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2024新版科学七上 2.5生物的多样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练习】2024新版科学七上 2.5生物的多样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
一、基础达标
1. 长白山资源丰富,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带依次是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矮曲林和高山冰原,形成这种垂直植被分布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雁南飞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鱼儿离不开水 D.秋风扫落叶
3. 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生物(  )。
A.能适应环境 B.能影响环境
C.对环境没有影响 D.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这一薄层叫生物圈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全部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生物圈只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水和空气
D.温度不是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而是自古就有的
5.下列生态系统中,人起控制作用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6.“胜哥”去金满湖公园游玩,金满湖省级湿地公园是位于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境内的省级人工湿地公园,下列关于金满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微山湖中的水 B.微山湖中的荷花
C.微山湖中全部鲤鱼 D.微山湖
7.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上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8. 鲫鱼身体呈梭形,适于水中前行;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猎豹具有发达的四肢,有利于在陆地上快速奔跑进行捕猎。这些现象说明:   。
9.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是由   开始的;后一个环节的生物与前一个环节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10. 浙江的“桑基鱼塘”生态工程,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养鱼、塘泥肥田的农作方式,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1)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   部分。
(2) 蚕和鱼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二、巩固提升
11.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明白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雪豹是适应高山生态环境的猫科动物,下列雪豹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  )
A.耳朵短小,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B.脚掌宽大,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C.毛色灰白有斑点,不利于伪装 D.尾巴长而粗壮,利于快速奔跑
12. 花与蝴蝶的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互利互助 D.竞争
13.小科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了《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4.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目山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杭州西湖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虾米→小鱼→大鱼”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15.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下列有关生物圈、栖息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C.生物圈中各生态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D.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16.养殖户会把经特殊处理后的废弃船只和汽车沉入海底作为人工鱼礁,为各种藻类、贝类、鱼类提供栖息地。人工鱼礁与其中的生物共同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7.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的数量增加,试分析此时乙、丙、丁的数量变化正确的是(  )
A.丙、丁的数量增加,乙的数量下降
B.乙、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乙、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乙、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18. 以下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①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②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的结构简单;③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较长时期处于稳定状态;④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 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20. 浙江省内没有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沙漠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1. 某地区为打造某种鸟的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改种该种鸟喜居的树种,以招引该种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林区(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大增加 B.害虫数量可能会大幅度上升
C.鸟的种类大量增加 D.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22.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23. 地衣能在岩石表面上生长,它分泌的地衣酸能加速岩石的风化,这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础,所以地衣有“先锋植物”之称。这说明生物体既能   环境,又能   环境。
24.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
25.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食草鱼类,1/4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
(1)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的质量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山地中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越接近山顶温度越低。
【解答】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长白山有五条垂直分布植物带,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带依次是落叶阔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矮曲林和高山冰原 。影响长白山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能影响环境,环境也能促进生物的变化,使生物更加适应环境。 (2)要判断某实例属于生物适应环境还是生物影响环境,主要根据该实例所列现象的因果关系。如果环境变化的原因是生物造成的,则是生物影响环境。如果所列 现象为环境改变后,生物随之变化,则表现为生物适应环境。
【解答】A、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鱼儿离不开水,是受水环境条件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的环境包括各种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个体属于生物因素。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
【解答】 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能固沙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 10 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 11 千米左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 2 ~ 3 千米的岩石层。这个厚度为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还可以分出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解答】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的厚度为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A符合题意。
B.生物圈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 10 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 11 千米左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 2 ~ 3 千米的岩石层。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由生物圈提供的。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由生物圈提供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分类知识解题。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人起控制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生态系统概念解题。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同一整体。
【解答】解:A、金满湖中的水,只包含部分非生物因素,没有生物因素,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B、金满湖中的荷花,只有部分生物因素,没有非生物因素,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C、金满湖中全部鲤鱼,只有部分生物因素,没有非生物因素,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D、金满湖中包括微山湖中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 ~ 20% 的能量。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答】在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六营养级。在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五营养级。在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在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能量越少。
故答案为D.
8.【答案】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的环境包括各种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个体属于生物因素。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
【解答】 鲫鱼身体呈梭形,适于水中前行;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猎豹具有发达的四肢,有利于在陆地上快速奔跑进行捕猎。这些现象说明: 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
故答案为: 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
9.【答案】吃与被吃;生产者;捕食关系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食物链的概念及生物之间的关系解题。
【解答】解: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生物是绿色植物,故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的;后一个环节的生物与前一个环节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吃与被吃、生产者、捕食关系。
10.【答案】(1)非生物
(2)消费者
(3)太阳能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生产者是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根据食性的不同可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等。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解答】(1)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 蚕和鱼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消费者;
(3)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故答案为:(1)非生物(2)消费者(3)太阳能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压强,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符号为p。压强用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压力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压力或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
【解答】 雪豹是适应高山生态环境的猫科动物 ,高山上面气温低,所以耳朵短小,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是体现了 雪豹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B 脚掌宽大,减小对地面的压强,B错误;C 毛色灰白有斑点,利于伪装,C错误;D 尾巴长而粗壮,利于保持平衡,和奔跑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复杂。有的互助互利,如花为蝴蝶提供食物,蝴蝶为花传播花粉,大自然中 有很多类似的组合;也有的为生存而 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如虫吃草、鸟吃虫都是生物之间普遍的捕食关系。
【解答】蝴蝶为花传播花粉,繁殖后代,花为蝴蝶提供食物,所以两者的关系是互利互助,并非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的环境包括各种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个体属于生物因素。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可以是互助的,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
【解答】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促进作用,A错误;
B. “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B正确;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正确;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A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A、天目山的所有植物属于生产者,但是缺少消费者,但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消费者和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杭州西湖这个地域内包括了非生物和生物,因此可以算作一个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
C、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起始者为生产者——植物,但是该食物链的起始者是虾米(动物),故该食物链不完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综合圈,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由于温度、湿度、土壤类型、光照等因素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答】A、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物与其环境 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即其栖息地威胁了生物的生存,而由于人类的破坏活动导致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甚至丧失,进而威胁了生物的生存,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整体,C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D、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栖息地,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
【解答】 养殖户会把经特殊处理后的废弃船只和汽车沉入海底作为人工鱼礁,为各种藻类、贝类、鱼类提供栖息地。人工鱼礁与其中的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因为既有生物因素也有非生物因素;
故答案为:C
17.【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根据图中相对数量,可以看出: 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因此,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丙的数量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乙的数量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B。
18.【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解答】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强,能较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还有“地球之肺”的美称,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解答】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故A不符合题意;
B.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故B不符合题意;
C.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C符合题意;
D.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浙江省存在的生态系统进行解答。
【解答】浙江省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不包括沙漠生态系统。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鸟喜居的树种”,必将破坏正常的食物链,最终导致灰椋鸟数量减少,农林害虫数量大幅度上升,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解答】AB.由于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必将导致该区农林害虫数量大幅度上升,A错误,B正确;
CD.不同鸟类生活习性不同,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鸟的种类会减少,植物种类由于清除而减少,鸟类减少,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造成甲的数量下降;甲数量减少,对丙的捕食数量减少,所以丙的数量增加;丁以乙为食,乙数量增多,导致丁的食物充足,大量繁殖,使丁的数量增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3.【答案】适应;影响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根据地衣的外部形态,可将地衣分成三类即叶状地衣、枝状 地衣以及壳状地衣,此外还有癞屑衣型、石蕊型等。叶状地衣背腹扁平如树叶状,上表面具有繁殖 结构,近上表面具光合共生物层,下表面具假根。枝状地衣灌木状。壳状地衣壳状,生于基物表面或 内部,不与基物分离,周围具菌丝形成的前地衣体。地衣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可作为空气污染状况 的指示生物。
【解答】地衣能在岩石表面上生长说明地衣能适应环境,它分泌的地衣酸能加速岩石的风化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24.【答案】生物;非生物因素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分析】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 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解答】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 面11千米左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这个厚度 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还可以分出大小不同的许多生态系统。
25.【答案】(1)植物→食草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性海洋鱼
(2)160kg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能量的流动:(1)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物摄入的能量的去向有三方面:①生物呼吸消耗;②流入下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2)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能量是逐级减少。
【解答】(1)该杂食性鱼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杂食性鱼海洋鱼;植物→食草鱼→小型肉食鱼→杂食性鱼海洋鱼;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海洋鱼。 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植物→食草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性海洋鱼 。
(2)海洋鱼重4kg,其食物需4 ÷20%=20kg,其中来自植物20×1/2 =10kg,来自草食鱼类20×1/4=5kg,来自小型肉食鱼类20×1/4 =5kg,5kg小型肉食鱼类需要草食鱼类5÷ 20%=25kg,草食鱼类需要( 25+5)÷20% = 150kg植物,所以植物共10+ 150= 160k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