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敬辞”“谦辞”的概念,并积累相关词汇。2.疏通文意,继续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4.欣赏古代儿童的聪慧和方正,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新课导入】看图片年轻人: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走哪条路,还有多少里?老者:向东500拐杖年轻人:路程都是用里哪有用拐杖的?老者:论理,你要叫我一声老丈老爷爷斥责无礼的年轻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要有“礼”。今天我们来看看七岁的小孩子是怎么驳斥无礼之人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编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注意:作者不是刘义庆,他只是组织别人编纂了《世说新语》。)【作品简介】《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不完全符合史实。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世说新语》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嘉行的记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文体知识】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其艺术特点包括: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听范读】播放视频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言翻译】译文: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译文: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译文: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整体感知】1.补上文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 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家君 )待君久( 君 )不至,( 家君 )已去。”友人便怒曰:“( 尊君 )非人哉!( 尊君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君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友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尊君在不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 与 家君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我的父亲(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问题探究】1.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信 礼思考·感悟2.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我从__________看出。参考:①不讲信用:与人期行,过中不至;②暴躁易怒:友人便怒;③粗鲁:非人哉;④无礼:对子骂父;⑤知错就改:友人惭,下车引之。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友人?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感到惭愧。4.本文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元方的形象的?元方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思 辨5.结尾写到“元方入门不顾”,你觉得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1:我认为这样做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已经认识到错误,感到羞愧,作为晚辈,元方应以礼待之。学生2:我认为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态度恶劣;元方以“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一种坚持原则的体现,同时也给了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6.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元方的言行举止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坚持原则。从陈太丘和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做人要言而有信。从友人的无理行为和元方的辩驳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有礼。从友人的“惭”中,我们知道做人要知错能改。7.《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参考:第一,懂 “信” ﹔第二,懂 “礼” ﹔第三,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字词清单】1.通假字尊君在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2.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3.一词多义4.文言句式省略句: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即“(太丘)去后(友)乃至”待君久不至省略主语,即“(家君)待君久不至”5.成语积累【板书设计】【总结】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写作特色】1.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开头以“期行”“不至”“舍去”“乃至”等关键词句,既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又塑造了“守信”与“不守信”的两个人物形象。结尾“惭”“引”把友人知错就改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门不顾”把元方鄙弃“无信”“无礼”的倔强劲儿,描绘得恰到好处。2.剪裁合理,详略得当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特点。【拓展延伸】信金文“信”字中的“ ”代表人,“”则代表口,意思是人通过口所说的话来保证和许诺。小篆中写作“ ”,右边是“言”。后世“信”字的演化基本保留了小篆中“信”字的结构。“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古人最初通过语言来许诺。后来,有人使用函件来承诺,人们将“信”的含义进行引申,用它指来往的函件,如书信。此外,人们将能够践行诺言、诚实可靠的品质也称为“信”,如信用对讲信用的人,我们通常采取信任的态度,给予其自由,因此“信”也有“随意”的意思,如信步。关于诚信的名句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民无信不立。 ——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小信成则大信立。 ——韩非子祸莫大于无信。 ——傅玄【作业布置】1.课外分小组搜集整理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2.课后读一读《世说新语》,谈谈阅读体会。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