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燃烧的调控课题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化燃烧的调控 课型 新授课素养目标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3.培养学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自救的方法。4.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教学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同时也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光火灾,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新课导入 知识点1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讲解]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如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乙炔、沼气、石油产品、面粉、棉絮等。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备课笔记进行新课 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硝酸钾、鞭炮等。所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提问]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些图标,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课件展示][答案](1)当心易燃物;(2)当心爆炸物;(3)禁止吸烟;(4)禁止烟火;(5)禁止放易燃物;(6)禁止燃放鞭炮。[提问]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还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讲解]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知识点2 燃料的充分燃烧[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做饭时,有时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就需要调节一下灶具的进风口,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氧气不充足,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讲解]当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并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使燃料的利用率降低,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要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氧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等等。合理调控燃烧等化学反应,对于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则可以引发爆炸。知识点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讲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下面我们来做两组实验。[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再加入约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实验2]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将小烧杯事先放在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 g NH4Cl晶体,备课笔记课堂拓展: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只有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火才可能会发生爆炸。课堂拓展:①无新物质产生的物理性爆炸,如自行车轮胎“爆胎”;②发生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爆炸,因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性爆炸,如炸药爆炸。进行新课 并立即用玻璃棒搅拌,使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现象]实验1:生石灰逐渐溶解,试管壁发热;实验2:由于结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有的则从外界吸收热量。[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类似于可燃物燃烧,生石灰和水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像碳与二氧化碳,氢氧化钡晶体和NH4Cl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实例吗?[学生讨论,举例]教学板书 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2课时 易燃物 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硝酸钾、鞭炮等。2.认识常见消防安全标志。3.燃料的充分燃烧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氧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C+CO2高温2CO放热反应:CaO+H2O==Ca(OH)2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易燃易爆化学品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往往危害大、影响大、损失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相关安全规定,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备课笔记易错提醒:不是只有燃烧才有能量放出,例如氧化钙与水反应就能放出大量的热。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167-168) 1.A 2.(1) (2)CO2 (3)氢气 氢气燃烧只生成水,对环境无污染;丙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 3.(1)利用水蒸发时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用扇子扇煤炉火焰,炉火越扇越旺,主要原因是扇子扇动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为煤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主要原因是气体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会加速空气流通,为可燃物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越烧越旺。7.(1)发热原理: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CaO+H2O==Ca(OH)2(2)只可用冷水加热,是因为生石灰和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若用热水加热,会导致水迅速沸腾,十分危险。发热时由于放出的热量较多,温度迅速升高,触摸则极易烫伤,所以要远离儿童,靠近明火亦有可能引发火灾。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若不慎接触到眼睛,一定要立即用水冲洗并就医。当手部弄湿时,若接触发热包,会有烫伤和腐蚀皮肤的危险。(3)利:方便快捷。弊 :有较大的安全隐患。8.(1)煤炉里的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热,二氧化碳与煤中的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2)调节进风口是为了防止煤燃烧不充分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安装烟囱是为了将煤燃烧产生的废气及时排出。9.略难题解答 例1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中煤气泄露,应立即打开抽油烟机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D.搬运易燃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解析】A.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时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点燃煤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发生爆炸;B.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C.原始森林,禁止烟火可防止发生森林火灾;D.搬运易燃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可防止发生爆炸事故。【答案】A备课笔记难题解答 例2某日凌晨,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190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190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__________。(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190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__________。(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__________。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解析】(1)油罐车上应贴有“易燃液体”的标志;(2)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①充足的空气或氧气;②温度达到着火点;(3)水能灭火的原理:水能使可燃物周围温度低于其着火点,使可燃物不能燃烧;(4)油罐车起火燃烧时会发生爆炸,为了避免危险应迅速远离,不要脱下衣物参与救火。【答案】(1)D(2)充足的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水能降低环境温度,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凡叙述合理均可)(4)A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从生活中爆炸事例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课外拓展:为什么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空气,飞扬的纸屑、烟尘落在地面上,还会影响清洁卫生。同时爆炸声如雷贯耳,据测定单个闪光雷爆炸时,其噪声至少在130分贝以上,成为噪声公害。此外,每逢春节,由于燃放鞭炮而引起火灾,炸伤手臂、面部或眼睛的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都是十分有利的。PAGE4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体系设计核心素养目标 化学观念 1.能通过探究和讨论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能结合燃料充分燃烧及灭火条件,认识通过反应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变化。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4.能通过实验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5.认识化石能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能了解其不可再生性。6.能从组成与变化视角认识到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如何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7.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了解氢能源的优点及目前面临的困难。8.了解当前开发利用的几种新能源。科学思维 1.进一步强化化学反应的“反应条件”视角,认识到燃烧条件对燃烧的影响,通过反应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变化。2.建立认识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3.能通过对燃料的选择利用,学会比较、分类等信息加工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 1.能在实验探究中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方案,体会调控化学反应。2.能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掌握氢气制法和性质检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能在多种物质的燃烧实验现象中探究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依据。科学态度与责任 1.能通过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了解,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树立从自身做起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了解,树立安全意识。2.加强化石能源的紧缺意识,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性。3.能知道科学和技术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并考虑到使用科学和技术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能知道化学在综合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目标 1.能从能量视角、反应条件视角认识化学变化,形成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思维。2.能利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的探究方案。3.结合实例认识合理利用、调控化学变化的重要性。4.体会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树立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5.知道化石能源短缺且使用化石能源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核心知识课题1燃料的燃烧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课题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4.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具准备 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导管、烧杯、试管、铜片、酒精灯、火柴等。课前预习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灭火的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新课导入 [导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备课笔记知识拓展:更广义的燃烧指的是所有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等。新课导入 [提问]你能从燃烧的事例和现象中找出燃烧共同的特征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进行新课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设问]燃烧是- -种化学反应。燃烧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回答]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讲解]根据经验我们知道,有的物质可以燃烧,如酒精、红磷、木炭等;有的物质不能燃烧,如水、大理石等。只有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可燃物是燃烧发生的条件之一。[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出了可燃物,燃烧还需要那些条件。[预测]燃烧与①与是否接触氧气(或空气)有关;②与是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有关。[演示实验]视频播放实验演示过程。[实验过程与现象]实验步骤现象①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在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分析与结论]实验步骤①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步骤①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或空气)。实验步骤②中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白磷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总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备课笔记易错提醒: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并没有燃烧。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变量),可以只研究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可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知识拓展: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但有些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如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进行新课 知识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下面是一些防火和灭火的措施,试分析其应用的原理。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③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使罐体降温;④在森林中或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回答]①盖锅盖可以起到隔绝氧气(或空气)的作用,放入较多的蔬菜可以使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②③水可以吸收可燃物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④设置防火隔离带能在发生火灾时,将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使燃烧不能持续。[讲解]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归纳出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种方法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原理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注意](1)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2)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讨论](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介绍]多媒体播放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活动]分组进行教材第163页“简易灭火器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的探究。[讲解]火场自救方法:①火势如果很小,根据起火的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②着火时,要迅速判断安全出口。③如果房间内着火,不能随便开门,以防空气流通火势更大,甚至发生爆炸。④房间内着火,由于空气的流动,上层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浓度大,所以逃生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内。教学板书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1染料的燃烧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燃烧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备课笔记方法点拨:水灭火时起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二是碰到高温的燃烧的物体,形成水蒸气,将氧气与燃烧的物体隔绝。特别提醒: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应该采用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方法来灭火,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特别提醒:教学板书 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着火点:燃烧时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3.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破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即可。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167-168)4.(1)“薪"指柴,是可燃物,即通过清除可燃物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2)顺风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料燃烧得更充分,增大火势。(3)木头是可燃物,摩擦时会产生热量,当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又有氧气的存在,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木头会燃烧。5.(1)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湿抹布能使酒精隔绝空气,并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2)迅速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必要时可拨打119火警电话。(3)迅速盖上锅盖,使油隔绝空气。(4)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喷出的二氧化碳能降低温度同时隔绝空气,且不会因留下痕迹而使图书损坏。6.“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薪草和膏油都为可燃物。“同时发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大风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增大了火势。难题解答 例1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解析】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不正确,因为油类的密度比水小,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用水浇油后油会浮在水面上并随水流淌而使火势蔓延。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B正确。白磷着火用沙土覆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C正确。电器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后根据实际情况用湿棉被盖上,隔绝氧气和降低可燃物周围温度灭火,D正确。【答案】A备课笔记难题解答 例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解析】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燃烧需要控制其他变量,即都通入空气,都是白磷。【答案】B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PAGE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doc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