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课题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材及出版社 人教版 学段学科 高一语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致的悼词,作者深情满满地哀悼自己的亲 密战友,总结概括了他的一生及其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字里行间充满 了敬意与不舍。相对于一般演讲,悼词有更进一步的实用性要求,教学应关注 其概述人物功绩、表达哀悼之情、语言准确、语气庄重等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虽学过演讲稿,但是第一次学习为世界伟人编写的悼词,学生对 其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了解不太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关注文本中的这些特点。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熟悉悼词的相关知识和结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本篇悼词结构,分析作者严密的说理逻辑; 3.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文中饱含情感的词句,感受作者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感悟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 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文中饱含情感的词句,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 难点:感悟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 图
导入新课 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马克思墓 碑上的文字 进入学习情境 开始新课学习 补充资料 激发兴趣
教学活动一 预习检测 1、规范字音 悼词(dào)、肤浅(fū)、嫉恨(jí) 不可估量(liáng)、衷心(zhōng) 诅 咒 ( z ǔ zh ò u ) 、 芜 杂 ( w ú ) 诬蔑(wū)、诽谤(fěi bàng) 2、积累成语 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 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 集体朗读 补充笔记 念准字 音积累 成语
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 学习思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豁然, 开敞的样子。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辄,就。 坚韧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不 动摇,有韧性。 卓有成效: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 永垂不朽:指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永远 流传,不会磨灭。
教学活动二 作者介绍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伟大领袖。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 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 始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他 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 产党宣言》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 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 的导师”。 集体朗读 补充作 者资料 辅助课 文解读
教学活动三 初入文本, 把握悼词特 点 一、介绍文体知识——悼词 二、初步阅读,梳理演讲词特点并概 主旨,完成表格 括 快速浏览文本 完成填空 对文章 内容形 成初步 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时间
场合
对象
主旨
三、初读全文,根据悼词特点,概括文 章内容,填写下表:
段落 概括内容
述其哀
赞其功
颂其德
教学活动四 深入文本, 把握悼词思 路 一、划出中心句,梳理《在马克思墓前 的讲话》整体思路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这个人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 5.马克思在每个研究领域,有独到深刻的发现。 6.马克思关注科学,因为它是推动革命的力量。 7.马克思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8.马克思可能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9.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二、重点研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二部分思路 思考: (1)第3段中写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 历史的发展规律”,请问是什么规律 (2)第5段中写到“一生中能有这样两 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3)马克思从事科学理论的目的 明确:(1)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解释上层建筑, 而不是由上层建筑解释经济基础。 (2)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 (3)指导革命实践,推动历史前进 方法导引:论证思路 首先,恩格斯追述了马克思逝世的 时间、地点和情景。悼词文体要求。 接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马克 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 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然后,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 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卓越贡献。 最后,总结:马克思英名和事业永垂 不朽!将议论抒情推向高潮。 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分享答案 任务、问 题引导 理清作 者思路
教学活动五 精读文本, 品味悼词语 言 品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彩语句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 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 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注重细节描写,“两点三刻”用词具 体、准确,这对于在场所有人都是万分 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还”,流露出 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 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 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 者对战友法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 深遗憾。 运用讳饰,用“停止思想”“安静地 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来说出马克思 逝世的事实,不渲染“哀痛”却不失哀 痛,把握好了度。 2、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 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 他……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 戴和悼念。 运用对比, 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截然 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展现了马克思顽 强的革命意志,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 和爱戴。 3、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 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有许多敌人和无一个私敌形成鲜明对 比。私敌是以“我”为中心的,以我的 利害区分敌友,没有私敌,说明没有私 念。体现出马克思是在政治观点上毫不 含糊的坚强战士,但在生活上是宽宏大 度的谦谦君子。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 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 集体朗读句子 自主分析语句 积极分享答案 品味作 者的真 挚情感
给以回敬。 对比,比喻将“敌人对马克思的嫉恨 诬陷”与“马克思的毫不在意”作了鲜 明对比;将“敌人的嫉恨,污蔑,诽谤” 比作“蛛丝”;由此展现出马克思宽广的 领袖气度与胸怀. 5、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想象,和所有的悼词不一样,他在 “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将”字。当 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还只是星 星之火。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 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 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 是一种必胜的信念,也是恩格斯和广大 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教学活动六 体悟精神, 树立使命意 识 拓展阅读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 虑》中说到: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 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 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 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 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 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 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毛泽东写的《无题》:孩儿立志出乡 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联系实际,恰同学少年的你对自己 使命与抱负应该有很多感悟吧 请大家 谈谈! 认真阅读 踊跃分享 思考自 己身上 的使命 与自己 的抱负
教学活动七 总结主旨 比较阅读 文本总结 马克思用一生为人类历史树立起高 耸的里程牌——马克思主义,这篇悼词 高度概述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和他对国 际无产阶级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文章从 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事业到 品质,层层推进,逻辑严谨。马克思的 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 齐读总结 认真思考 积极分享 复习旧 知 巩固知 识
个时代;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 卓有成效;在于他的意志精神,他奋斗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他一生里几无一个私敌;在于他的幸福 观,他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 比较阅读 思考:《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 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内容 上看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 明确:因面对的对象不同,故两篇文章 内容有区别。《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 上的演说》是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 命友人发表的即兴演说,以历史唯物主 义的观点阐发了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坚硬外壳”下的深层矛盾,富有前 瞻性地向全世界宣告无产阶级地历史使 命——担当资本主义灭亡的“执行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为他 的亲密战友马克思写的悼词,作者在文 中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和缅 怀,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做出的伟 大贡献给予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述其哀叙述(1、2) →悲痛 赞其功评说(3-7) →敬仰 颂其德颂扬(8、9) → 怀念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