词语
模范: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抱负:远大的志向。
胸怀:心胸;心怀。
赞叹:称赞。
麻烦:烦琐难办的事情。
疑惑不解:怀疑困惑不能明白。
沉郁:低沉郁闷。
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劝慰:劝解安慰。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七、句子解析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周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3.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从“不但不”“反而”能看出中国巡警的可恶。
4.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从这个反问句能看出围观的中国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5.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从这个比喻句能看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
6.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从“为之一振”“竟然”能看出魏校长听到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到很意外,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
八、问题归纳
1.少年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受到了触动,明白了伯父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
少年周恩来背着伯父进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哭诉着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而中国巡警局却不予理会,反而训斥这个女人,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让少年周恩来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国力衰弱,不能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只能任人宰割。明明是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可是中国巡警却帮外国人说话,围观者也敢怒不敢言,因为“中华不振”啊!这令人愤怒的事情激发了周恩来的爱国之心。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而学习、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九、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3件事。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第三件事:后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意: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明白。在外国人的地盘里,他又目睹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负,中国巡警局不为中国人申冤,反而训斥那位妇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
3.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我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而读书。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每年有几百万人死于癌症,至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现在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医生,攻克癌症,让人们健康、幸福地生活。
《梅兰芳蓄须》
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本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港、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一、我会认组词
蓄:xù(积蓄、含蓄、蓄须)
迫:pò(被迫、压迫、迫近)
纠:jiū(纠结、纠正、纠纷)
缠:chán(缠绕、纠缠)
邀:yāo(邀请、邀功、应邀)
扰:rǎo(扰乱、打扰、干扰)
拒:jù(拒绝、拒之门外)
签:qiān(签约、签订、签收)
订:dìng(订书、装订、订正)
宁:nìng(宁可、宁死不屈)
要:yāo(要求、要挟)
妄:wàng(妄想、胆大妄为)
二、多音字
宁:nìng(宁肯)níng(宁静)
要:yāo(要求)yào(重要)
藏:cáng(藏好)zàng(宝藏)
重:chóng(重来)zhòng(重量)
三、近义词
拒绝一一谢绝 宁可一一宁肯 侵略一一侵犯
忍受一一容忍 闻名一一出名 骚扰一一打扰
庆祝一一庆贺 敬佩一一钦佩 高超一一高明
干干净净——一干二净 斩钉截铁一一干脆利落
四、反义词
拒绝一一答应 侵略一一抵御 忍受一一恼怒
危险一一安全 敬佩一一憎恨 相信一一猜疑
破绽一一周密 妄想一一期望
五、理解词语
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搅扰,找人的麻烦。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六、句子解析
1.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窗户,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这些动词写出了梅兰芳酷爱艺术,想尽办法都要唱戏。
2.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亲自出马”“多次逼迫”看出日本侵略者始终不放弃他们的妄想。
3.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无论……都……”“宁可……也……”含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写出了梅兰芳再困难也坚决不向日本侵略者妥协,表现了他坚定的
爱国信念。
4.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不仅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来抵挡日本人的纠缠。这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让人敬佩啊!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梅兰芳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2.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蓄须的用意是什么?
蓄须是为了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梅兰芳是演旦角的,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演出了。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3.从梅兰芳给自己打伤寒预防针一一事可以看出什么
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伤寒预防针的做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梅兰芳身上所具有的坚定的民族气节。
4.你觉得梅兰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文主题:
本课是一首诗,诗的第一、二两节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赞扬和对人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的希望。
一、我会认组词
延:yán(延安、延长、延迟)
昔:xī(昔日、往昔、今非昔比)
笋:sǔn(春笋、竹笋、笋干)
茅:máo(茅屋、茅草、茅舍)
炕:kàng(火炕、土炕、上炕)
旦:dàn(元旦、一旦、危在旦夕)
媚:mèi(妩媚、明媚、一笑百媚)
二、多音字
厦:shà(大厦)xià(厦门) 露:lù(雨露)lòu(露怯)
三、近义词
昔日一一往昔 茁壮一一繁茂 犹豫一一迟疑
明媚一一明净 奥秘一一奥妙 温热一一温暖
满目琳琅一一美不胜收 顶天立地一一威风凛凛
四、反义词
破旧一一崭新 辉煌一一暗淡 昔日一一今朝
首壮一一柔弱 明媚一一昏暗 犹豫一一果断
美妙一一丑陋 顶天立地一一低头折节
五、理解词语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往日;从前。
茁壮:(动植物、年轻人、孩子)强壮;健壮。
叮咚: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或水滴落下的声音。
清香:清淡的香味。
开荒:开垦荒地。
镢头:刨土用的一一种农具,类似镐。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茅屋:屋顶用茅草、稻草等盖的房子,大多简陋小。
犹豫:拿不定主意。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六、句子解析
1.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3.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七、问题归纳
1.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3.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语文园地七
一、交流平台: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借助文章题目。
②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③先弄清楚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在一起。
例子:
◎从题目《盘古开天地》可知,文章主要讲述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
起因:普罗米修斯不忍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生活,决心拿取火种,带到人间。
经过:拿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收到宙斯严厉的惩罚,但他没有屈服。
结果: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主要内容:人类因为没有火,生活非常悲惨,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勇敢地“盗”取火种,遭受了宙斯残酷的惩罚,他不屈不挠,后来得到大力士的救护,终于获得自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远大志向。
主要内容: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词句段运用
1.自由读词语——读意思。
“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的人,如周恩来、钱学森。
“精忠报国”形容忠心报国的人,如岳飞。
“大义凛然”形容维护正义的人,如李大钊。
“英勇无畏”形容不畏艰险的人,如邓世昌。
“视死如归”形,容敢于牺牲的人,如革命志士江姐。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的人,如包拯。
“秉公执法”用来形容主持公道的人。
“刚正不阿”形容刚强正直的人。
小结:这些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2.读拓展词语。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流芳百世 永垂不朽
3.读句子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读讲义:两组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反问句更能表现出强烈的语气和感彩。
3.读补充。
◎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丢垃圾吗?
◎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
读讲义:第一句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更加强调不能乱丢垃圾。
◎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
◎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
读讲义:第一句更能表达得到礼物时的惊喜。
二、读背“日积月累”。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曛:昏暗。
莫愁:不要发愁。
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君: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读赏析:这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综合练习
一、 选择读音,我秒杀
琵琶(pa pà) 崛起(jié jué ) 肇事(zhào qǐ)
分量(fēn fèn ) 惩处(chéng chěng) 蓄须(xù chù)
要求(yào yāo ) 宁可(níng nìng) 侵略(lüè nüè)
琳琅(líng lín) 镢头(jué juē) 脊梁(jǐ jí)
二、拼写词语,我拿手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的pí pa ( )的声音,在cuī rén ( )出发。在沙场上zuì wò ( )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
zhēng zhàn ( )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三、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效” 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中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 。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的意思是 。“教”的意思是 。“龙城飞将”指的是 , 他是汉代名将,被世人称为 。这两句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 ,诗人通过“ ”写出了边塞战争时间的久远, 通过“ ”写岀了边塞与中原的距离远。
4.“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对应的诗句是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他在战败之后宁可一死也不逃回江东”,对应的诗句是 。
5.《夏日绝句》是 代词人 写的。词人怀念西楚霸王的诗句是“ , ”。她怀念项羽是因为
- ,由此可知她对当时政权的现状
- 。
6.“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句话中的“你“是指 。这是一个 句,说明了 。
7.“金色的理想”指 ,“明媚的春光”指 ,“火红的太阳”指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 、 、 ,就是追寻延安精神。
四、填关联词语。
(1)( )签订演出合同,( )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2)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 )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 )愁没钱花?”
(3)(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
(4)他( )卖房度日,( )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五、选择答案,我拿手
下面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让他马上过来
醉卧沙场君莫笑 沙场点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回来?
B“醉卧沙场君莫笑”写出了战士临行前仍嗜酒如命的可笑形象。
C.第二句诗是反问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深化了主题。
3.从《凉州词》第三、四句中,你体会到,( )。
将士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反映了战士旷达豪放的性格。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悲凉伤感的情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4.关于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从“清晰而坚定”可以看出周恩来是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才立下远大志向的。
C.其他同学读书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D.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5.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耳闻目睹,体会到“屮华不振”的分量,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6.下列句子的画“ ”部分属于什么描写?
A.神态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语言描写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7.关于“延安精神”下列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延安精神”是指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要毫不犹豫地丢弃以往的一切,追求现代化建设改革创新的精神。
8.关于《出塞》,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目中“塞”字的意思是“边塞”。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巩固、国家统一的希望。
“龙城飞将”在诗中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翰。
五、成语积累,我能行。
①志存( )( ) ②( )( )报国 ③( )( )凛然
④( )( )无畏 ⑤视死( )( ) ⑥铁面( )( )
⑦秉公( )( ) ⑧( )( )不阿
1.词语⑧中的“阿”的读音是( )。
A.ā B.ē C.à D.à
2.这些词语形容的都是人物的 _。如果要在习作中写一位办事公正的人,适合的词语有_ ;如果要写一位勇敢的人,适合的词语有 。(填序号)
3.词语_ (填序号)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思想。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很多如周恩来 、 _。词语 _(填序号)的意思是不怕牺牲,这样的人有 、 。
六、古诗练习,我可以。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_。
_ ,天下谁人不识君?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 代诗人 送别友人 时写的。
3.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写感受的句子是“ ”。画“ ”的句子是一个 句,意思是
4.这首送别诗除了表达不舍之情,还表达了对友人的( )。
A.留恋和思念 B.劝慰和激励 C.伤感和惋惜 D.仰慕和尊敬
七、阅读理解
(一)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二)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他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老师、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还写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著名诗篇,抒发救国抱负。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带”指 。“热闹非凡"反衬出别处的 。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 ,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 ,这一切都是因为“ ”。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亲眼看到
- , 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 ”,后来决心东渡日本求学为了 “ ”(填写诗中的词语),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周恩来是一个 的少年。
3.“我决心为国家腾飞面壁苦学十年,希望祖国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哪怕这个理想难以实现,我也绝不后悔。”对应诗句是:
- 。
(三)梅兰芳蓄须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1.给加粗字注音。
蓄(  )须  签(  )订  纠缠(  )斩钉截(  )铁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 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 ( )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 ( )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 ( )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 )
F.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情愿打针发高烧。 ( )
4.“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_ 5.“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中的“此”指打伤寒预防 ,拒绝 ,这样做的后果是 ,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具有 的精神。
6.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用原文的话回答。
7. 短文中的哪句话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请抄写下来。
(四)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百年新诗代表作 现代卷》)
1.诗歌中鸟儿歌唱土地、 、 和黎明,其中“土地”象征 ,“黎明”象征着 。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 ,破折号表示 。
3.判断题。
(1)“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
(2)诗歌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让人体味到其中经历的坎坷和辛酸。(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我”指鸟。( )
4.诗歌中写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这种诗歌流露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综合练习答案
一、 选择读音,我秒杀
琵琶(pa√ ) 崛起( jué√) 肇事(zhào√ )
分量( fèn√) 惩处(chéng√ ) 蓄须(xù√ )
要求yāo√) 宁可(nìng√) 侵略(lüè√ )
琳琅( lín√) 镢头(jué√ ) 脊梁(jǐ√ )
二、拼写词语,我拿手
pí pa (琵琶)cuī rén (催人)zuì wò (醉卧)
zhēng zhàn (征战)
三、读课文,完成练习,
1.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 有志气、有抱负的人,“效" 的意思是仿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中的“抱负和胸怀”指的是心系中华的振兴 。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的意思是只要。“教”的意思是令、使。“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 他是汉代名将,被世人称为飞将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用良将,早日平息 战乱,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写出了边塞战争时间的久远, 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岀了边塞与中原的距离远。
4.“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对应的诗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他在战败之后宁可一死也不逃回江东”,对应的诗句是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写的。词人怀念西楚霸王的诗句是“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她怀念项羽是因为 项羽不苟且偷生,有高尚的气节,由此可知她对当时政权的现状极为不满和失望。
6.“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句话中的“你“是指延安。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7.“金色的理想”指信念,“明媚的春光”指温暖,“火红的太阳”指 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就是追寻延安精神。
四、填关联词语。
(1)只要……就
(2)只要 还
(3)无论 都
(4)宁可 也
五、选择答案,我拿手
1.B 2.B 3.(A )。4.(D )。5.(B )。6. ( D )(A )
7.(C )。8.(D )。
六、成语积累,我能行。
①志存(高)(远) ②(精)(忠)报国 ③(大)(义)凛然
④(英)(勇)无畏 ⑤视死(如)(归) ⑥铁面(无)(私)
⑦秉公(执)(法) ⑧(刚)(正)不阿
1.(B)。
2.这些词语形容的都是人物的_高尚品质_。如果要在习作中写一位办事公正的人,适合的词语有__⑥_、__⑦__、__⑧_;如果要写一位勇敢的人,适合的词语有_④_、_⑤__。(填序号)
3.词语_①_(填序号)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思想。在中国,这样的人有很多如周恩来、__毛泽东___。词语_⑤_(填序号)的意思是不怕牺牲,这样的人有刘胡兰、_邱少云__。
六、古诗练习,我可以。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_北风吹雁雪纷纷_。
_莫愁前路无知己_,天下谁人不识君?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唐_代诗人_高适_送别友人__董大_时写的。
3.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千里黄云白日曛_,__北风吹雁雪纷纷__”;写感受的句子是“_莫愁前路无知己_,_天下谁人不识君_”。画“ ”的句子是一个_反问句_句,意思是__天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__
4.这首送别诗除了表达不舍之情,还表达了对友人的(B)。
七、阅读理解
(一)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带”指 租界一带。“热闹非凡"反衬出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 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 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中华不振”,后来决心东渡日本求学为了 “济世穷”(填写诗中的词语),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周恩来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少年。
3.“我决心为国家腾飞面壁苦学十年,希望祖国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哪怕这个理想难以实现,我也绝不后悔。”对应诗句是: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梅兰芳蓄须
1.给加粗字注音。
蓄(xū)须  签(qiān)订  纠缠(chán )斩钉截jié)铁
2.无论 都
3. 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 ( √ )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 ( × )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 ( √ )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 )
F.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情愿打针发高烧。 ( √ )
4.“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_ 梅兰芳态度很坚决、果断。他的行为表现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名真正艺术家的良知和高风亮节。
5.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中的“此”指打伤寒预防针装病,拒绝为日军演出,这样做的后果是差点儿丢了性命,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具有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
6.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用原文的话回答。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7. 短文中的哪句话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请抄写下来。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四)我爱这土地
1.河流 风 当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 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语意未尽 转折
3.(1)√ (2)√ (3)×
4.这句话表明作者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
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