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变形记》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促织》《变形记》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探究异化,关照现实
《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小说创作背景和作家作品。 2.理清小说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小说人物形象。 3.鉴赏不同的艺术特色,感受古今中外小说多样的创作风格。 4.探讨小说人物变形后的社会生活本质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活动情境导入
光阴给我们以经验,读书予我们以智慧。为迎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 我校拟举办一场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我班拟推荐必修下册中国古典小说《促织》 和西方现代派小说《变形记》(节选)两篇“人化虫形”的文章。为助力同学们 对两篇小说的理解,提高同学们的文学鉴赏水平,班级将率先进行一次“异曲 演荒诞,畸变寓真言”读书研讨会,探讨两篇文章中“变形”的异同。作为其中
一员,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和阅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心得,我们 将择优选报参与学校的读书分享会。
学习任务一:聚焦情节,体会情感变化
任务点拨: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概括方法,提炼情节关键词,思考不同情节 体现出的主人公的不同情感,梳理并画出曲线图,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分享曲线 图(可利用智慧课堂投屏)。
《促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变形记》为西方现代派小说,分别是蒲 松龄、卡夫卡的代表作,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却构思演绎了相同的 变形故事,都是人变为虫,皆为名篇。
1、请概括《促织》《变形记》的故事情节,画出两篇文章的情节发展曲线图, 进而在情节图的基础上画出情感变化图。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选出最佳作品。
(
《促织》
征虫
卜虫
觅虫
悲生
喜来


得虫
失虫
喜乐
悲极
《变形计》
变成
甲虫
惊慌
忧郁
催促
起床
焦虑
无助
努力
开门
协理
责问
各人
态度
紧张
担忧
激动
气愤/
孤独
绝望
献虫
斗虫
化虫
喜极
惊喜
欣喜
)
情节发展与情感变化图
2、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促织》《变形记》两篇小说在情节设 置上有何特点 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促织》 《变形记》
情节设 置特点 及艺术 效果 ①线索清晰,条理分明。紧密围绕“促 织得失”这一线索安排情节。 ②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 计可施,走投无路。 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 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名之子拍死促织, 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 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 家因祸得福。 如此安排情节,避免平铺直叙,起到 设下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同时小 说以喜剧为结局,以乐衬哀,强化了 悲剧主题。 ①采用内外双线索结构,注 重人物心理描写,淡化故事 情节。 内线: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 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 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 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 体,具有情节淡化的特点。 外线:家人对格里高尔变成 甲虫之后的态度。 ②两条线索相互对照,有机 组织了小说情节结构。小说 以悲剧结局,直接表现了人 性的冷漠。
文似看山不喜平,《促织》这样安排情节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随 着促织的得失而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还起到引人入胜,深化主题的作用。同 时小说是喜剧型结局,这种以乐衬哀的手法,更加能够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
《变形记》开篇即交代格里高尔的变形,叙述节奏缓慢,漫不经心,叙述 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虫,本来应是一个凄惨而令人触且惊心、呼天抢 地的大事,作者却以不动声色的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习以为常的感觉,这 不禁令人更加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真实。由此激 发读者去思索深处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弗洛伊德说:恐怖的本义就是熟悉的 东西变得不熟悉了。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叙述才达到了恐怖的效果。
学习任务二:探究变形,比较二者异同
合作学习:成名之子为什么会化身成促织 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大甲虫 请 思考异化的原因,填写下面的表格。
社会角度 家庭角度 个人角度
《促织》
宫中尚促织之
戏,岁征民间;天 子偶用一物,而奉 行者即为定例。
父亲落榜秀才、薄产累 尽,家无薄产。家里急 需一只蟋蟀救命。
成名之子害怕责 骂、只能化促织将 功补过。
《变形 记》
人与人之间缺少
信任、缺少关爱和 友情。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 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 负担和巨额的债务。
工作太辛苦,高度 紧张,无法掌控命 运 。
格里高尔与成名之子的相同点:
两者的异化都有被迫的因素,都受制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 格里高尔身处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成名之子身处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社会。
“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北大教授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两篇小说综合运用了荒诞、象征和写实等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 诞的世界。
“不像”是因为故事的内容是荒诞的,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 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促织或甲虫”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 意义上的生存状态,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促织或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 而是去寻求荒诞中的真相。
“真实”是因为作者运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人物变形前具体的生活 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学习任务三:对照现实,探究异化之思
手法 促织 变形计
荒诞 现实与荒诞相融合,情节荒诞之中却包含真实的细节。《变形记》是 荒诞—-真实一-荒诞;《促织》是真实一荒诞—真实。真实中写荒诞, 荒诞中写真实,反映了时代悲剧和批判效果。
象征 促织象征被封建统治阶级异化的 “人”及在其肆意摧残压迫下的“人 命不如虫命”的残酷事实。 甲壳虫象征着不堪生活重负、任 人宰割、被资本社会异化的人, 家人象征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 等。
反讽 情境反讽:以成名付出代价之重, 矛盾解决办法的举重若轻,喜剧结 局进行讽刺。 言语反讽:“解救性的猛力一推”; 母亲的尖叫逃避昏厥;父亲的哭 泣等
对比 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的对比; 诸多官吏严厉的追责和奖励成名之 厚;喜剧结局和悲剧之情。 格里高尔对家庭之爱和亲人对 格里高尔之憎;格里高尔和其亲 人的变与不变。
1.思考异化的结局:《变形记》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促织》的结局是真正 的喜剧吗
不是。《促织》甚至是更大的悲剧。成名之子化身为虫、解决困难、恢复 理智,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虚幻的假设,这种结局在人世间是无法实现的,
而真正的结局可能只是成名一家的破灭,虚幻的想象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
2. 探究异化的实质
都是异化者,但异化的实质不一样。
格里高尔是“虫”身“人”心,虽外在化为了甲壳虫,但他还具有人性和 情感。成名之子是“魂”化为虫,只有“虫性”,没有了“人”的智识。
3.感悟异化现实观照
都是异化者,但异化的现实观照不一样。
格里高尔的变形异化是一块试金石, 一块多棱镜,考验出人性的深浅,折 射出家人、公司协理等人对他真实态度,将人与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利益关系毫 不留情地展现出来。这是卡夫卡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的处境的预言,是人与人 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成名之子的异化,让家人否极泰来,鸡犬升天,最终获得了为人的尊严, 其实这是以他的非人行为,也就是让一个人的灵魂蜷缩在一个促织的体内为代 价的,是以让其父母陷入深深的绝望为前提的。这样的结局极具反讽意味,批 判了封建社会贪官虐吏对老百姓的欺压,揭示了社会黑暗,人不成为人的残酷 现实。
4、现实关照:每一个时代,人类生存的压力都很大,我们现代人也是会被外 在的力量重压,我们生活中、是否有“异化”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让自 己被“异化”
“社畜”,它源于日语中的“公司”(会社)和“牲畜”(家畜)两词,合起来 的意思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为公司放弃自我生活的劳动者,多用于日 本员工的自嘲。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 然热爱生活。”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 就是要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能关照自我、热爱生活。荒诞的故事,真实的 生活,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义或许体现在此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